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创新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

阿西莫夫有言:“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回顾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智人祖先可能会一直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那么现代人类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各位读者以及本书原作者和作为译者的我们都不会有机会去感受和反思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在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作为有机发展锁链一环的人类,其出现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新,人类这个物种才通过原子、能量和数字信息的重组陆续地把原本不可能的存在之物变成了可能,也就是力争把无序变成有序,这实际上是一种熵减的过程。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追求并加速创新的时代。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在努力加大科研投入,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和激发原始创新,从而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拔得头筹。我国更是把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会提出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创新能力还要“显著提升”,到2035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众多场合都对创新做出了重要论述,他曾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20年9月,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他强调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0年6月,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经过朋友介绍将《创新的起源》一书的英文稿发送给我们,咨询是否可以担任本书的译者,对书稿进行译介。在通读全书之后,我们感觉本书对创新的见解非常独到,分析鞭辟入里。本书论述了创新发生的机制,创新之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创新,激发创新,等等。这些问题贴合当前热点,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和领域,当然也是本书原作者马特·里德利先生想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探究向我们传达的。因此,我们欣然应允并迫不及待地想尽快将中文译稿完成,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翻译工作,其间也面临着时间紧与任务重的难题,而且这并非属于我们日常研究工作的一个“必答题”,所以我们只能在完成正常工作之后“挑灯夜战”。

如今,虽然仍有些惴惴不安,唯恐我们的孤陋寡闻和学养不足有损原著的深刻内涵,不过“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现在“她”正带着两位译者的诚意与各位读者见面,以供各位参阅和批评指正。

作为英国记者、科学家、商界人士、英国上议院议员、著名的科普作家的马特·里德利先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因为其在科学、环境学与经济学领域的著作而闻名,几乎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有中文译本,而且这些译本都赢得了大量国内读者的关注,而这本《创新的起源》是他最新的著作,相信也一定能够继续谱写传奇。里德利先生在这本书中利用历史上一系列创新的例子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什么是创新,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应该为创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等等,资料翔实而丰富,论证精辟,见解独特。

本书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七章是分领域的创新史,包括能量、公共卫生、交通、食品、低技术创新、通信与计算以及史前创新,而后五章是作者对创新的深入分析。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经济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是某种意义上的“上层建筑”,是对第一部分的升华。

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史,因为它澄清了很多当下流行但未必正确的观点。虽然创新几乎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或者说它已经成了一种行动。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里德利先生看来,创新与发明是有差异的,这也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种理念,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差异,有些人是发明者,但是难以被冠上创新者这个称谓。再比如,传统上我们往往认为很多创新起源于基础科学的成果,是基础科学成果的转化带来了创新的爆发,但是实际上,有些创新走在了基础科学研究之前,甚至遥遥领先,这也是里德利先生在本书多处都提到的一种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一点上,里德利先生的观点与《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第3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表明,技术的出现和形成远远早于科学,甚至科学在当时可有可无,技术则必须存在。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说基础科学研究不重要,而是强调要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来看待科学、技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那些历史上的创新者曾经背负着一些负面的评论甚至是骂名,但是这些并未阻止他们创新的脚步,也没有抑制住他们一如既往的创新热情,可以认为,创新是那些人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系列举措,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破解病毒“密码”,研发针对性的疫苗等都是这种精神气质的外显。而今我们正努力让这种精神气质更多地展现在芸芸众生身上。

同时,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时也需要某种机缘,创新太早会失败,太晚同样会丧失“首发权”,这也许印证了古典时代凯洛斯(Karios,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契机”)一词的精确内涵。当然,创新并不是个体的某种行为,它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代代人接续努力的结果。所以它是渐进的、增量式的,只不过我们通常记住的是那些被荣誉加身的幸运创新者,而在他们前面那些同样可以被称为创新者的铺路架桥之人却淡出了人类的视野,真乃“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外,虽然有些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创新有时候是难以被计划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剑走偏锋的“尤里卡”时刻。可见,创新并不意味着敢“创”就必然“新”。创新并不总是都能以成功告终,而且在此期间也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欺世盗名”之行,比如“汉芯”事件就提醒着我们: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唯有如此,创新之路才会更宽广。

作为译者的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科学传播问题,而实际上这本书既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有关创新历史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对创新这个问题进行的科学传播。也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我们更愿意把这本书介绍给各行各业关注创新的人士,也通过本书让更多人从科学传播的视角看待创新的问题,但是囿于译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些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教,希望有机会再版时一一订正。

我们正处于一个呼唤创新、成就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是这个时代的标语,是这个时代的属性。希望本书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创新、理解创新、践行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也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具有创新这种精神气质。 kaWgfN6VHl2fKqSPQ2MN9KtE7rsTC/9XnNjKqpWv0m8CAPctHwrZ9zLHh878n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