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恩莫望报,望报莫施恩

近来,我遇见一个正在为某事发怒的德克萨斯州商人。有人告诉我说,在认识他一刻钟不到的时候,这个商人就会把他为什么发怒原原本本地讲给我听。真的是这样,他的火气还是大得惊人,即使事情是11个月以前发生的——他拿出10 000美元给他的34名员工发了年终奖,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感激他。他很伤心地埋怨说:“我实在是太后悔了,我一分钱都不应该给他们。”

古代圣贤说:“愤怒的人内心都会充满怨恨。”我特别同情他,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根据人寿保险公司的计算方法,我们每个人大概可以活到80岁减去我们现在年龄差的2/3再稍多一些。这位先生今年60岁,如果幸运的话,他也许还能活十几年,可是他却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去抱怨已经发生的事情,真的是太可怜了。

他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感激他,而不是常常怨恨和自怜。或许是因为平时员工的工作很多可是薪水却很低;或许是因为员工认为年终奖是凭借劳动赚来的并不是礼物;或许是因为他平时对员工有些苛责和挑剔;或许是因为员工认为这些收益的大部分需要缴税所以才给他们发年终奖。

但也不一定完全是老板的问题,另一方面说,也许是这些员工太卑劣自私,不懂感激。萨姆尔·强生博士说过:“感激别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结果,这在一般人中很难找到。”我虽然也不知道真相如何,但我却明白这一点。

如果某个人心里希望别人感激他的恩惠,那么他正是犯了人都有的毛病,那就是不完全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某个人的性命,你是不是希望他对你身怀感激?有可能。萨姆·里博维兹在曾经担任刑事律师时救过78个人的命,让他们不用坐在电椅上被处死。可是在这些人中,却没有一个人感谢过萨姆·里博维兹!耶稣曾在一个下午治好了10个麻风病人,可是这些病人中只有一个向他道谢了。《路迦福音》中记载,当耶稣问他的门徒“那九个人在哪里”时,那九个人已经连谢谢都没说就走了。世人对待耶稣都尚且如此,那么无论是你或是我还是那个德克萨斯州商人给别人施了恩惠后,就想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谢吗?

提到钱,那就更不用说了。查尔斯·舒温博曾告诉我,有一次他救了一个挪用公款投资股票的银行出纳员,舒温博拿出自己的钱救了那个出纳员,使他免受刑罚。可是那位出纳员只感激了他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来却开始辱骂和批评曾使他免于牢狱之灾的舒温博。

如果你给一位亲戚100万美元,你是不是也希望他对你心存感激呢?安德鲁·卡耐基就曾做过这样的事。可是,他的那位亲戚不仅没有感谢他,反而正在咒骂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给了他的亲戚100万美元,却捐给了公共慈善机构3.65亿美元。

说到底,人在有生之年大概都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接受这个事实?为什么不像曾统治过古罗马帝国的那个聪明的马尔卡斯·阿理流士那样认清现实呢?他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今天,我要去见见那些多嘴多舌的人——那些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丝毫不知感激的人。可是我对此既不吃惊,也不难过,因为我不知道一个没有这种人的世界将是什么样的,我无法想象。”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如果你总是埋怨别人不感激你,那你该怪谁呢?是应该怪人性如此,还是怪我们不了解人性呢?如果我们对别人给予恩惠却不要,那么,如果哪一次我们偶然得到了别人对我们的感激,那就是一种意外之喜,就算我们没有得到这种感激,也就不会为此而伤心了。

下面是这一章里我要谈的第一个要点:容易忘记对别人表示感激,这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当我们对别人略施恩情就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十分苦恼。有一个住在纽约的女人,她常常不停地抱怨,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孤独。她的亲戚都不愿意亲近她,不过这并不奇怪。她会对去看她的人连续不停地说她对她的侄女有多好:她在她们患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时候不辞辛劳地照顾她们;她多年来给她们提供吃住,她还供其中一个上完了商业学校,另一个也一直在她家住,直到结婚。

她的侄女们都怕来看她,虽然也来看过她,可只是为了尽义务。她们都知道自己来了以后必须在那儿坐好几个小时,听她旁敲侧击地骂人,还要忍受她那毫无休止的埋怨和自怜的叹息。后来,这个女人使出了另一件“法宝”——心脏病发作来威逼利诱她的侄女来看她。不过,她倒是真的心脏病发作。医生都说她会发生这种病症,是因为她的心脏“很神经”。医生们还说,她的病症完全来自于情感,所以他们对她毫无办法。

其实她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切,但是她把这叫作“感恩图报”。她强求这些,还一直固执地认为那是她所该得的,所以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爱。

世界上有太多像她这样的女人:她们都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孤独和被人忽视而患病。她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但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得到爱的办法,就是不再去乞求,而是学会付出,并且不求回报。

你也许觉得这话听上去很荒谬、很不切实际、太理想化。其实不然,这只是普通常识而已,这是可以让你和我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我敢肯定,因为我家有过亲身经历。虽然我们家很穷,总是欠别人很多钱,不过我们虽然穷,我的父母却都很乐于助人。我的父母每年都会尽量想办法给孤儿院送点钱去。那个孤儿院设在爱荷华州。我父母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也许从没有人为他们所捐的钱感谢他们——除了写信之外——但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很多,他们从帮助孤儿中得到了快乐,所以并不希望或等着别人来感激他们。

我离开家以后,每年的圣诞节我都寄给父母一张支票,让他们买些奢华的东西,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每年的圣诞节前几天,我回家的时候,父亲就会告诉我,他们送给了镇上那些“可怜的女人”一些煤和杂货,以及那些有一大群孩子却没有钱买食物和木柴的人。他们把这些礼物送给他人,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快乐——那就是施恩不望报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理想的人——也就是最快乐的人,我相信我父母有资格做。“理想的人,”亚里士多德说,“以施人恩惠为快乐,但却会因别人对他施惠而感到羞愧。因为待人仁慈者就会高人一等,而接受别人的恩惠,则会显得低人一等。”

下面是我所要说的第二个要点:如果我们想获得快乐,只享受施惠的快乐就好了,不要想着感恩或者忘恩。几千年来,儿女的不知感恩一直都会让父母感到悲伤难过。就连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也叫道:“不知感恩的孩子,和毒蛇的牙齿相比还要尖利几倍。”

忘记恩德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孩子们怎么会记得他们要感激父母呢——除非我们教育他们应该那样做。感恩就像玫瑰,必须给它施肥浇水,给它营养、爱和呵护它才能成长。如果我们不去浇灌它,就不会有人记得感恩。

即使我们的子女真的不知感恩,责任在谁呢?也许要怪我们自己。我们希望他们感激我们,首先要教他们如何感激别人。我一个住在芝加哥的朋友常常抱怨他的两个养子对他不知感恩。当然,他的抱怨是有道理的。他在一家纸箱厂工作,一个星期赚的钱不到40美元,但他要用这些钱来买吃的、付房租、买燃料、买衣服,还要偿还债务,他娶了一个寡妇,她还要他去借钱供她的两个儿子上大学。就这样,他苦苦干了4年,可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从没有人对他表示感谢——他妻子认为她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而他那两个宝贝养子也这么认为。他们并不认为欠了养父什么人情,因此连一句谢谢也没有说。

两个孩子有错,可是母亲更加有错——她认为不应该给她的儿子增加“负疚感”。她不希望她的两个儿子“一开始就欠别人什么”,所以她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养父真是个大好人,有他的帮助你们才能读完大学”。她却采取了这种态度,告诉孩子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母亲认为这样做对她的两个儿子有好处,可这实际上是让他们刚走上人生道路的时候就产生全世界都欠他们的那种观念,这是很危险的。后来发生的事情也验证了这确实很危险——她的一个儿子想向他的老板“借一点钱”,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孩子的行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我们要牢记这一点。我姨妈薇奥拉·亚历山大,从来不会想到孩子们会对她“忘恩”这件事。我小的时候,薇奥拉姨妈把她母亲和婆婆一起接到家里来照顾。现在,那两位老太太坐在薇奥拉姨妈家壁炉前的情景还依然历历在目。她们肯定会经常给薇奥拉姨妈惹麻烦。但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两位老太太是不是惹祸了。她很爱这两位老太太,所以她顺从她们,关爱她们,让她们过得非常舒适。除了照看两位老人之外,薇奥拉姨妈还有6个孩子。她把照顾孩子和接两位老太太来家里住看作很自然的,也是该做的事,并且也是她希望做的事,她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好值得赞美的。

薇奥拉姨妈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她已经守寡20多年了,孩子们已经成年,他们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并且全都争着要跟她住在一起,让她住在自己家里。孩子们对薇奥拉姨妈非常敬佩,都不想离开她,这是出于“感恩”吗?不是,这是爱,是纯粹的爱。在这些孩子的童年时代,薇奥拉姨妈的做法让孩子们感到了爱心的温暖,现在情形相反了,他们也能付出爱心,并不值得奇怪。

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想要教育出感恩图报的孩子,我们自己就一定要懂得感恩。“小兔子耳朵长”这个道理我们要记住;我们自己说过的话也要注意,并且记住,当我们下一次在孩子们面前想要贬低别人给我们的好处时,赶快打住。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也不要说:“看,苏表妹送给我们当圣诞礼物的这些桌布都是她自己织的,没花一毛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种话我们也许只是随口之言,可是却都被孩子们听了进去。

要避免因为别人不知感恩而引起的伤心和忧虑,下面是规则的第三条:

别人忘恩负义,不要忧伤,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我们要记住,耶稣在一天之内治好了10个麻风病患者,而只有一个人感谢他。我们又凭什么希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呢?

请记住,对人施恩勿望回报,只为施惠的快乐而施惠,是找到快乐的唯一方法。

我们要记住,“教育”得当,孩子自然懂得感恩。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女能知道感恩,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这样去做。 tVqlo8MxfGlEbJ//vleib6Qw9fJgzFJwCEadEufCQbppOySEUh/kZrw2TLXXlH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