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整理早期蜂窝移动通信历史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的名字不断出现。与这个名字相关的企业有TELE2(一家欧洲电信运营商)、米雷康姆、瑞卡尔-沃达丰,还有橙公司,甚至连早期的手机制造商泰克诺峰都与他有关。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人会涉及那么多家移动通信企业。这个人就是瑞典企业家扬·斯坦贝克先生。
斯坦贝克1942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学系毕业后,于19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其在摩根士丹利短暂工作以后,开始了他与移动通信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
他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建立了专营移动通信的米雷康姆公司。在联邦通信委员会第一轮颁发移动通信牌照时,米雷康姆获得了三个城市经营移动通信的牌照。
1977年,扬·斯坦贝克的父亲雨果·斯坦贝克去世以后,他回到了瑞典,并成为家族企业基纳维克投资公司的掌门人。之后,扬·斯坦贝克把基纳维克的投资重点从纸浆、造纸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转向媒体和电信等新兴产业。
1981年,基纳维克建立了一个专营移动通信的康姆维克公司,开始建设NMT网络,与瑞典电信开展激烈地竞争。康姆维克为了吸引用户,甚至采取了夜晚和周末免费的促销手段。康姆维克于1988年取得GSM牌照,1992年推出GSM服务,康姆维克将公司名由Comvic改为Comviq。1997年,康姆维克的GSM业务并入TELE2公司。
扬·斯坦贝克一直热衷于开拓国际移动通信市场。1982年6月,米雷康姆与瑞卡尔成立名为瑞卡尔-米雷康姆的合资公司去竞标英国的第二张移动通信牌照,并于当年12月获得了这张牌照。当时的英国工业大臣对此评价很高,他说,瑞卡尔-米雷康姆的标书中提出了早期移动通信全国性覆盖的最佳方案。斯坦贝克委托当时刚成立的泰克诺峰公司研发世界上最小的移动电话,他在计划中提出新的移动电话要具备话音(vo-ice)和数据(da-ta)功能。同时,他把合资企业瑞卡尔-米雷康姆改名为瑞卡尔-沃达丰,后来又改名为沃达丰(Vodafone),这里的沃(vo)和达(da)就表示话音和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移动电话要兼具话音和数据功能,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计划。有人说,沃达丰这个名字与后来的智能手机(smartphone)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989年12月,米雷康姆与美国太平洋电信及英国航天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麦克洛电信的合资企业。麦克洛电信获得了英国的个人通信牌照,并于1994年4月开通网络,与沃达丰竞争。麦克洛电信后来被和记电信收购,改名为橙。之后,橙公司被曼内斯曼收购,曼内斯曼又被沃达丰收购,沃达丰再将橙公司卖给法国电信,法国电信则将自己的品牌整体改为橙。这段历史一直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1990年,米雷康姆与康姆维克的国际业务合并,成立了米雷康姆国际蜂窝移动公司,总部设在卢森堡。
我与米雷康姆本并无交集,但是2005年中国移动公布国际化拓展的战略以后,不断有投行人士向我们推荐米雷康姆公司,理由是中国移动国际化拓展的目标是新兴市场,而米雷康姆的业务也在新兴市场。当时米雷康姆的服务范围包括亚洲的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非洲的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毛里求斯、乍得、加纳、刚果,拉丁美洲的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拉圭。我曾访问过米雷康姆在非洲的子公司,参观了它们的营业厅,快速增长的非洲市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6年,米雷康姆的主要股东基纳维克集团表示,其将通过招标的方式出售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米雷康姆公司的股份。中国移动参加了这次竞标,并聘请投资银行美林作为财务顾问,米雷康姆也聘请摩根士丹利为卖方财务顾问。中国移动与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一起开展了全面的尽职调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并购没有完成,双方友好地中止了谈判。米雷康姆宣布维持现状,不再出售基纳维克在米雷康姆的股份。
不过,中国移动与米雷康姆的缘分并没有因此中断。2006年年末,米雷康姆提出要出售其在巴基斯坦的子公司巴科泰尔。此前对米雷康姆的尽职调查已经使我们对巴科泰尔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中国移动决定参加这次竞标。当时约有10家企业参加,经过几轮角逐,中国移动赢得了这次竞标。2007年1月22日,米雷康姆公司宣布,将旗下的巴基斯坦运营商巴科泰尔公司出售给中国移动集团。在收购完成后,巴科泰尔公司改名为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公司。
扬·斯坦贝克先生不愧为移动通信的先驱,他为早期移动通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