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赞誉

近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独具慧眼,组织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的好几本名著。今年,该社又请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等人翻译了里德利的新著《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我先睹为快,感觉著译文字皆佳,值得一读,特作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上技术创新的具体事例(主要来自能源、公共卫生、交通运输、食品、低技术、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如蒸汽机和搜索引擎、疫苗和电子烟、集装箱和硅芯片、轮式行李箱和基因编辑、数字和抽水马桶等故事,深刻论述了创新的自由思考、偶然发生以及曲折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

里德利最后列举大量事实表明,现在“西方经济体产生创新的能力已经变弱了”,而“中国的创新发动机已经点火”,“正如6个世纪以前,欧洲从日益僵化的中国手中夺过创新接力棒一样,中国或许即将再次夺回接力棒”,“中国正大步迈向未来”,“未来几十年里,中国的创新规模和创新速度可能将超过其他任何地方”。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推动着人类创造了往昔的文明。从游牧文明开始,语言的创新,使得智人战胜了尼安德特人,成为今天我们的祖先。在农耕文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使得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煤炭、钢铁的创新应用,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到1946年随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确立而开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直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无疑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爆炸式改变。

然而,这么重要的概念——创新,却是我们理解最少的事实之一。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

创新已经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创新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创新之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来鼓励和激励创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常常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

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这本有关创新的著作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创新。里德利在考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在书中对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破除创新的“迷思”。正如他指出的:“宽容、鼓舞人心而又高效合理的监管给予人们自由,无拘无束地去实验和尝试新事物会产生创新,而创新则是能帮助人们获得财富的关键。”他指出的“政府还可以用购买专利的方式让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全球应对疫情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此书对深入了解创新的动力机制有诸多启示。正如里德利的其他畅销著作一样,此书非常值得一读,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等人的译本很好地忠实于原著,这既可以看作是某种“创新”,也可以看作是对科技创新进行的“普及”,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邱成利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是一部让我手不释卷的著作。科学的方法有且只有两种,归纳和演绎。对科技进步历史的体系性归纳,是今天我们站在5G、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深空探测、基因技术、疫苗生物科学等创新高地进行颠覆性创新的演绎基础。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跨时空地回顾从熵增原理、内燃机与柴油机,到莱特兄弟,再到无线通信技术的实现、搜索引擎技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在精神层面与托马斯·爱迪生、戈登·摩尔、居里夫人、约翰·麦卡锡、克劳德·香农等隔空对话。此外,阅读本书还能够触发我们思考创新的本质,以及创新背后的经济学、商业模式与交易结构。

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这本严谨、准确、雅致的译著的出版无疑给了我们能够站在不同维度,体系性地梳理与思考科技创新本质的机会。在社交媒体泛滥、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时代,我真诚地推荐大家能够与我一起,沉浸在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千年迭代、百年演化、十年裂变之中!

何其有幸,我们见证过历史;何其有幸,我们正参与未来。

高庆一
连界科技董事长、连界启辰资本合伙人,工学博士

创新是什么?创新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创新何以常常被抵制、被阻挠乃至被妖魔化?

如果说,创造力只是关联各种事物的能力,每项技术都是其他技术的组合,每个想法都融合了其他想法,那么创新的出现则得益于各种旧想法持续不断地组合成新想法,并转化为新的发明、发现这一历程。

马特·里德利所著《创新的起源》一书,以独特的观察视角、精湛的思考洞见,追寻了从发现、发明到创新、创造的曲折路径,对影响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一些重要创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促成这些创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同时对创新的本质、创新的价值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者笔触所致之处,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创新者,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的形成、产生与创新者打破常规的心路历程交相辉映。他们的努力探索、敢为人先,终以创新成果将昨日之梦想化为今日之现实,进而拓展了学科的边界、扩充了知识的疆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这部作品堪称人类磨砺创新思维的颂歌,也是人类开拓进取精神的礼赞!它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在创新日益沦落为语言游戏的当下,真正的创新却越来越少(创新荒),在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中,创新再一次迷失在各种喧嚣的狂热中。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再一次以吹哨人的身份,凭借丰富的科技史底蕴、敏锐的直觉、刻刀般的笔力带领我们穿越那片烟雾缭绕的创新荒野,既为读者展示了历史上那些真实而生动的创新,又顺道去除当今社会关于创新的种种幻觉与欺骗。为了回到创新本身,在宏观层面作者以嵌套的方式从多维度展现了创新生成的社会史,在微观处作者以独到的理论如医生运用手术刀那般解析创新的本质,如创新是渐进的、偶然的,也是需要自由的,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现象等,这些看似朴实的观点,却恰恰是当下被过度包装的伪创新最缺乏的品质。总之,在这本《创新的起源》中,观点犀利之处随处可见,作者对于各种谬误也是毫不客气,手起刀落绝不纵容。一路读下来很是解气,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关于创新的本真言说。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科技创新提升了经济繁荣,推动了人类进步,因此人们有强大的兴趣探索人类为什么创新。本书作者研究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剖析历史上的一个个创新故事,抽丝剥茧,还原历史上创新的真实过程,让读者掩卷而思,寻求答案。

董洁林
科思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马特·里德利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本书深入研究了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创新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我们不太熟知的创新故事,分析了创新的本质规律。对于今天的中国,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要,本书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米磊
硬科技理念提出者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创新难预知,无法计划,受制于彼时的约束条件。在大致回顾人类技术进步史之后,创新的秘密有了模糊的轮廓:它需要更加自由的环境,因为创新离不开边际上的试错。而自由的环境取决于更多人能正确理解创新。《创新的起源》是迄今为止解读创新本质的最佳读物。

吴主任
《暗中观察》作者、财经博主

没有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也一样会有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本书延续了作者人类演化“自下而上”的观点,认为创新是自下而上叠加演化、多点发生的,没有这个天才也会有另一个天才出现,造福人类。因而,营造创新的土壤比期待天才出现更重要,一个开放的环境比举国之力更重要。否则,天才们或者被棒杀,或者被捧杀,最终泯然众人矣。

闫肖锋
资深媒体人、趋势观察家

大多数人想到创新会想到苹果、华为、乔布斯等,这本书会告诉你,不是的。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能和创新有关。

唐文
氢原子CEO

可以说他就是英国的尤瓦尔·赫拉利,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以轻松的笔触承载着丰厚的学识。本书是一本伟大的书。

《福布斯》杂志

本书构建起一套引人入胜的创新体系,它介绍了创新是如何起源于史前时代,并阐述创新将如何塑造未来,以及是什么使创新成功。

《科学美国人》杂志

从深刻的终极问题(物种如何获取能量以避免衰落与死亡),到有趣的生活发明(轮式行李箱为什么这么晚才被发明出来),本书展开了一场富有洞见的探索。

史蒂芬·平克
著名心理学家 N3igjaUZkGJwNyF/3Cw/c5H0fgRv0ZrAS8JfM4YvGajjWina5I7S9RgJqeqchO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