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观察点的变动

照前节所说,叙事文的观察点不应变更,使文气一致而不散漫冗繁。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在长篇的或复杂的叙事文,要将各方面的情形都表现得适当,却不得不变动。大概,事实的间接叙述比直接叙述不易生动,所以在两件或多件事实有相同的重要,而只从一个观察点出发要将各方面都表现出来又非常困难时,观察点就不得不变动了。例如:

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对老孺人说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样倒叫他死?这是什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死,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了。

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消息。

老孺人劝女儿,哪里劝得转,一般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母亲和婆婆着实劝着,千方百计,总不肯吃,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痛倒了,抬了回来,在家里睡着。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个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这段文的目的,虽是在写出一个中了礼教的毒的人为虚荣,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儿饿死;但王玉辉、老孺人和他们的女儿三个人的情况,都同样重要。并且,假定从王玉辉一方面叙述,那么老孺人劝女儿和女儿未死前的各种事情都无从表现,或难于表现;就是从别一方面叙述,也同样地不能周到。在这种时候,观察点虽变动了好几处,也是应当的。

叙述一件事,哪几方面的关系重要,以及哪些应当表现,哪些不应当表现,全依事件的性质,由作者自己的意见去判断,没有一个简明的标准。凡是有剪裁功夫的作者,当然能够得到这种标准的。上面所举的例,也可以说是有剪裁功夫的。 KgggI9n1/WMD79heX/ZxoeTeGM+HKy6KQAfGRlJx+z/j7lW+DQIjs2Qi2wwKu0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