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韩国。
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而韩于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因而别无选择地成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赵、魏三家之中,以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韩四周的邻国,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国都初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又后相继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的地理环境,据《史记·苏秦列传》所言:“北有巩(今河南巩义市西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之国,西有宜阳、商阪(今陕西商县东南),东有宛(今河南南阳市)、穰(今河南邓州市)、洧水,南有陉山(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就自然条件而言,则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饭菽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进入战国时代以来,魏文侯最先实行社会改革,魏国国力最强。赵烈侯、公仲连在赵国实行改革,亦见成效。然而韩国自韩康子到韩昭侯即位的90年间,在国内并没有进行重大改革,虽灭掉郑国,却在对外战争中接连丢城丧地。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社会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申不害列传》)
韩昭侯、申不害之后,宗室贵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厘王在位的50多年间,一直把持着韩国的大权,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在山东六国中沦为实力最弱的国家。即如当时人所称:“今天下散而事秦,则韩最轻矣;天下合而离秦,则韩最弱矣。”(《战国策·韩策三》)
韩国地理上的战略位置和实力上的虚弱,使得早在秦惠王时期张仪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灭韩的主张。为此,司马错同张仪在惠王面前辩论,主张应当首先攻取巴蜀,如此可收到“广地”“富国”“强兵”的效果,结论是“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惠王采纳司马错的主张,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又建成都江堰工程。历史事实表明,当年秦惠王放弃首先伐韩而攻取巴蜀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对于秦的富强和兼并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王政亲政后,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则比当年更为衰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秦灭韩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秦兵压境、危亡在即的形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安惶惶不可终日。为着苟延残喘,韩王安竟想出如此一条“妙计”:鉴于秦国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因收到巨大效益而对兴修农田水利的兴趣正浓,于是便派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西行游说秦国,鼓吹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工程浩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企图以此使秦国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疲敝秦国,使秦国无暇东顾,难以发兵攻韩。郑国入秦后,秦王果然接受郑国建议,在关中修渠,韩王安以为秦国中计,可以高枕无忧了。不久,秦国发兵攻韩,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劝秦王伐赵。韩非入秦后,秦国果然停止对韩国的军事行动,韩王安再次以为得计,于危巢之中整日只图作乐。其实,这次秦王政发兵攻韩,直接目的是为得到韩非,韩非既已出使秦国,身留咸阳,秦王已达到发兵攻韩的目的,当然便暂时停止对韩的军事行动了。
秦王政在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之前,为给赵军以重创、以免首先灭韩后促成赵、楚、魏等国联合攻秦,便采取了“舍韩攻赵”的战略,以攻赵并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翦灭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王政按分兵攻赵、攻魏、攻楚的战略,集中全力多次进攻赵国。尽管秦军曾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当秦王得知赵军确已遭到重创,“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时,认为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特别是公元前231年魏国被迫向秦献地、韩国被迫把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土地献给秦国、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秦认为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秦国的间谍正在邯郸城中通过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而造谣李牧谋反,大行离间之计。在上述情况下,秦王政认为“舍韩攻赵”的战略已达到预期目的,便当机立断地立即实现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发兵灭亡韩国,韩国首遭灭亡的厄运终于降临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此时已兼任南阳假守)率秦军就近灭亡韩国。勇猛无比的秦军将士,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严重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攻入韩都新郑,韩王安成了秦军的俘虏,韩国宣告灭亡,秦国把攻占的韩国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自公元前230年秦军灭韩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10年之中,每一个年度秦军都要实现一个战略目标,山东六国逐一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