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因果经》

镰仓大佛
塑像 日本镰仓

镰仓位于日本关东靠近太平洋的海边,是历代佛教徒以及文学家、艺术家的云集蛰居之地,也是日本历史上镰仓时代的首府。大佛很高,但是是空心的。佛身的背面有两扇门,人可以进入。镰仓大佛看起来厚重、实心、凝固、却腹中空空,仿佛一切都是假象。佛陀一生都很强调“空”的哲学,因此当他被当做偶像崇拜时,也被称为“空王”。

芒果园
木刻 清代

黎民百姓成群结队去了芒果园,因为那里出现了一个神圣的王子。他面容丰润俊美,盛德敦厚。他抛弃了尘俗的王国和权力,因为他找到了另一个更伟大的王国,更空灵的权力。白描图的上端,阿难正在点化红尘中的美貌妇人。她们一开始都像阿末罗一样陶醉于自己的容貌,但见到佛陀后全都不可抑制地皈依了他的智慧。

佛陀弟子千余人
印度绘画 印度

与佛陀同时代有很多哲学教派,耆那教、拜火教、印度教等。佛陀曾点化拜火教的领袖优楼频罗伽叶,以及五百多弟子,使其皈依佛门。不久后佛陀就有了上千名门徒。孔子也有门徒三千,苏格拉底门徒无数。在英国哲学家汤因比所谓的“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教育是哲学与宗教的第一途径,但这种教育不是我们现代人说的书本教学,而是教主本人以身作则,门徒纷纷走向行动的方式。“法”这个字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效法。

佛陀线描
线描 马玉米

这是一幅描绘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线描画。佛陀闭合双目端坐于树下,面上荡漾着浅浅的晕纹,身下的吉祥草里零星开着几朵小花。整个画面简约素雅,引人遐想。史载,当年佛祖在悟道前曾在菩提树下提起正念,立誓说:“我若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的境界,誓不起此座。”佛陀内心充满了法喜,求道的信心异常迫切。终于,在一个有星光的晚上,佛陀摒弃了万缘,心中豁然开朗,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彻悟了本性,并具大慈悲智慧,最终成为了宇宙真理的觉者—佛陀。

坐佛
雕像 泰国

情欲与食欲的“军队”开始向悉达多进攻。他领悟到人体内部的危机才是最大的敌人。泰国的雕塑很准确地表现了两个释迦牟尼:右边的一个很瘦,左边的一个微胖。一个黑,一个白。正如书法的境界一样,这似乎是雕塑家有意在对“无色界”的佛法作出具象的解释。

婆罗树下的涅槃
印度绘画 印度

幽暗的原始丛林中,晚年的佛陀侧身而卧。他的身躯比一般门徒要硕大许多。花瓣正在纷纷撒落,如漫天星辰坠地。阿难还在引导一位外道弟子最后接受佛陀的度化。圆寂中的释迦安详,雄浑而光辉。他的智慧使亿万众生找到归宿,使一种精妙的出世哲学成为一门信仰人数最众多的宗教,并安慰了从帝王到乞丐,从男到女,从人类到一切动植物的生命苦恼。《五灯会元》载,佛临终时说:“若谓吾灭,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亦非吾弟子。”他逝世时80岁,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543年2月15日。

美貌的佛头
雕像 泰国

佛陀作为皇族,高贵的气质和生活环境的熏染使他有一副据说十分美的相貌。泰国的古代雕塑中能体现出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弯弯的眉宇,厚实的嘴唇,挺拔的鼻梁,与被唐代审美肥胖化了的佛陀大相径庭。不过这尊泰国佛头更接近马来人种的审美倾向,而非雅利安人种的。尤其那宽大的鼻翼,是东南亚男性美的见证。

千佛寺佛塔
雕像 公元772-830年 印度尼西亚

婆罗浮屠是世界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佛塔基座上刻有160块浮雕,这些浮雕都是根据《佛经》故事刻出来的。中部5层塔身和围墙上也有1300块精美浮雕,描绘了佛祖解脱之前和日常生活的情景,还有一些反映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婆罗”一词来自梵文,是“庙宇”的意思,“浮屠”是古爪哇文,意为“山丘”。在这座庙里,佛像有1000多尊,大型浮雕有1400余幅,而塔内众多的佛像、雕石亦均有深刻的含义。 pLoIfPQ1HasdFzox28ffYRjL3UAPyRbi82KiLqFAD5v7autNWTvytglNxtp4/w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