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败俄国大力士
——跤王沈三

晚清、民国时期,俄国大力士经常来华表演,由于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东亚病夫”,常挑衅中国人。由此也激起众多豪杰痛击这些洋大力士,比较知名的有孙禄堂、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其中,有一个在天桥撂地卖艺的好汉沈三,也曾击败过俄国大力士。

民国时期的《群强报》是针对北京小市民发行的一份报纸。老北京的小市民识字不多,也许就认识几百个字,勉强应付看报。《群强报》为方便这些人读报,栏目和广告全是小市民看得懂而又喜闻乐见的事情,如“一元钱能换多少铜子票、煤、煤球”“米、面、杂粮的市价”之类的民生新闻,详细及时。该报的广告以京剧最为齐全,不仅有当天各戏院的戏目,两三天的预告,而且什么演员唱什么戏,都罗列得十分详细。

而《晨报》则是当时读书人喜欢读的报纸,是由梁启超、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报刊之一。李大钊是第一任主编,瞿秋白曾是该报驻莫斯科通讯员,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

1921年冬的一天,这两份报纸同时报道一件事情,竟引得北京各阶层市民们纷纷抢购,双双销售一空。四九城里究竟是什么事情,竟然让两份读者对象截然不同的报纸,不仅同时刊登,还大受欢迎?

原来,不久前珠市口外大街上有一家戏园,门前悬挂出一幅洋力士的半裸体广告画,该洋力士肌肉发达,下巴高昂,睥睨一切。海报上还写着:“俄国大力士彼得罗夫,威震中华,天下无匹,莅临献艺,为期三天。”当然,最下面还有一行最重要的小字:“票价一块现大洋。”

这家戏园,为了把票卖好,极尽挑拨之能事,雇了几个无聊文人,在报纸上大肆吹嘘,说彼得罗夫如何之强大,如何“威震中华”,让中国的这些“东亚病夫”望风披靡。

消息传开后,老北京人群情激奋,纷纷议论要教训这个洋大力士一顿。

这个消息也惊动了一位豪杰,这就是老北京的头号跤王沈三。

沈三,原名沈玉升,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们多称他为沈三,又因其行侠仗义、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一“友”字,也被人称为沈友三。

因擒拿鳌拜有功,康熙成立了善扑营

沈三来历不凡,父亲沈芳是善扑营的二等扑户,这是一种摔跤级别,头等扑户极少,所以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沈三自幼得家传,少年时又拜到头等扑户德世庭门下,潜心学习掼跤。后来又拜著名跤手宛永顺为师。宛永顺人称宛八爷,早年是善扑营扑户,晚年在天桥的红庙带一帮徒弟练摔跤,沈三就是他的得意弟子。之后,又师承北平国术研究会会首兼学炮拳。摔跤与武术两种技艺相辅相成,更兼沈三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当时北京跤坛上的魁首,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

清代善扑营摔跤图

当时清朝前军官杨双恩在天桥卖艺,会练不会说,练武时围着的人很多,要钱时人一下就散了。有人建议,你不如把沈三叫来一起卖艺,这沈三爱摔跤,又好交朋友,肯定来帮场子。于是杨双恩就叫沈三一起去。当时沈三正推着一辆卖肉车,随手就把卖肉车托给一个半熟的人,径直去了。等卖艺回来,连车带人都没了。杨双恩得知这个消息,就邀请沈三以后一起干,别再卖肉了。从此,沈三开始专门在天桥撂地摔跤挣钱。

后来,沈三在天桥的城南商场附近开了一座药室,专售舒筋活血丹。他每天演一次武术,以此售药。

沈三得知俄国大力士之事后,一股义愤之情油然而生,决心挫败洋人的威风。但他从来没跟洋人摔过跤,就花了一元大洋买了门票,准备去侦察一下敌情。

表演开始后,台上先是敲响洋鼓吹响洋号,接着彼得罗夫就托着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上台了,在台上走三圈儿,又举起一副杠铃,连举好几下。台下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纷纷鼓掌惊呼。沈三看了却微微颔首。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沈三看来,彼得罗夫不过是一只笨熊而已,凭自己的技艺,挫败他完全不在话下。

到了彼得罗夫表演的最后一天,沈三邀请了几位好友,早早守在台下。彼得罗夫浑然不知已被人盯上,依旧洋洋得意地开始表演,先是掰弯一根钢条,又单臂举起了石锁,然后志满意得地嘟囔了几句洋文。翻译如获圣旨,冲台下阴阳怪气地嚷道:“彼得罗夫先生刚才说,石锁是中国人的东西,他也是初次接触,但已经胜过中国人百倍了,台下有谁不服气,可以上台领教!”

天桥上摔跤的艺人

听到这话,沈三一个箭步蹿到台上,把大褂一甩,露出“褡裢”,义正词严地说:“练武之人,先修武德,彼得罗夫不修武德,斗狠逞强,在我中华大地上妄称第一,今日特来领教一番。”说完,顺手提起石锁,轻轻一抖就抛至空中,接着以“苏秦背剑”之势接住了石锁。顿时,喝彩声轰天响起。

彼得罗夫恼羞成怒,恶狠狠地向沈三扑来。沈三神情自若,滴溜溜一个转身,已经到了彼得罗夫身后,飞起一脚,踢得彼得罗夫踉踉跄跄,半天才回过神来。沈三等彼得罗夫站定,才快步上前,双拳出击。彼得罗夫忙抬臂招架,却顾不上下盘。沈三瞅准机会,一个“跪腿得合勒”,把彼得罗夫重重地摔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第二天,《群强报》《晨报》就把沈三挫败俄国大力士的消息登在报上,一时间引起了轰动,无论是文人学者,还是普通百姓,纷纷把报纸买来,一睹真相,也出了一口被洋人欺压的恶气。

至此之后,老北京人提起沈三,莫不竖起大拇指。

1932年,北京举办摔跤比赛,那时规则还很粗陋,不分级别,也没时间限制,三跤两胜即可。沈三参加比赛,得了第一。傅作义亲自给沈友三颁发奖杯,并勉励他“发扬国光”。第二年,他代表北京前往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连摔七天,没输一跤,获得冠军,更坐实了他的跤王之名。

善扑营

相传,康熙为了擒获权臣鳌拜,找了一群少年练习摔跤。鳌拜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把戏,没有放在心上,最后在武英殿内鳌拜却被这群少年擒获。这群少年,组成了后来的善扑营。善扑营分设左右两营。东营在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内,西营在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旃檀寺内。营中跤手依据能力分三个等级,即头等扑户、二等扑户、三等扑户。另有不入等的候选者,称为“候等儿”。善扑两营之间每年会举办对抗比赛,以抽签方式分组对抗。比赛以一跤定胜负,不分体重级别,以胜负决定升迁和降职。辛亥革命之后,善扑营被解散,这些跤手大多流落到天桥卖艺,刘四宝、张宝忠、宝善林、满宝忠等跤手都在天桥卖过艺。

清末善扑营的跤手 r4Fsl3E9zYTe2PNWjn+dzGKFK4YXYd2CrQprrlaPOcwMoS+40X+ktSndyzQcLC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