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是赵国。
一代名将李牧之死预示着赵国的破亡。
三家分晋之时,赵于韩、赵、魏三家之中势力最强,即所谓“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史记·赵世家》)战国初年,赵国的疆土自陕西东北部东过黄河,辖有现今山西省中部及东北、东南一部,东延至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河南省的北端。赵国四周的邻国,东北为林胡、燕,东与中山、齐接界,南与卫、魏、韩交错相连,西与韩、魏交错接界。赵始都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后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公元前386年赵迁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赵烈侯与相国公仲连于魏文侯改革之后,从士阶层中选拔牛畜、荀欣、徐越担任“师”“中尉”“内史”等重要官职,在赵国实行改革。然而,作为一场社会改革,只是从士阶层中选用三人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这是远远不够的,其成效也难与魏文侯改革相比拟。因此,时过一百年之后,赵烈侯的后继者赵武灵王不得不决计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扭转在对外关系上的被动挨打局面。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赵雍年少即位。当时赵国于“七雄”之中的形势,正如武灵王本人所言:“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南有魏,东有齐,赵国居其中。就列国形势而言,秦、魏、齐、韩、燕都是军事上的强国,中山、三胡有强悍骑兵,赵国的腹心及四周皆有强敌。赵国本身,又正如武灵王所说:“又无强敌之兵,是亡社稷,奈何?”赵国的边境除了南部之外,多为山谷之地,中原的战车和步兵,都不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难以抵御胡人及中山国的骑兵。为此,赵国深受中山国及胡人侵掠之苦。武灵王总结这一历史教训,从赵国的实际出发,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获得了成功。赵因此而成为当时军事上的强国,将心腹之患——中山国一举灭掉。
赵武灵王胡服骑的成就,亦反映在他的后继者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的强盛之上。惠文王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以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以廉颇、赵奢为将。上述诸人,赵奢在为将之前曾任赵国的“田部吏”,后经平原君推荐,惠文王“用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其他如乐毅、蔺相如、廉颇,都是当时名震一时的贤相良将。有这些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辅佐惠文王,因而使赵国成为实力雄厚的强国。正如时人苏秦所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战国策·赵策二》)在对外作战中,赵国对秦、魏、齐、燕的军事行动曾接连取得胜利,为赵国开拓了大片的疆土:
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的昔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北);
公元前280年,赵奢攻取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取魏国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公元前275年,廉颇攻取魏国的防陵、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
公元前274年,燕周攻取齐国的冒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和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
公元前269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率赵军出奇制胜,大败秦军。不久,秦军又进攻几,廉颇救几,又大败秦军,使秦国遭到自进行兼并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
战国后期,赵国是秦国对外进行兼并战争中唯一的强敌,是山东六国中唯一有能力单独与秦国在军事上相抗衡的军事强国。正如《战国策·赵策三》所载当时人的评论,说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
赵国既然成为秦兵的主要障碍,秦国于公元前262年命白起率大军进攻赵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颇率赵军固守长平,相持3年有余。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计,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致使赵军40余万人全部被俘后又被活埋。长平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259年,秦派王陵率大军兵围赵都邯郸,魏派信陵君无忌、楚派春申君黄歇率兵救赵,于公元前257年将秦军击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兵卒降赵,这是秦军继阏于战役后的又一次惨败。
秦王政亲政后,把重创赵军、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翦灭六国的前期战略目标,于公元前236年趁赵与燕国发生战争的时机,向赵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赵国派庞煖率军攻燕之时,秦以救燕为名,命王翦、桓齮、杨端和兵分两路夹攻赵国。秦将王翦兵出上党,攻取赵国的阏与、橑阳(今山西左权)。当赵军攻取燕国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时,秦将桓齮、杨端和则攻取赵国的河间等6城。当赵军攻取燕的阳城(今河北保定市西南)时,秦将桓齮则攻取赵国的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待到赵将庞煖从燕国回师救援时,赵国境内的漳水流域以及河间各城已被秦军占有。赵国攻燕以得不偿失而告终,赵悼襄王不得意而死。
公元前234年,秦军乘胜大举攻赵,在业已占领的赵国土地上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同时派桓齮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磁县西南),击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次年,桓又从上党翻越太行山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赵国处于危机之中。关键时刻,是一代名将李牧的出现,使秦赵两军之间的战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化。
李牧原是赵国北部边防上的一员良将,常年居于代地的雁门,防备匈奴的入侵。在边防上,李牧设置官吏,将征收上来的租税全部用作士卒的费用,每日宰杀数牛来犒劳战士,令士卒练习骑射,并多设间谍以察知敌情。李牧令士卒不要轻易与来犯的匈奴骑兵交战,与士卒约定:“匈奴入寇时,可急速进入城堡,有敢于违令捕虏匈奴者,一律斩首!”如此数年过后,赵国无所亡失,但匈奴却误以为李牧为将胆怯,就连赵国北部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过于怯懦了。
消息传至赵国都城,赵王以此责怪李牧,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大怒,将李牧召回邯郸,另派他人代替李牧为北部边地将领。一年多来,每当匈奴来犯,便出兵与其交战,多次不利,失亡甚多,边境上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在此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请李牧复出,出任边地将领。李牧自回到邯郸后,闭门不出,一再声称健康状况不佳。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不得不再度请李牧到边地将兵。在赵王的一再勉强之下,李牧向赵王提出条件,他说:“大王必定起用臣下,臣只能在允许按从前的办法御敌的条件下,才敢于接受任命。”赵孝成王对李牧所提出的条件表示认可。
李牧再次来到边地后,依然按旧约约束部下士卒。数年之间,匈奴一无所得,但却以为李牧胆怯。李牧部下的士卒日日受到赏赐,但却得不到用武的机会,因而个个摩拳擦掌,都甘愿为国家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见部下士卒斗志饱满,士气昂扬,便选出1300乘兵车,13000名骑兵与战马,能破敌擒将的士卒5万人,善射的弓箭手10万人,演习战斗。与此同时,大肆纵放牲畜于草原,诱使匈奴前来掠夺。有小股匈奴入寇,便佯装败北,遗弃一些人畜。匈奴的首领闻知后,率众前来。李牧善布奇阵,张左右翼出击,破杀匈奴10余万骑兵,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此后10余年间,匈奴不敢入寇赵国北部边境。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于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赵国形势危急。危难之际,赵王迁调李牧率军南下,任命他为大将军。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因杀死赵将扈辄而兵骄将傲,奉命发兵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深入赵国内地的秦兵对邯郸造成包围的形势。此时,李牧率领从北部边境带来的精锐部队,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地严阵以待。交战前,李牧率将士誓师,将士们个个决心在国家危难关头奋勇杀敌,誓死保卫赵国。在肥地的激战中,赵军大获全胜,秦军惨败,秦将桓齮畏罪逃奔燕国。李牧因大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再次派大军进攻赵国,兵分两路,一路进至邺,一路进至太原,然后向赵国的番吾(今河北平山县东)进攻。赵王命李牧率大军迎击,击败秦军,再次取得对秦军作战的胜利。
李牧两次大败秦军,使赵国暂时度过危机,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李牧在同秦军的战斗中兵力损失亦相当严重;次年,魏国被迫向秦国献出部分土地,韩国也被迫向秦国献出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土地,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此时赵国又发生了大地震以及严重的旱灾,国内出现政治谣言。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当时,赵国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内政的腐败。赵王迁的生母本是邯郸的一名倡女,出嫁后曾乱一宗族。夫死寡居,悼襄王因其貌美而娶之,是为赵悼后。当时李牧曾向悼襄王劝谏,不要纳此女为后,悼襄王不听。悼后生子迁,悼襄王废嫡子嘉而立迁为嫡嗣。悼襄王死,迁立为赵王,悼后私通于春平侯。迁即位为王,朝政操纵在宠臣郭开手中。郭开嫉贤妒能,排斥贤才。例如,老将廉颇到魏国后,不被任用,有归赵之心,赵王也有起用廉颇之意,便派使者前往魏国探视廉颇身体如何。在使者面前,廉颇有意“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郭开却贿赂使者,使者向赵王谎报说:廉颇虽能吃饭,但坐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出外大便三次。赵王闻听后认为廉颇年老而不可用,便没有将他召回。后来廉颇被楚国暗中派人接至楚国,死于楚都寿春。
秦国的间谍用重金贿赂郭开以及赵悼后,令其陷害李牧,因而李牧与赵国的厄运便降临了。
秦王政在灭韩之后,于公元前229年派大将王翦率上党秦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的隘口),派杨端和率河间秦兵进攻邯郸,另派羌瘣带兵助战。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抗,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这时,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说李牧、司马尚按兵不动,图谋反叛。赵王迁听信谗言,便委派赵葱、颜聚替代李牧的职务。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李牧明知赵王是听信谗言而解除他的军职。从敌我对峙的战局考虑,李牧认为赵、颜无能力抵御秦军,便以“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不让出兵权。赵王暗地派人逮捕并处死李牧,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赵国便无人能统军抵拒住强大的秦军了。
李牧死后,秦国大军如入无人之境。王翦于公元前228年大败赵葱所率领的赵军,俘虏赵王迁。同年10月,秦军攻入邯郸,赵国破亡。
赵国破亡后,公子嘉逃往赵国北部边地代郡,自立为代王,与秦势不两立。
秦军攻陷赵都邯郸和赵王迁的被俘,标志着秦灭六国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