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容闳的使命
入海的第一滴水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

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们去收集木材,

也不是忙着分配工作和发布命令,

而是激起他们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1835年,容闳年满7岁。

在接受了邻居的建议后,容闳的父亲带他去了澳门。这位生活在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的中国普通农民决定让儿子到教会学校念书。

容闳一进校门,就被引到郭实腊夫人(Mrs. Gutzla)面前。这位英国传教士的妻子在容闳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清楚地记得,见到她的一刹那,自己惊愕至极,吓得全身发抖,恐惧地拽着父亲的衣襟不放——毕竟,才7岁的容闳从未见过“这般模样奇特的人和如此怪异的服饰”。面对这样一个人和周围的陌生环境,他感到茫然无措。

然而,一个崭新的世界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

到容闳晚年时,他仍旧不太清楚,父母当初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送自己去教会学校。

在自传中,他分析道:他们应该是预料到中外交往的巨大浪潮,送儿子去学习英文,说不定能让他成为一名高级翻译,进而获得一个跻身商界和外交界的机会。

毕竟,他们家已经有了一个念私塾、将来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长子,那么容闳或许可以成为那个让家里富裕起来的儿子。

他父母的这个决定意义重大。

要知道,那可是1835年。距离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还有5年,《海国图志》也还要7年后才能问世。今天的历史教科书指出,以林则徐为起点,中国人才开始理解和接受西方文明,而且这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然而,在那个广东的小渔村里,容闳的父亲却已经送儿子去西洋人的学校念书了。这已经不是“开眼看世界”了,这就是“亲身去西方世界体验”。对于容闳的父亲来说,这个决定似乎是那么自然,他的心里完全没有对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顾虑。

他可能只是想把儿子引向“富豪”之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决定竟成就了一位开启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先驱。

而7岁的容闳更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起点。在未来几十年,他用“机器母厂”的理念打动曾国藩规划成立当时中国最大的机械厂——江南制造总局;他的幼童留美事业,培育了詹天佑、唐绍仪等人。在他身后,站起了更多受他感召的人,比如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

而他7岁时,作为“入海的第一滴水”,将率先融入大海,成为亲身感受西方文明的第一人。

他和他身后的“水滴”,将掀起滔天巨浪。 P26BLzL3XOPVDlEofhePBwTllEcCEXSWqbC3L+iCUYqK4SnffffDBbKLc63sK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