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 李斯的《谏逐客书》

在秦王政所重用的诸多客卿中,除了先王留给他的专权相国吕不韦之外,为秦王效力时间最长、功劳最高、地位也最为显赫的,莫过于李斯。李斯以他著名的《谏逐客书》,使秦国这条航船在兼并六国前夕的关键时刻,得以拨正航向,驶达胜利的彼岸。

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自称“上蔡布衣”,出身低微。年少时,他曾在郡中担任“小吏”。据载他担任小吏时,一次在官府的仓舍中,见仓中的老鼠肥大,敢于接近人和狗,人们都很惊恐。李斯入仓观看老鼠食粟时的情形,只见老鼠居于大屋之下,不担心被人和狗所干扰,于是大发感慨地说道:

“人生在世,好与坏,譬如仓中的老鼠,完全在于能否处于一个优越的环境之中。”

李斯年少时见仓中老鼠而大发感慨并借以明志,这说明他毕竟有不同于凡人的志向,并在后来果然贵为大秦帝国的相国;然而,借老鼠以明志,也说明了李斯为达到目的而不顾洁身自好,反映出他在志趣上猥琐的一面,晚年不免因与赵高同流合污而不得善终。

为改变自己的地位,李斯投奔于当时著名学者荀况的门下,向荀况学习帝王统治天下的谋略与办法。同学之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他自感不如韩非。学而有成后,李斯展望前程,考虑到楚王不足以与之共议大事,而山东六国都是积弱难返,无法可为六国的君主建功立业,便决定西游入秦。临行前,李斯向他的恩师荀况辞别说:

“斯闻知得时无怠,机不可失。当今几个大国争夺天下,正是游说者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机会。七国之中,秦王想要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是布衣之士奔走游说的绝好去处。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想方设法有所作为,这如同只是看到现成的肉才会张嘴去吃,仅具有一张面孔而只能勉强直立行走的人一样。因此,耻辱莫大于卑贱,而悲哀莫甚于穷困。处于困苦之地,非难当世而厌恶利禄,用无所作为来自我安慰,这终非有志之士的意愿。”

荀况了解他这位弟子的志趣,但也不怀疑弟子的才能,对李斯辞行所说的这番话,荀况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弟子既然如此言语,荀况作为老师,竟一时不知说些什么来勉励自己的学生。就这样,李斯踏上了西行游说秦王的路程。

李斯来到秦国,正赶上庄襄王驾崩,相国吕不韦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李斯走吕不韦的门路,不韦以李斯为门下宾客。不久,李斯以自己的表现受到吕不韦的赏识,不韦便推荐李斯为秦王政的侍从人员。在秦王侍从人员的职位上,李斯有机会经常接近秦王。在博得秦王政的好感后,便寻找秦王高兴而得闲的时机向秦王进言道:

“坐而等待的人,将失去时机;成就大功的人,在于能利用空隙而有所作为。当年秦穆公称霸于西戎,而终不能兼并山东六国,这是因何缘故?是由于诸侯国尚多,周王室尚未完全衰败,所以才会有五霸迭兴,尊王攘夷。自孝公变法以来,周王室卑微,诸侯相互兼并,关东并为六国,而秦国乘胜役使诸侯,至今已历经六世了。今日诸侯国畏服于强秦,譬如郡县。以秦国之强大,大王之贤明,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足以灭掉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成为一统,这是万世难逢的一次良机。今日如懈怠而不急速行动,使各诸侯国得以再度强盛起来,相互结盟合纵,联合攻秦,到那时纵使有黄帝那样的才能,也不能兼并山东六国了。”

李斯此次在秦王面前的一通高论,是他自入秦以来久久酝酿于胸中的一篇腹中文章。他是当时大学者荀况的高足,曾在老师那里学过“帝王之术”,因而在进言中气势不凡,语出惊人。李斯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时局发展的预料,使秦王政精神振奋,闻所未闻。

于是,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用他的计谋,暗中派谋士持黄金游说诸侯。各诸侯国国君殿下的谋士,有愿意接受贿赂而甘愿暗中为秦国效劳的,便用重金结交;如不肯接受贿赂,便暗中派刺客将其杀死。与此同时,又通过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随后秦王便派大军进行征讨。李斯这一计谋的奏效,使秦王政愈发器重他,于是拜李斯为客卿。

正当李斯少年得志、步步青云的时候,一桩意外的事件突然从天而降。它几乎断送了李斯乃至秦国的前程,这就是韩国水工郑国通过修渠来疲敝秦国阴谋的被发觉。

郑国阴谋被发觉后,秦王室的宗室大臣们立即舆论大哗,在宫廷内外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并一致向秦王政强烈地提出要求说:

“从各诸侯国外来的人士,他们事奉秦王,大多是为其本国的君主游说,在秦国充当间谍而已,请将这些来自国外的宾客一律驱除国境之外,以免再度发生类似郑国的事件!”

秦国的宗室大臣之所以就此事大做文章,是由于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秦君无不奉行新法中关于宗室大臣无有军功者不得享有爵位和特权的法令,因而秦国的宗室大臣从未能像山东六国那样长期专断国家大权,而是把国家大权交给来自他国的客卿们执掌。秦国宗室大臣为此而积怨多年,又怎能不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使令秦王将客卿一律驱逐出国?

此时的秦王政刚刚亲政不久、嫪毐集团的叛乱刚刚被平定。联想来自韩国的大商人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2年的情景,秦王政可谓是历历在目,不寒而栗。郑国阴谋的被揭发,确实令秦王感到震惊、愤怒,再加上宗室大臣们一致的强烈要求,年轻的秦王政竟一时拿不定主意。在警惕、反对客卿阴谋的强烈气氛感染之下,秦王政准备接受宗室大臣的强烈呼吁,向居于秦国的客卿、宾客下达逐客令。

按照“一切逐客”的法令,李斯当然也被议定在被逐之列。李斯闻讯后,他为着自己的前程,同时也是为着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他当即向秦王奋笔疾书,从秦国的历史讲起,分析形势,陈述利害,慷慨陈词,写就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呈秦王嬴政。

李斯的《谏逐客书》,展现了他令人惊叹的才华。这封上书不仅事关李斯个人的前程,而且关系到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的胜负命运。不难设想,客卿被驱逐到山东六国,秦王将依靠何人来兼并天下?此上书文辞华美,被历代文人奉为千古奇文。清人吴楚材编纂的《古文观止》,亦将此上书全文编入。为有助于深刻认识秦国重用客卿、实行布衣将相的深刻意义,同时也是为读者欣赏这篇奇文提供阅读上的方便,现将《谏逐客书》全文移录于下,且不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利于读者欣赏奇文的韵味。上书的原文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政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长达千字的《谏逐客书》,阅罢后沉思无语,久久不能平息。李斯在上书中所列举的由余等五子、商鞅、张仪、范雎等来自他国的客卿辅佐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富强秦国的事实,可谓人所共知,无法否认。李斯所列举秦王享用的珍宝声乐,有哪一不是来自秦国之外?特别是上书中关于逐客之害在于“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一段话,使秦王政读完后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上书结尾的“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字字重于千钧,使秦王政终于在宗室大臣们的喧嚣声中猛醒过来。秦王以一位政治家的姿态,当机立断,下令废除即将公布执行的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继续采用李斯的计谋。秦王政所面临的一场政治危机,终于因李斯《谏逐客书》的被采纳而成为过去,从而拨正了秦国的历史航船。

此后,李斯在辅佐秦王政兼并天下的斗争中,被任命为廷尉,负责秦国司法和重大案件审理工作,参与国家机要大事。

“请一切逐客”与李斯《谏逐客书》是秦在实行客卿制度和确立布衣将相格局进程中的一场尖锐的斗争。“请一切逐客”表明宗室贵族无比仇恨客卿制度,而且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还有着一定的势力,甚至几乎使秦王政改变这一行之有效的既定制度。而李斯以他的一纸上书捍卫了这一制度,使布衣将相格局在秦王政时期得以最终地确立起来。《谏逐客书》的奏效,是李斯对秦王乃至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贡献。

在秦王政在位期间,秦国中央政权中的将相,如文臣吕不韦、韩非、尉缭、茅焦、姚贾、顿弱、李斯,武将如王翦、王贲、王绾、王离、王戊、桓齮、昌平君、昌文君、李信、冯劫、赵亥、隗林、冯无泽、赵婴、杨樛、蒙恬等,这些人大多都不是秦国人。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前辈,在秦王政的客卿政策下,纷纷来到秦国,以宾客的身份,由客卿而为将相。历史事实雄辩地表明,布衣将相格局在秦王政时期的最终确立,当是确凿无疑的了。

秦王政兼并六国战争的胜利,凭借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和雄厚的国力;然而协助他指挥这场战争,为他制定正确路线、政策即为之出谋划策的,则是上述那一批由客卿而晋升的文臣武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宋人洪迈所言: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容斋随笔·卷二》)

秦国的客卿制度和布衣将相格局的最终确立,预示着秦王政所领导的兼并山东六国的战争,必将以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之势,在全中国的范围内取得胜利。 QzmQgTlh8KYvyb60RAT5ftzaHiKaP1I1v9J5P1sXnr6C+bM3bNpEhamJWRydLV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