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王

《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是三王也 (1) 。”《尚书》说:“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2) 。”《诗》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3)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4) 。”“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5) 。”《春秋》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6) 。”

【注释】

(1)夏禹: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姒姓,名文命。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殷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成唐、大乙、成汤等,他率兵讨伐夏桀,建立殷商王朝。周武王: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率兵讨伐殷纣王,成为西周第一任君主。

(2)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语出《尚书·康诰》。意谓根据文王制定的刑罚,予以施刑而不予赦免。作罚,制定刑罚。刑,用作动词,施刑。兹,此。无赦,不予赦免。

(3)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语出《诗经·大雅·大明》。孔颖达疏:“言教命从天而来归,将命此文王。”

(4)文王受命,有此武功: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郑玄笺:“武功,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

(5)仪刑文王,万国作孚: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毛亨传:“刑,法。孚,信也。”郑玄笺:“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6)王者孰谓?谓文王也:语出《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此句解释《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中的“王”。

【译文】

《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合称三王。”《尚书》说:“根据文王制定的刑罚,予以施刑而不予赦免。”《诗经》说:“上天降下天命,授予这个文王。”“文王接受天命,才能有此武功。”“以文王为榜样,天下就会信从。”《春秋公羊传》说:“王指的是谁?指的是文王。”

谨按:《易》称:“汤、武革命 (1) 。”《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于牧之野 (2)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3) 。”《诗》云:“亮彼武王,袭伐大商 (4) 。”“胜殷遏刘,耆定武功 (5) 。”由是言之,武王审矣 (6) 。《论语》:文王率殷之叛国,以服事殷 (7) 。时尚臣属 (8) ,何缘便得列三王哉 (9) ?经美文王 (10) ,三分天下有其二,王业始兆于此耳 (11) 。俗儒新生 (12) ,不能采综 (13) ,多共辨论 (14) ,至于讼阋 (15) ;大王、王季 (16) ,皆见追号 (17) ,岂可复谓已王乎 (18) ?禹者,辅也,辅续舜后 (19) ,庶绩洪茂 (20) 。自尧以上王者 (21) ,子孙据国而起 (22) ,功德浸盛 (23) ,故造美论。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 (24) ,升为天子,虽复更制 (25) ,不如名著 (26) ,故因名焉。经曰 (27) :“有鳏在下曰虞舜” (28) ,“佥曰伯禹” (29) ,“禹平水土” (30) ,是也。汤者,攘也 (31) ,昌也,言其攘除不轨 (32) ,改亳为商 (33) ,成就王道,天下炽盛 (34) 。文、武皆以其所长。夫擅国之谓王 (35) ,能制割之谓王 (36) ,制杀生之威之谓王,王者,往也,为天下所归往也。

【注释】

(1)汤、武革命:语出《周易·革卦》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2)“武王戎车三百两”几句:《尚书·周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关于虎贲人数,《书序》与《风俗通义》略有不同。戎车,兵车。虎贲,勇士。受,即殷纣王。牧野,在今河南新乡附近。

(3)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语出《尚书·周书·洪范》。惟,语气词,无义。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洪范》用“祀”,这是殷商人的用法。王,周武王。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以为是“纣亲戚”,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箕子为纣之庶兄。

(4)亮彼武王,袭伐大商:语出《诗经·大雅·大明》。亮,今本作“涼”。据《经典释文》,“亮”出于《韩诗》文本,意为“相”。涼,辅佐,谓师尚父辅佐周武王。袭,今本作“肆”,肆,疾也。

(5)胜殷遏刘,耆定武功:语出《诗经·周颂·武》。毛亨传:“刘:杀。”郑玄笺:“遏,止。耆,老也。……举兵伐殷而胜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杀人者,年老乃定女之此功。”

(6)审:审慎。

(7)文王率殷之叛国,以服事殷:《论语·泰伯》载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两句话是隐括《论语·泰伯》之义。

(8)时尚臣属:周文王此时还是殷纣王的臣属。

(9)何缘:有什么缘由。

(10)经:此指《论语·泰伯》。《论语》在汉代地位仅次于五经,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六艺略。

(11)王业始兆于此:周朝王业在文王时期就开始显露征兆。兆,显露征兆。

(12)俗儒:浅陋迂腐的儒生。新生:新学小生。

(13)采综:博采广综。

(14)多共辨论:经常在一起就周文王是否应列入三王而辩论。

(15)讼阋(xì):打笔墨官司。阋,争吵。

(16)大王: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他率领周人由豳迁岐,改变戎狄习俗,周国开始走向强大,被后人追赠太王。《史记·周本纪》:“盖王瑞自太王兴。”大,同“太”。王季:又称季历、公历,周文王之父,被后人尊为王季。

(17)追号:追赠王号。《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时期,“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18)岂可复谓已王乎:怎么能说古公亶父、季历生前已经称王呢?按,有人以太王、王季、文王为三王,应劭认为这种观点是俗儒之见,因为古公亶父、季历的王号是后来周武王追赠的。

(19)辅:辅佐。续:接续,继承。舜后:帝舜。后,君。

(20)庶绩:各项业绩。洪茂:洪大。

(21)自尧以上王者:帝尧以上称王的人,如黄帝、颛顼、帝喾等。

(22)子孙据国而起:子孙凭借封国而兴起。

(23)浸盛:日渐兴盛。

(24)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舜和禹都是以平民身份砥砺品行而显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白衣,指没有爵位或官职的平民百姓。《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砥行,砥砺品行。

(25)更制:《太平御览》引作“制谥”。制谥,制定谥号。

(26)不如名著:舜、禹死后虽然有人给他们制定谥号,但谥号远不如舜、禹名字更为著名。

(27)经:此指《尚书》。

(28)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语出《尚书·虞书·尧典》。鳏,无妻曰鳏。

(29)佥(qiān)曰伯禹:语出《尚书·虞书·舜典》。佥,《说文解字》:“佥,皆也。”伯禹,禹的父亲鲧是崇伯,禹继承父位,故称伯禹。

(30)禹平水土:《尚书·虞书·舜典》载帝舜曰:“禹,汝平水土。”《尚书·周书·吕刑》:“禹平水土。”

(31)攘:排斥,排除。

(32)不轨:不符合王道准则,指夏桀违反王道。

(33)亳(bó):商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34)炽(chì)盛:繁盛,兴旺。

(35)擅国:独掌国政。

(36)制割:决断,裁决。

【译文】

谨按:《周易·革卦》彖辞称:“汤、武革命。”《尚书》说:“周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八百人,在牧野擒获殷纣王。”“周武王第十三年,拜访箕子。”《诗经》说:“师尚父辅佐周武王,攻袭征伐大商。”“战胜殷商遏止滥杀,接近年老才立武功。”由此说来,周武王伐纣是审慎的。《论语》记载孔子说:周文王率领殷商叛国,服事殷商。周文王此时还是殷纣王的臣属,哪里能够被列于三王呢?经典赞美周文王,说他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朝王业在这时就已经开始显示征兆了。那些浅陋的俗儒和新学小生,不能够博采广综,围绕周文王是否应列于三王问题经常一起辩论,乃至于打笔墨官司。大王、王季,都是见于周武王追赠的封号,怎么能说古公亶父、季历生前已经称王呢?禹,是辅的意思,意谓禹辅佐接续帝舜,各种业绩盛大。帝尧以上的上古王者,他们的子孙凭借封国而兴起,功德日渐兴盛,因此为他们的先人制造种种美好舆论。舜、禹本来是以平民身份砥砺品行而扬名天下,升为天子,即使是给他们制定谥号,还不如舜、禹的名字来得著名,因此文献就直称其名了。《尚书》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都说伯禹”,“禹平治水土”,都是直称舜、禹的名字。汤,是攘除、昌盛的意思,意思是说商汤攘除不轨暴行,将亳改为商都,成就殷商王道,天下兴旺繁盛。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根据他们的历史建树而制定谥号的。独掌国政的人被称为王,能够决策制断的人被称为王,掌握生杀威权的人被称为王,王,是往的意思,意谓为天下人民所归往。 5h9V2W80F9ohuSnbl/JPutN1m4WgboxmijeGaq/RHbod1ZlEe7e/U3vDSl32F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