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论阐释

一、理解富强

富强是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同时又指富足而强盛的国家。“富强”是一个并列词语;民富而国强,才是国家的真正富强。人民富足,是一国存在的终极意义;国家强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民富”和“国强”,是相互成就、互为表里的一对概念。

(一)民富——衣食富足

民富在国学的论述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孟子曾对想要治理好邦国的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即人们通过正常有序的劳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这就是民富。其实,衣帛、食肉只是一种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两项保障:丰衣和足食。

这两样,在我们当代的都市生活中都已习以为常了,然而纵观人类历史上长久的供不应求,横看当今世界部分区域的长年饥荒,我们就知道,丰衣足食、物阜民丰,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幸福,是民富的最重要体现。

(二)民富——文化富足

丰衣足食,这是生活富足的层面;而真正的民富,还要追求生命层面的富足——就是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经济富足之后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对梁惠王的论述中,说完衣帛、食肉、无饥,就马上说到了文教,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给民众以教化,让大家懂得礼仪规范、仁义道理,这才是民富的更高表现。

而孔子把这层意思说得更清晰,《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周游列国的孔子通过与学生冉有的问答而表达说,人口发展起来后,还应当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后,还要给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会要经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顺序。

文化教养,标志着民富的层次。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家园,人的心灵就不能算是找到了安居乐业之所;没有文化滋养的心灵沃土,人的生活就不能算是充实富足。因此,《易经》会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文明推动的过程,就是文化兴国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经由民富而至文昌的过程。

(三)国强——政治强盛

如果说,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由经济和文化组成的,那么一国的强盛就主要是由政治和军事构成的。

政治的强盛,体现为对内的国家统一以及对外的国际影响力。疆土归一、政权稳定、民族团结,才能使国内资源形成合力,形成势不可挡的大国力量。

纵观历史上长治久安的王朝,总体来讲大都是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族相安,如汉、唐、明、清,都是九州一统、天下归心,这是所有朝代的政治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因此,分裂祖国的行径才那么地不可饶恕。

九州同心之后,国家便可向外谋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社会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万国来朝”,是“大国气象”,是期盼在国际关系中成就政治上的足够权威。

中国文化认为,政治的强大,表现为一种自尊自重、自省自强的自信力,是像孔子信心满满所说的“虽百世,可知也”。虽然孔子这里论述的是礼仪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将礼仪之邦的精神引申为社会发展的道理。中国文化认为,政治强大的根本,在于规范自我的风度,而不是凌驾于人的霸权。

(四)国强——军事强盛

如果说,一个国家政治强大的形态,有外放型也有收敛型,那么军事强盛的状况,就常常被人理解为血脉贲张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军事强大的理想状态,应该表现为维持稳定的静态守备,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动态进攻。

中国传统的“强军梦”,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不血刃,是不战而胜,是杜绝穷兵黩武;而一旦不可避免地开战,又是“上下同欲者胜”的所向披靡,是报效祖国、奋不顾身,是同仇敌忾、与子同仇。

政治的统一、军事的完备,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强盛。而国家强盛的内在自信和持久保障,又是以强而不霸、盛而不骄为智慧准则,这也是中国文化里中庸之道的高明体现。所以,说到“富强”,我们所期待的是一个民富而国强的中国,是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政治强大、军事强盛的国家。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如果我们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同时兼以文化修身;如果在我们关注领土纠纷的爱国的心里,还坚决拥护着国家主权完整,那么,中国的富强,有你,也有我。

二、富强,中华民族的千年追求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曾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也有着沉痛的教训。

为了富强,中华民族不断进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了六国;王安石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创造。李冰父子领导建设的都江堰,使四川盆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江南发展成为富庶之地。

中华民族寻求富强的努力,也曾被贪渎所侵蚀,被战争所中断,被小农意识所束缚,被闭关锁国所制约。面对西方经济的冲击,中国一度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面对压迫,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以富国强民为己任,前仆后继。洋务运动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富强观,主张兴利、重商、求富,大力发展实业。维新运动的领袖提出了要“变法图强”,学习西洋的政治教育体系,致国强盛、致民强健的思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发展经济,富强国家。

三、富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探索

领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这份责任,开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了自强的中国。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经济体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儿女们,唱响工业建设的战歌,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大力建设一个发展中的中国。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引发了中国农村的剧变;1979年,广东深圳演绎了春天的故事,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1992年,一位老人引领中国破除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使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21世纪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们的农村免除了缴纳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我们的工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我们的社会保障逐年提高,正在实现全民覆盖;我们的高铁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新中国正走在富强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这种要求是推动国家富强的内生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富强,用实干托起的中国梦想

当今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富强观的丰富内涵,越要把社会主义富强观内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落实为我们的自觉实践。

历史经验反复表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也不是一夜暴富的,唐宋不是无缘无故繁荣的,而是一代代人勤劳勇敢的结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富强,更是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结果。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国家国家,是国也是家,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人民不富裕,国家的富强不可能持续;国家不富强,人民的富裕生活同样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必须破除亏欠心理和依赖心态,多做实事,少发牢骚,立足于用辛勤劳动来致富。我们国家已经解决了7亿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要接收2000多万在读大学生,养活了14亿人口……这些成绩,要靠全国人民辛勤的劳动获得,还要靠每个人的劳动创造来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富强等不来,光靠远眺不行;机遇等不来,不抢不抓不行。实现富强,就要抢抓机遇,就要从眼下开始,做好正在做的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实现富强中国的梦想。 EIBOPeQEFRChuXEy9CSs9ZFvlov6rjDYsvrXlgbtQ0yYp4yuQM0SbCMV045Hnl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