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隋唐环首刀

1.仪刀

隋朝国祚仅有38年,两世而终。隋文帝杨坚原本是北周外戚,得位于北周静帝。杨坚建国后励精图治,隋朝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国家,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民族都受到了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隋文帝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称为“圣人可汗”。隋朝建立的功业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重大,陈寅恪说“两朝之典章制度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后世多将这一时期并称为“隋唐”。

《新唐书·仪卫志》中记录唐朝宫廷大朝会,接见藩王、天子、皇太子、皇后、大臣的仪仗,仪卫佩“仪刀”“长刀”“横刀”。“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折冲都尉……佩弓箭、横刀……旅帅二人执银装长刀……”“大驾卤簿。天子将出,……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立路前……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带弓箭横刀……左金吾卫队正一人,居皮轩车,服平巾帻、绯裲裆,银装仪刀,紫黄绶纷,执弩……左右骁卫各六十七人,各执金铜装仪刀,绿 绶纷。……左右金吾卫翊卫各七十五人,各执银装仪刀,紫黄绶纷。……千牛卫将军一人陪乘,执金装长刀。”“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出,……执 石装长刀,执银装长刀,佩银横刀。皇太子出,清道率府折冲都尉一人,佩弓箭、横刀,领骑三十,亦佩横刀……亲卫……皆执金铜装仪刀, 朱绶纷;勋卫……执银装仪刀,绿 纷;翊卫……皆执 石装仪刀,紫黄绶纷。”亲王卤簿,“仪刀”十八;一品至四品官员仪仗都可以使用仪刀,只是数量有所不同,一品卤簿“仪刀”十六;二品“仪刀”十四;三品“仪刀”十;四品、五品“仪刀”八。《仪卫志》上下篇中记录“仪刀”有二十六处,仪刀分成“金铜装仪刀、银装仪刀、鍮石装仪刀”三类;“长刀”有九处;“横刀”有四十一处,横刀有“银横刀”。仪刀是以手“持”,体现出的是礼,壁画、石翁仲中双手抱持,立于身前的都是仪刀;横刀用“佩”,故壁画中佩于腰侧悬挂的都是横刀。“绶”是环首刀的手绳;“纷”是指手绳下端是散开的,有穗;“紫黄、绿 ”是不同仪卫使用不同颜色。

《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由李林甫、张九龄、张说编撰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会典记录了唐代装备刀的名称,这些刀都是唐军装备的制式武器。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唐军的军队标准装备中没有剑。该条目原书注释:“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结合《新唐书》《唐六典》两处史料可知,仪刀属于皇室宫廷仪卫、大臣的仪仗用具,装具有“金铜装、银装、 石装”,金铜装就是铜鎏金装具, 石是黄铜装具,其环内多是龙凤,按照北周的仪卫制度,还有其他猛兽环,前文已述。班剑制度始自汉朝,天子百官皆佩剑上朝,地位较高大臣,皇帝赐“剑履上殿”,后来为了避免出现佩剑行刺,剑刃换成木质。两晋以后班剑逐渐成为仪仗之物。至隋朝,上朝佩剑制度又有所改变,《隋书·礼仪志》载“纳言、黄门、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夹侍之官,则不脱。其剑皆真刃,非假。既合旧典,弘制依定”,说明在隋朝开始又实行佩真剑上朝,这个细节非常值得重视。

国内考古尚无完整隋唐仪刀出现,但是在隋唐石棺椁、壁画中能看见其形象。1987年发掘的固原隋大业五年(609)史射勿墓中四铺武士壁画图清晰地显示了仪刀的形象(图49, 徐光翼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环首仪刀较长,环首内有三叶纹,鞘室木胎髹漆,刀琕圆筒形,套于鞘尾,鞘室有多道横束。潼关税村隋墓中也有武士持仪刀形象(图5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武士将仪刀扛在肩头。1972年发掘的唐贞观四年(630)李寿墓石雕棺椁中有仪刀形象(图51, 西安碑林博物馆 )。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从弟,因是皇室宗亲,极受信任,历任左翊卫大将军、左仆射等重要职务,贞观四年(630)死于长安。其棺椁中的持仪刀武士头戴平巾帻,著裲裆甲,手持仪刀,环首扁圆,其环的形象与汉晋相似,内有三叶纹,鞘室有多道横束,与史射勿墓、税村隋墓中壁画图像中的仪刀完全一致。

仪刀在唐朝的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在历代唐帝王陵前的石翁仲中有明确的表现,主要变化的细节就是整刀的长刀、环的形状,刀格的增加,鞘室的改变。按照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对仪刀变化进行简单梳理。

初唐是指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周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执政时期,由于高祖和太宗陵墓前石翁仲无存,不知其仪刀形制,推测与隋墓室壁画中一致。这阶段石翁仲保存较好(图52),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初唐时期仪刀的形式,初唐时期仪刀环首开始出现变化,不似隋、唐贞观时期是扁圆环,环体开始出现多曲关系,乾陵多五曲环,之后以三曲为主。环内也由三叶式逐渐发展变化,中间一叶凸起更高,中间镂空,形成后期如意式的雏形。鞘室变化不大,鞘尾有刀琕,鞘室有多道横束,与隋、唐贞观时期相似,仅环首造型逐渐发生变化。

中唐是由玄宗李隆基开始至宪宗李纯,共计六位皇帝。中唐是唐朝从巅峰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中唐前期,李隆基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多民族融合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顶峰。唐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接纳四方,政治上努力推进民族融合,增加各级官员中少数民族的人数,更加促使唐朝的“胡化”。胡化的状态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服饰、饮食、娱乐、音乐、舞蹈等方面。唐朝的幞头、圆领缺胯袍、蹀躞带都源自鲜卑;胡椒、胡饼、葡萄酒都来自西域,李白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是这一时期民众生活胡风浓郁的表现。运动则以马球为尊,马球原起源于西域,传至唐朝后于唐代宫廷、上层贵族以及军中行伍之中极为流行。玄宗本人善打马球。公元709年,中宗李显将金城公主下嫁到吐蕃,吐蕃迎亲使团前来长安迎娶金城公主,中宗宴请吐蕃使者于苑内球场,观看打马球表演。期间,吐蕃赞咄上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于是中宗便让正在表演的宫廷马球队与吐蕃比赛,连续数合都输于吐蕃,于是唐中宗命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嗣虢王的李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组成临时马球队,以四人对战吐蕃十人。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四人完胜吐蕃。

大唐胡风日盛,在兵器风格上亦有体现。自玄宗泰陵开始,唐帝王陵前的石翁仲手中所持仪刀的风格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图53)。这个阶段的仪刀增加了格,这个格的形象雕刻极为清晰,形为浅十字格,建陵石翁仲表现得尤为清晰。唐朝此种刀格形式明显受到了西域文化影响,公元6—7世纪初期东亚地区,此类突厥风格的刀格开始由西域传播至东亚地区,大英博物馆保存的丹丹乌里克遗址所出的馆藏编号1907,1111.7木版画中武士就佩带十字格刀剑,此木板是斯坦因在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1907年移交至大英博物馆。丹丹乌里克唐朝时称作杰谢(于阗文Gayseta),唐朝在此设杰谢镇,是安西四镇中于阗军镇防御体系中的一环。此种浅十字格在新疆温泉县阿尔卡特突厥墓地发现的石人中也有明确的体现。突厥的浅十字格又是受到萨珊、粟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来自库拉吉什公元7世纪的镀金粟特银盘中可见此类格的形象(图54)。山西焦化厂出土武周时期(690—705)的墓葬壁画显示此种格已经在中国刀剑中开始流行(图55, 徐光翼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此种风格的刀格后东传至日本,在日本正仓院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图56)、弥陀绘唐大刀上得以保留。元陵、崇陵、景陵仪刀的格基本延续建陵风格,变化不多。中唐时期仪刀的环首并无提挂,环首中的绶带明显较长。鞘室的风格也明显变得丰富起来。以玄宗泰陵为例,鞘室横束加宽,横束之间鞘室增加装饰物,鞘室丰富的装饰风格也符合开元盛世的气象。其后几朝的鞘室也延续此种宽鞘束形式。中唐时期的环首也发生了改变,从现有的石翁仲来看,出现了两种形式,泰陵、元陵为圆形,环体出现花叶和卷草纹装饰,中间凸起三叶;建陵、崇陵环体为三曲式样,三叶较高,中间一片镂空,中唐时期又出现圆形环的形式,可能与礼制崇古有关。

晚唐是指唐穆宗李恒至唐昭宗李晔共计八朝,晚唐皇陵石翁仲中的仪刀总体与中唐相似(图57),剑格为浅十字格,环首以圆环为主,其风格与泰陵、元陵一致。鞘室与中唐无大差异,仅庄陵鞘室装饰更为华丽,与泰陵相同。

唐仪刀变化的过程,通过对壁画、石翁仲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变化。但是,仪刀刀刃的形制至今未能准确定义。国内文博系统尚未有公布隋唐仪刀考古实物,按照仪刀的发展逻辑来看,应该是斜直刀尖的造型,也不排除有剑形造型。

2.横刀

横刀应起源于北朝时期,自双附耳佩刀形式传入中国后,此种佩刀形式就称为横刀,横刀可分成有环和无环两种形制。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东安王娄睿墓墓室壁画中都出现了无环横刀的造型,隋、唐壁画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横刀图像。隋、唐初使用环首横刀,壁画、雕塑上显示有素环和凤鸟环,至武周朝开始,无环横刀开始占据主流。

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中有大量武士携带环首横刀形象,税村隋墓是迄今为止发掘的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善的隋代墓葬。由于墓志被盗,使得墓主身份成谜,至今尚未明确墓主是何人,但是整个墓室构建宏大,壁画精美,陕西省考古所推测为隋太子杨勇之墓。壁画环首横刀环有两种,一种为光素居多(图58),另一种为环内有凸起(图5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极有可能是凤首形式。附耳提挂风格为北朝式样,图像中的提挂明显有两道亮边,可能是提挂外凸箍边,与李贤横刀提挂外凸箍边相似。鞘室光素,应该是髹单色漆。四川广元皇泽寺28窟中有一只环首横刀,此龛此窟的功德主为蜀王杨秀,杨坚的四子、隋炀帝弟,其环内有一凤首(图60),图像中显示提挂附耳明显有北朝风格。

贞观四年(630)李寿墓壁画中也有环首横刀形象(图61),其形制与隋税村墓壁画一致。贞观十七年(643)的长乐公主墓中壁画绘制了袍服仪卫(图62, 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甲胄仪卫(图63),两种仪卫横刀的环首扁圆,环内环有明显的凸起,明显是三叶造型的一种演化。

总体来看,武周之前,环首横刀占主流;从武周开始,环首横刀减少,无环横刀开始增多。目前国内考古界公布的唐时期横刀考古实物只有段元哲墓、窦皦墓两只实物。

1956至1957年间,在西安东郊韩森寨的段元哲(卒于贞观十三年,639)墓中出土环首横刀一只,刀身直形,上有加漆木鞘的痕迹,刀刃及环首残损严重,现残长79厘米,身宽3厘米;环首为扁圆形,中央有半圆形隆起的饰件;环首与刀柄衔接处包有铜片、套有铜环(图64)。

1992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卒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墓中出土了一把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装具最奢华的横刀(图65):此刀长84厘米,厚脊薄刃、直身平背,刀脊上有一行错金小字:“□尺∕百折百练∕匠□□兴造。”刀茎较宽,上面仍残留有一些朽坏的木柄结构,前后有两段柄束包金为套箍状,金柄束于刃口部有收口,制作极为精巧,靠近环首处的柄束有三道横棱,笔者作为央视纪录片《国宝会说话》“唐刀”一集的顾问,曾在陕西考古所近距离参观过此刀,发现靠近环的三道楞的金具是一体结构;刀环为扁圆形,中间有一个三角形凸起,此凸起应是三叶形锈蚀后残余的形态,柄首环出土时系挂一枚猪形水晶坠。唐朝深受西域文化影响,祆教由粟特人传播至长安,祆教中战神“韦雷斯拉格纳”(Verethraghna)其形象就是野猪,野猪纹在隋唐的织锦、墓室装饰中大量应用,此水晶猪就是西域文化对唐影响的例证。

北周李贤、唐窦皦、段元哲三只刀的环首造型几乎一致,环首下的柄束形式也完全相同,尺寸也极为接近,说明隋朝及唐武德、贞观两朝的横刀都是继承北周式样。

唐朝军器环首刀刀型总体有两个类型(图66),一类刀尖是斜直类型,另外一种是斜锐类型,这两类环首刀主要是出现在剑南道地区。两种刀型长度基本都在90—95厘米左右,刃长在58—63厘米左右,刃最宽处3厘米,朝刀尖逐渐收分。两类环首刀都是双手持握。较尖锐的刀型的唐刀锻造上使用了旋焊技术,旋焊铁芯外包钢刃,既保证了刀刃的柔韧性又增强了刃区的硬度。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六月建大将军府,李渊自称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七月,李渊率甲士三万沿汾水南下,军至霍邑(今山西霍州市西北),霍邑城坚,宋老生守城不出。李建成、李世民知道父亲的忧虑所在,便建议说:“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李建成、李世民率领数十骑兵至霍邑城下,举马鞭指示麾下做围城状,宋老生在城上怒不可遏,率三万部众自霍邑城东门、南门杀出,李渊和李建成引兵稍退,李渊准备让军士先吃饭再战宋老生,李世民说“时不可失”,随即李渊、李建成与宋老生战于城东,李世民与段志玄领骑兵自南原冲击宋老生背后,“帝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敌人矢下如雨,帝为流矢所中” (《册府元龟》卷四十四) ,李世民在冲击敌阵的时候,身被流矢,李世民拔掉盔甲上的箭镞,转身再入敌阵,心中气急,“愤气弥厉,”手持刀奋战,“手杀数十人,二刀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老生遂大败”。李世民此战率骑兵反复冲杀,手中两只刀都被砍缺,他使用的刀就是横刀,其形制应与李贤墓铁刀、窦皦墓铁刀一致。李世民一生征战无数,最擅使弓矢,曾言:“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四年》) 用刀剑极少,此段史料读来,知道李世民在敌阵中混战时也善用横刀,刃损后换刀再战,少年英雄,令人心折不已。 RMRF7R4EvOqbjzCKNe7MDpDJqm8U0L5vMBd+49EpSvh9bCkd6/3fITqpxNFBAH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