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充分使用结构化图文

结构化的图文可以让信息更加清晰、透明、易懂。

充分使用意味着该用则用、能用则用。

禁忌

讨论时只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

讨论的过程和结论应写给大家看,而不是只写给自己看。

自己知道就行吗?

几个人的理解一样吗?

只是简单的几条信息,如果对比一下每个人的记录,都会发现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每个人记的东西都一样,反倒是意外:信息传递的准确程度也太高了!

有研究表示,信息在传递中通常只有三分之一被准确传达,三分之一被误解,还有三分之一根本就没有被受众接收到。

随意地假设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样的,真是太不严谨了。

复杂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事实、分析和结论,如果不展示在大家面前,谁知道大家理解得是不是一样?

不需要大家有一样的理解?

可以看法不一样,但起码应该知道哪里不一样吧?要知道大家对哪部分无异议,对哪部分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见,否则大家还怎么进行有效讨论?

每个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能帮助澄清大家的理解差异吗?难道要对比每个人的笔记吗?

更关键的是,讨论是频繁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记下就好。在讨论时,可能每个讨论点的状态都会变化,有的被澄清、有的被否定、有的存疑、有的定义下一步的跟进措施。 这些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哪里能看到? 是在某个人的笔记本上吗?这样方便、直观吗?

解决完问题,才补写报告

流程改进和问题解决的报告本身就是一种结构化的图文。

常见的坏习惯就是补写报告:在流程改进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写报告,等任务完成了才写报告。把报告当作多余的事情,编造拼凑,勉强完成。

而在补写报告时,就会发现这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你总会发现之前有些地方做得欠妥。

可是为什么不边做边写呢?

这就是因为懒散、随意的习惯。做事情图快、省事儿、轻松,不想严格地按照步骤和结构来解决问题。

也可能是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觉得自己很懂,不需要报告来“束缚”手脚。

然而在多数情形下,这么做,不会显得自己有水平、很能干,反而会显得太业余,连基本的习惯都没有养成。

习惯用电脑来辅助讨论

用电脑效率就高吗?

如果观察使用电脑的会议,就会发现会上常常是一个人忙着操作,其他人“傻傻地”看着他操作,等着他操作完成。

使用电脑辅助讨论的一大缺点是,一人操作、众人旁观。每个人即使想动手写点什么、改点什么,也不方便。最终导致讨论的 效率低、参与程度差

讨论时如果对图文修改的频率很高,用电脑除了省些纸,没有别的优点。例如,要调整一段图文在版面中的位置,或者增减文字,用传统的纸笔可能更简便、灵活、方便众人参与。

虽然有的软件可以供多人在线同时编辑,但是如果每人都抱个电脑来开会,大家是不是都在看同一个页面可能就有疑问了。

有时电脑操作还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如果遇到需要调整字体、格式后才能让人看得清楚的情况,就要频繁地扩大或缩小页面来进行展示。而且 屏幕上只能展示讨论的部分内容 ,不能把全部内容都放在屏幕上,否则文字太小看不清,这完全不如直接看纸面灵活。更何况电脑偶尔还会冒出个使用问题。使用电脑来辅助讨论的效果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把图文不易懂当作正常情况

图文让人看不懂,不少人还觉得很正常,把让大家都能看懂当作超高要求,让人看不懂倒被视为理所当然了!

“不是还有口头解释吗?”

口头解释当然对他人理解有帮助,但因此就可以放弃易懂的书面呈现吗?

“这是个专业问题,没有专业知识的人肯定看不懂!”

真有这么复杂吗?具备普通知识水平的人,就不能理解了吗?哪个相关的知识点很复杂,一定需要额外的解释?如果一定需要额外解释的话,不能用几句话说清楚吗?

有时,制做图文的人自己就没有搞懂,所以根本顾不上他人能不能懂。

有时,制做图文的人自己明白,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人也轻松地明白。其实人的理解力都是类似的,图文的结构、步骤、层次都可以帮助人轻松地理解。很多情况是,图文逻辑混乱、步骤不清,罗列一堆数据、图表、分析、结论,让读者自己去琢磨,根本就不能让人轻松地明白。

首先自己要搞清楚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只有自己搞明白了,才可能展示得明白。

有个说法是“ 真理都是易懂的,凡不好懂的都有问题 。”蒙人的话或兜圈子的话,都是不直接、没逻辑的,所以不易懂。

建议

大家共用一个图文来讨论

对于复杂问题,口头讨论有明显的不足。

大脑一边回忆和整理众多信息,一边思考其中的关联,这样的工作负荷太大。最轻松的方式是, 将信息像一张特别容易理解的画那样展示在他人面前 ,他人不用去回忆、整理,只需要去琢磨和质疑其中的内容和关系。这就像弓和弩的区别一样:一边费力拉弓,一边瞄准,不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根本射不准;而弩不一样,拉弦和瞄准分离,只需短期练习,就可以成为好射手。结构化的图文,就是帮助我们把整理和回忆从思考中分离出来,让我们的大脑更轻松地工作。

大家都看着一个图文来讨论,并在讨论中随时对图文进行改动,这样工作效率更高。

尽量使用白板、钉板、挂纸板等工具

最常见的情形是使用白板、钉板、挂纸板来辅助讨论,这样方便改动,因为只要一推敲,就会有大量的图文修改。使用这些工具能够让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内容,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度就大大提高了。这些工具也能够让所有参与者都动手修改,提高参与程度。

钉板的一大优势是改动更方便,配合纸卡,可以把写下的内容很方便地移动以调整顺序、增加或删除内容。

白板和挂纸板就显得没有那么灵活了。白板比挂纸板修改更方便,而挂纸板可以很容易地增加页面。

拿出上次讨论结束时的图文

持续地修改同一个图文。

上次讨论结束时修改的图文在哪里?拿出来接着讨论。

上面除了过往的分析记录,还应写有上次讨论结束时所遗留的问题、分析或应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检查一下现在的状况如何。

通常一个流程改进和问题解决活动会持续数周,钉板可以放到固定的位置,以便工作时继续使用。

图文边讨论边更新

图文最主要的功能不是汇报,而是供成员在内部使用,使用方式也不是在讨论后更新,而是边讨论边更新,讨论结束时图文也就更新好了。不需要多余的文本工作,最多拍张照片发给大家就可以了。

那种为了汇报才修改图文的工作习惯,完全是用错了图文使用方式。不要埋怨更新图文是多余的工作,是使用者的坏习惯把好方法变成了“蹩脚货”。

使用较为固定的图文格式

图文格式应较为固定。

对于固定的图文格式,所有人都知道其中的结构,该有什么样的内容出现在什么图文中的什么位置。这使得相互理解变得更为轻松、容易,人们不用去理解格式,只需要去理解内容。

避免随意地调整结构,这会给理解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A3报告是常见的工具之一。有个很简洁的使用方法,只需要把A3报告分成4个部分。

A3报告由丰田的大野耐一首创。他老人家没耐心听人汇报,于是要求汇报人提炼报告,必须在一张A3纸上把汇报内容写明白。A3报告像浓缩咖啡,去除了水分,只保留精华。

A3报告中的分析方法也可能包含明显的图文结构,如鱼骨图的5M1E,就显示了分析的角度和内容。

让他人轻松理解,花精力去提意见

使用结构化图文,便于自己和他人理解。

一种不好的习惯是,展示一堆图表、数据,内容是很多,可是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以及发现点、结论在哪里?

这种工作方式, 本身就制造很多麻烦,耗费很多精力 。信息的提供方式有点像丢垃圾,或者像出谜题,里面暗藏断点、谜团,让人去整解思路和线索,把精力全耗费在理解图文上。

合格的图文,应该让人轻松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花精力去提问题。即便是对这个问题不熟悉的人,都能轻松看懂图文。这样的讨论,效率才高!

把问题展示得清晰、易懂,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既要在大处着眼,如结构、层次等,让人心领神会,又要在细微处留意,如字号、颜色等,让人轻松阅读和理解。

个别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想让人看懂,希望他人不要太明白。担心他人越明白,提出的质疑越多。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方法是好的,他人什么都不懂,他人的想法是多余的。

真的是这样吗?

不要说专家能提出质量很高的问题,就是非专业人士,也一样能提出很好的意见。连好意见都嫌烦,不想听,这种心态好吗?

遵照A3报告的书写要求

在《A3思维:丰田PDCA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素》一书中,作者总结了A3报告的要素,可以把这些视为对A3报告的书写要求。

√ 逻辑性:因果联系的清晰和严谨。

√ 客观性:基于事实和数据,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 结果和流程:展示流程的相关信息,流程与结果之间的关联,针对现状的分析或对方案的设计。

√ 综合、提炼和图形化:在非常有限的版面上,提供全面、深入、具体的信息和认识。

√ 相关性:动机与主题、目标、分析、原因、方案、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自学或接受了一些简单指导的新手,很难写出及格水平的A3报告,即便他们可能自认为质量不错。

而只用十分钟或半个小时就能写完的A3,估计等同于废纸:没有思考就没有质量。

最可行的提高方式,就是接受教练的长期指导。

A3报告的质量,就代表流程改进和问题解决的质量,也代表相关人员乃至组织的能力水平,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体现而已。

答疑

问题很清晰、很简单,没必要用A3报告

有不少人嘴上说A3报告是个好工具,实际上却说一套,做一套,当自己遇到真实情况时只会说:“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晰了,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用不着写A3报告!”

不用,实际上就意味着没有接受这种工具,没有养成使用的习惯,而不是所谓的“条件不适合”。

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想知道他人的意见吗?他人根据什么来提供意见,仅仅是根据口头的描述吗?

讨论、深挖,都要基于当前的事实、分析和结论。 可这些在哪里? 在嘴巴里,还是在脑袋里?

这么做,太业余了!

自评

对于一个问题,我会随手拿张纸,手绘个图形,或者用A3报告等工具,把内容的结构层次展示得特别清晰易懂。

A 这就是我

B 有一点像

C 这不是我

D 我排斥这么做 RtvZ8xR0gVZxZuoh1qLr5sdLb82BU+3b7NmYshhQYyapKee/FwVyoGnmFvKLys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