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市,这里正将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创造出特色鲜明的“陇南模式”,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勇气拥抱大数据,也正悄然改变着陇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陇南为了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借助“大数据”力量,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名优特产的销售渠道,促农增收,宣传推介陇南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陇南人深知“大数据”对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意义。为了有效及时出售陇南特产,获得社会更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陇南积极开展“农产品众筹”,使得电商在这里焕发了新的活力。
陇南人也意识到,要让众筹项目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电商平台。
陇南大数据政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想方设法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开办了西北地区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并挂牌成立了西部首家电子商务教学培训全日制学校,累计培训电商专业人员12.4万人。目前入驻陇南馆网店数量累计469个,入驻陇南馆后各县区实现销售额新增9800余万元。
就这样,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西北第一批项目在陇南的武都和成县先后建成,京东帮服务店、苏宁云商农村电商项目也相继入驻陇南。
陇南山大沟深,自古以来,贫困成为陇南地区的标签之一。面对13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脱贫成为陇南市重大决策部署的当务之急。
陇南目前建设的大数据扶贫系统能实现大到所处村落的地形地貌,小到家庭经济人口构成的精准监测。同时可以实时反映对口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度,监测扶贫措施落实情况,让扶贫工作由以往单纯的“输液”变成有针对性的“造血”。
陇南将成县鸡峰特困片区作为试点片区,获取到该片区所有农户三农数据资料共计1861项指标,涵盖了该区域的经济人口、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村容村貌等多项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扶贫目标、对象识别、扶贫措施、项目管理、双联帮扶、分析报告、互动交流七个模块。通过系统综合定量识别,得出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壤贫瘠、产业发展薄弱等因素。
有关资料显示,陇南市大数据的精准扶贫系统可以跨界分析各类致贫、返贫因素,并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制订扶贫措施,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建设集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应用为一体的“互联网+”产业综合运营项目,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助推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在大数据的海量数据支持下,陇南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150个,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村级服务点495个,建设各类网店9100多个,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和“一店带多村”的电商扶贫模式。
在2016年全国电商精准扶贫论坛上,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国务院督查组将陇南市“电商扶贫”的做法列为典型经验。
陇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眼里,“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成为陇南脱贫的一个重点项目。
大数据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陇南市主要城区及30个旅游景区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覆盖。旅游网及手机客户端的开通,为游客提供导航、住宿、餐饮预订等一站式服务。
通过和联通、移动等通信公司的数据协作,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旅游旺季,陇南大数据中心针对游客来源地分布,积极开展了精准推介宣传,并为旅游线路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此外,陇南通过运用三维信息技术,建成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和武都万象洞三维观景系统,康县景区实现了720度VR观景。
目前,陇南已建成了1249个美丽乡村,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2个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为突出示范引领,在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建成了乡村旅游示范培训基地,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旅游扶贫模式。
范立德,原本是总寨镇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总寨镇大力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过程中,他带头经营日光温室14座,吸纳富余劳动力28人,成为全镇闻名的在家门口创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带头人。
范立德初中毕业后,先到新疆哈密打工,加工暖气管道。1996年,到兰州打工三年,就回到了酒泉,当起了的哥,开出租车直至2009年。
2009年,范立德得知总寨镇沙河村建设了非耕地设施农业示范园。随后他放弃了的哥行业,开始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的路充满艰辛。当时戈壁设施农业刚刚起步,他的朋友和家人都不了解,纷纷反对,说光秃秃的戈壁滩能种出菜才怪。虽然家里人不支持,但范立德还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就拿着多年积蓄来到了沙河园区建设工地,从最基础的温室建造开始,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家里人拗不过他,也来到园区帮忙。
2009年11月初,范立德的5座日光温室完工了。作为一个种植业方面的初学者,范立德开始了艰难的尝试。“温室修好后,我每天清早都骑摩托车过去干活,晚上再骑车回家。当时已是初冬,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般疼,没几天脸上就干裂脱皮了。最难的是我没有农作物种植经验,刚开始就觉得挺难的,好在肃州区蔬菜中心技术人员一直过来指导帮助我,我也通过自学,慢慢就掌握了温室种植技术。”范立德说。
范立德的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在区蔬菜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范立德温室里的第一茬菜赶在春节前上市了,虽然因管理经验不足造成减产,但当年的收入也有近7万元。
两年购买10座日光温室,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范立德为此贷了款。范立德总能听到别人说他胆子大,万一种植失败了怎么办?范立德笑称自己并不是胆子大,而是相信农业科技。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了科技创新,让他信心更足了。他相信以后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会有更多好政策。“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技术,多做创新,让自己的温室种植产业发展得更好。”范立德说。范立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09年至今,范立德大胆试种新品种16种,运用新技术、新设备12种,为园区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营日光温室的过程中,范立德始终不忘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信息来充实自己,他经常请区上、镇上的技术人员到温室面授技艺、答疑解惑,并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经营日光温室的能力。同时,他还经常和其他农户沟通交流,应用所掌握的技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012年,肃州区蔬菜中心在园区新建了4座新型日光温室,温室还未建成,他就主动联系,表示愿意当“试验品”,至此,范立德拥有了14座日光温室。
接下来,范立德准备注册属于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精细。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是典型的戈壁绿洲地区,也是传统农业市,境内耕地和绿地资源稀少,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达1130多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以上。面对这种现实,酒泉市亟须找到适应发展的路子,发展戈壁农业就成为其中的一张“王牌”。
近年来,酒泉市坚持思想引领、规划先行、融合发展、科技支撑、绿色理念、品牌带动、政策支持,强力推进戈壁农业产业振兴,取得了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生态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效果。全市戈壁农业面积累计达6.7万亩,建成了肃州区、玉门市两个万亩戈壁农业蔬菜生产基地。酒泉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2018年,全市有32家农业企业、49家专业合作社、4000户农户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9亿元,新建日光温室2.6万亩,钢架大棚1.3万亩。建设了肃州东洞滩、总寨、金塔金苗、玉门清泉、瓜州广至、敦煌肃州镇等90个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示范点)。其中,规划建设万亩园区7个、千亩园区18个。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来自戈壁农业的有3500元,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2019年,酒泉市以肃州区、玉门市为重点,发挥肃州区、敦煌市两个国家级和玉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充分引进和发挥海升集团、山东水发、大禹公司、敦煌种业等上市公司的优势和实力,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建设,新建日光温室3万亩、钢架大棚1万亩,着力发展设施蔬菜、林果、食用菌等戈壁农业主导产业。力争到2022年,新建戈壁日光温室15万亩、钢架大棚5万亩,建设9个万亩以上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区、25个千亩以上产业园区,蔬菜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把戈壁蔬菜产业培育成促进酒泉市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将酒泉打造成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还是一份特殊的扶贫礼物。
2018年,1500万株白茶苗离开浙江安吉黄杜村,分别在四川省青川县、湖南省古丈县、贵州省沿河县和普安县四个贫困县落地生根。安吉白茶在全国闻名,安吉黄杜村的百姓也因为种植白茶而脱贫致富,那么,他们为何会捐出1500万株茶苗呢?
实际上,捐茶苗的想法完全来源于黄杜村自己的致富之路。黄杜村位于浙西北的群山里,30年前交通不便,种植传统的小麦和水稻,收成都不高,所以当时的黄杜村非常贫困。后来,党和政府为黄杜村脱贫多次研究“把脉”后,最终为该村量身定制了一条脱贫道路——建设“千亩白茶基地”。虽然发展道路确定下来了,但在实际建设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当地政府本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努力地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农民没钱买茶苗,那就给补贴;农民不懂栽培技术,乡政府便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请来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就这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带动下,黄杜村很快发展起来,其种植白茶的经验也推广到安吉县其他地区。
如今再去黄杜村,会发现这里已大变样,家家有别墅、汽车,度假酒店、庄园精品酒店正在建设中,民俗村、茶博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到黄杜村考察,他对黄杜村的富民举措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与赞扬给了黄杜村农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一心一意在多种茶、种好茶上下功夫。现在村里白茶产值超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富裕起来的村民想到如今能有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再思及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于是2018年4月,20名党员代表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富起来!”2018年5月20日,总书记通过中办转达了对他们的问候,充分肯定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勉励大家把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和黄杜村党员发出的倡议,不仅激发起了周围群众的助人之心,还激发起整个安吉县的荣誉之感,大家都感到与有荣焉,纷纷表示,“这样的好事,我们也应该做!”于是一场“有苗出苗,无苗出力,共同为贫困地区脱贫助力”的行动在整个安吉发展起来:种植户选择最好的地块、最好的茶苗进行精心培育;当地青年积极组建网上技术指导小组,帮助受捐地区进行茶叶种植;热心茶农主动请缨去受捐贫困村蹲点指导;技术研究人员为受捐地提供种植、管理、生产的一条龙服务;销售企业着力解决受捐贫困村茶叶的营销问题……
整个安吉在行动,人人都是助力脱贫的参与者。先富帮后富,一片叶子传递的不仅有共同富裕,还有接力共同富裕的精神之光。
酒泉,是古代飞天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在这片热土上崛起的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扎根大漠,荫泽苍生”的胡杨精神,悉心培养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里出发,带着母校的烙印,奔向五湖四海——他们,就像西北特有的胡杨一样,扎根、生长,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生力量……
姚思源就是其中一位。这个从关山走出的孩子,最终选择了创业。而这一切,和学校老师的引导密不可分。在校几年,老师经常鼓励他,要创业才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这些鼓励,潜移默化地为姚思源创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实习开始,他就在学校宠物医院积累经验,毕业之后,在嘉峪关开办了一家宠物诊所,经过3年的努力,诊所逐步走上了正轨。2017年年底,他一鼓作气在酒泉开了第二家宠物医院,并成为目前甘肃省占地面积较大的宠物医院。规模变大了,来实习、应聘的人也多了,但姚思源更中意的还是自己的学弟学妹,他想带着他们一起致富,一起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西安,是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西安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对于一向喜欢挑战自我的王振雄来说,这里,就是他的天堂。
王振雄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于2015年毕业。虽然他来自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学的也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但他似乎对经营、销售更感兴趣,在当了半年技术员后,王振雄就把自己“希望的田野”圈定在销售行业。
毕业之后,他在种子公司做起了销售,仅仅两年时间,就干得风生水起。正当别人羡慕时,王振雄却选择了辞职,只身前往上海闯荡。当他在上海打开局面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在眼前:一边,是刚刚起步的事业;另一边,是需要他承担责任的家庭。权衡再三,王振雄最终把落脚点选在了离家较近的西安。
和所有打拼者一样,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就意味着从头开始,王振雄也不例外。当时他应聘的是一家从事二手房经营的小公司,其业绩差,员工少,王振雄毛遂自荐,用在上海工作时积累的先进理念,对公司进行了大胆改革。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他每天都得工作十多个小时:电话联系、网站发帖、现场派单……尽管辛苦,但对王振雄来说,他喜欢这个迎接挑战的过程。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成为覆盖商品房交易、门店代理、二手房中介、房屋租赁的房地产经纪公司,规模和效益都比以前翻了一番,王振雄也担任了经理一职,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家直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