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耍宝老妇人
——牛筋儿豌豆

老北京人喜欢吃豌豆。豌豆在老北京人的食谱中占据不低的地位。有慈禧喜食的老北京传统小吃豌豆黄,有民间很流行的豌豆粥,也有孩子们热爱的零嘴炒豌豆、牛筋儿豌豆等。

民国初年,每遇雨后天晴,就有许多贫家小童,提着筐子,沿街叫卖:“豌豆来——干的香——啊!”或是“赛过牛筋儿——豌豆!”或是“豌豆——多给喽!”这些叫卖声用老北京独特的腔调婉转喊来,有种特别的韵味。

牛筋儿豌豆,这做法很简单,将洗干净的豌豆(老北京人称之“老豌豆”)加五香粉、盐,用水煮,不要熟烂,九成熟就行,然后捞出来晾一会儿。晾过之后的煮豌豆表皮起皱,就叫“牛筋儿豌豆”。这豌豆样子不起眼,但入口筋道,越嚼越香。

牛筋儿豌豆不论斤两卖,而是论把。市井人家买几把,大人拿来下酒,小孩用来解馋,生意倒也红火。

相声大师侯宝林小时因家境贫困,也曾卖过牛筋儿豌豆,买十枚大铜板的豌豆,加工成牛筋儿豌豆后,能卖到二十多枚,获得十多枚,够买一斤玉米面蒸顿窝窝头了。

卖豌豆的多是小童,却有个老太太也在卖豌豆。

这老太太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牙已经掉光了,偏偏还要出来跟小童抢生意。

更过分的是,这老太太的打扮一点儿也没有穷苦人家的穷酸样:梳着一尺多高的“大京样”,手腕上还戴着藤镯、戒环,足蹬小高底鞋,身穿蓝布衫,俨然大户人家后宅里经常可见的旗人老太太模样。

唯一比较违和的就是斜挎着的那个布袋了,布袋里装着的就是牛筋儿豌豆。大多小童卖豌豆都是在雨后出现,但这老太太是不定时的,神出鬼没。小童卖豌豆都要用京腔吆喝着,叫卖声颇为动听,而老太太虽然也唱,但更多是靠一些滑稽的小花样来售卖:头上插着兔儿草、抿子草、星星草,有小孩摘朵鲜花送给她,她也插在头上。

满族妇女

她开始卖豌豆的时候,先快节奏地吆喝几声:“豌豆来——干的香——花椒大料配得香——啊!”街上的闲人就三五成群地聚拢过来了,有拉黄包车的车夫,有挑鱼的脚夫,有沿街叫卖的摊贩……也都是些穷哈哈,人人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去听戏、听相声、听曲儿都要花钱的,不花钱的热闹凑一下也无妨。于是就有人喊:“来买豌豆。”老太太必然回应说:“哪儿在叫妞儿啊。”周围一阵欢乐的笑声。如果老太太看出来是逗着玩,不是真买豌豆,就会说:“东屋里有臭虫,妞儿不去。”又是一阵欢乐的笑声。有人问:“谁给你戴的花啊?”她就会回答:“婆婆给戴的花。”于是又激起一阵笑声。

每次回答都一成不变,渐渐地,老太太的这些套路被人们熟知,不再觉得新鲜了,也就没有多少人围观了。

倘若没有人旁观,老太太就自娱自乐,自己喊一声:“开正步走!”然后嘴里模拟着军鼓军号的声音,甩起胳膊迈开腿,开始正步走起来,倒也颇有几分庚子年间北京城里八国联军士兵的气势。

于是人们就又聚拢过来了。就有人喊:“唱个小曲儿吧,要带表演的,唱了就买你的豌豆。”老太太就开唱了。经常唱《叹烟鬼》。唱的时候,会一手做扶烟枪状,一手做拿烟扦子状,头歪着,做吸大烟状,唱道:“抽大烟呐,上了瘾,斗黏成了精……”接着装出昆虫爬行的模样,说:“哪里有那么大的斗黏啊,原来是只屎壳郎。”有时候就会学着屎壳郎爬行的模样,边唱边走远了。

晚清时期北京老年妇女

有时候会有人撺掇她唱《秃妞儿想丈夫》。《秃妞儿想丈夫》是北京民间流传的黄色小曲儿。她会边唱边拍头,以示头顶长了秃疮。此外还有一些表演,较为下流,但博来了周围人暧昧的笑声。

有时候也会有砸场子的,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或是几个三四十岁的壮汉,只要遇到老太太,定会扯着她装豌豆的口袋,把里面的豌豆都倒到路边,然后把她拖走。

于是旁观的人们止住笑声,作鸟兽散。

这些人是老太太的丈夫和儿子。据知情人说,老太太家住北新桥箍筲胡同,夫家是正白旗人,世代担任东直门守门官,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老太太就得了心疾(疯病),上街出丑卖乖。

20世纪30年代的满族女子

有人说,是因为十几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老太太娘家人守城门,结果死了个一干二净,从此落下此疾。也有人说,是因为前几年大清朝说没就没了,袁大头当上了大总统,这老太太一时想不开,就得病了。有人就纠正说,不是因为大清没有了想不开——她对大清也没那么忠心,是因为大清没了,旗饷没了,钱粮和俸米没了,这才受不了刺激,得了疯病。

晚清时期的东直门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没积德啊,大清还在的时候,这家人做守门官,每天最喜欢看这些苦哈哈被关在城门里,这就是报应啊。这一说法得到京城里很多苦哈哈的点头赞同。

北京城的城门每日酉时就要关闭。这些苦哈哈大都住在城外,到晚上若被关在城门里可不得了了。清朝北京有宵禁,每天夜里二更天开始,大街上除了巡逻的士兵、衙差、打更人外,任何人都一律按盗贼抓捕,在动乱时期甚至可以按谋逆大罪论处。没办法,只能去住店,但城里旅店那个贵啊,住一晚上好几天的收入就没了。有更穷苦一点儿的,家里都在等米下锅,出不了城一家都得挨饿。

那时候没有手表,只能看太阳算时间,没有谁能掐着点出城,一不小心就晚了。城门关了,去求城门官开恩,非但不通融,还要遭遇训斥和白眼。那就只能每天提早出城,可这耽误了多少生意啊!这些围观的苦哈哈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大清还在时,他们敢怒不敢言,这一肚子气都憋到现在,可以嚼舌头发泄一下了。

过了几年,街上突然没有老太太的身影了,人们猜测其应该是过世了。又过了些日子,街上就再没有人提她了。老太太竟像是青烟一般,消散在四九城里,就好像从没有来过一样。

豌豆黄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一种传统小吃,由豌豆加红枣制作,俗称糙豌豆黄儿,通常在庙会等场合,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叫卖。后来传入宫中,经过御膳房御厨们的改进,成为著名的宫廷小吃,被称为细豌豆黄儿。传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吃豌豆黄,御厨们才绞尽脑汁把制作简单的民间小吃改成加工复杂的宫廷小吃。进入民国,细豌豆黄儿也传入民间,北海公园仿膳茶庄也开始卖这种宫廷小吃。据说这两个饭店的厨师原本就是皇宫中专门给慈禧做豌豆黄的。 X0HYZG6qJhLHItwfvrfPoF8Htv+cIMnyysi4byqQIAIToIs1+x1qcPLRJ79WIH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