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个性与行为

个性的研究在组织行为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人的个性既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又影响社会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因此,要使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人尽其才,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其个性,预测其个性的发展趋势,引导其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

2.5.1 个性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人们常用一种突出的心理特征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如善良、温和、坚强、懦弱等,心理学中,个性也有许多种定义。目前使用广泛的定义是: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这就说明,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它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包括人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即能力;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即气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即性格。个性心理特征具备如下特点:

1)组合性

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准确描述某个人的个性,就必须说出一组心理特征才行。仅有某个特征是不够的。如果看到某人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就断定此人是外向型的,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察他是否活泼好动、乐于交际、热情开朗等。

2)稳定性和可变性

每一个具体人的个性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总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家庭、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以及实践活动的锤炼而形成的。所以,它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少变,总以重复性、持续性、必然性的面貌出现。比如任性的人,对己、对人、对事、对工作,处处表现出刚愎自用的特点。

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实践条件、人的知识水平、家庭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变化,个性及心理特征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来说,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的任何年龄阶段上,特别是当人在生活实践中,遭遇和经历了某种重大事件,都会给人的个性打上深深的烙印,其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3)一般性和独特性

每个人不管其心理如何不同,都会有人类共有的心理特点,都带有本民族思想感情、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所打下的烙印,这些必然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形成共同的典型特征。但是,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个性心理完全一样的人,即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气质和特征,人们之间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即个性心理的独特性。

4)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是种族发展和遗传的产物。科学实验证明,高级神经活动影响个性形成,并使个性的某些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甲、乙两名学生都很用功,都很在意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一次考试后二人同时得知自己成绩不及格,二人的反应差异很大,乙的反应是长久的,产生了抑制状态,甲的反应是短暂的,产生了兴奋状态。这种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但不能把个性心理特征视为由先天决定的或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人们来到社会上,就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时时刻刻受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的影响,受到一定的政治关系的强大作用,受到社会生产方式中各种关系的制约,社会的存在,决定了每个人的意识,心理无不具有社会制约性。

因此,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先天生理素质(主要是指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的影响。其中,先天生理素质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前提,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对其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其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

2.5.2 气质与行为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他与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相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是天赋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其他心理特征相比有更强的稳定性。一个人的气质,在他参与的不同活动中会有近似的一贯表现,一般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无关。例如,一个稳定沉着、具有内向气质的人,不论是参加庆祝会还是追悼会,不论是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会喜乐自制,哀怒有控,不会表现出手舞足蹈或呼天抢地等情不自禁的举动来。在生活中,个人的气质特点在任何时间、场合都会表现出来。气质是一个人的自然特征,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一定义有几层意思:

首先,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某些特点是随着遗传与生俱来的,使得气质比能力与性格更受制于生理组织因素。那些刚来到世间的婴儿,有的爱哭泣,有的好动,有的安静,这些最初的特征,在这些婴儿以后的成长阶段,如儿童阶段的游戏、作业和交际活动中都会有所表现。

其次,气质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具体指的是感知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以及情感发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快慢等。心理活动过程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强烈程度、意志力的强烈程度等。心理活动过程的指向性,指的是心理活动是指向外部世界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平时我们常说的,此人“外向”,彼人“内向”,即是指的气质特点。

气质,作为决定人的心理活动方面的自然属性,使每个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使得在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每个人表现出各式各样的个性特色。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类型的气质特点,各有其长短。关键在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气质与工作、事业、生活的心理适应性,扬长避短,使气质能够熠熠闪光。

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人的气质千差万别,但如果对人群进行观察就不难发现,气质也有一些相似的类型。系统的“气质说”最早是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和罗马医生盖仑(Galen,129—199年)提出的。当时他们用人体的体液去解释人的气质,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这种分类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所以为人们普遍接受。后来,苏联著名的生物病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年)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这种分类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希波克拉底和盖仑认为人体内有4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的含量决定了人的气质,这4种体液含量的不同使人依次形成了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4种气质类型。其一般特征为:

胆汁质型。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于冲动,热情直爽,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外倾性明显。

多血质型。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好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较强。

黏液质型。情绪兴奋性和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言动作迟缓;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冷漠,自制力强;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明显。

抑郁质型。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而疲劳后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上述传统的气质体液分类学说一直沿用至今,在现实社会或文学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这些气质种类的典型人物。例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就是胆汁质的代表,《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多血质的典型,林黛玉属于抑郁质的人物,薛宝钗则是属于黏液质的人物。因此,这种气质体液分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又不断地出现了其他一些分类方法。如气质的血型分类,即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相对于血型,也有各种气质类型(对此,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A.:温和、老实、稳定、多疑、顺从、依赖性强;

B.:感觉灵敏、镇静、不害羞、喜欢社交、好管闲事;

AB型:A型和B型的混合型;

O型:意志坚强、好胜、霸道、有胆识、控制欲强、不愿吃亏。

当然,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个体是各种气质类的典型代表,而绝大多数只是接近于某种气质,同时又有其他气质的一些特点,纯属于某一气质类型的人是极少见的。不过气质类型的划分,毕竟给我们认识人的心理特征以有力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心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类型本身只有心理特征和表现方式的区别,并无优劣之分,各种气质的人都可以成为优秀人才,走向成功。因为每种气质中都是积极、消极的发展因素并存,如多血质的人既容易形成灵活、活泼开朗、善交际等品质,也可养成肤浅、不踏实、不真诚等毛病;抑郁质的人具有深刻敏锐、洞察力强、精明的优点,但也可能有阴沉、多愁善感的缺点。因此,气质不能决定个人活动的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具有可塑性,作为气质的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气质也随环境、教育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觉掌握、控制自己的气质,发展气质的积极方面,限制并改变消极方面,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样,在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因材施教,增强针对性,既要扬长,又要避短,帮助员工完善自己的气质。

气质对人的行为、对人的活动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组织的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气质特征。所以,要尽量使人的气质特征与工作的特点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有利于工作。在现代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机关系,操纵精密机器、控制现代化设备、监控大型仪表,都要求人们能迅速地对各种信息变化做出反应,并能相应采取正确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多血质的人应该安排他们做一些社交工作(如推销员等);胆汁质的人可以安排他们做一些突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黏液质的人可以做一些核算和监管方面(如会计、统计等)的管理工作;抑郁质的人可以安排他们做一些研究工作。一些特殊职业对人某一方面的气质特征有特殊要求,如飞行员、驾驶员、宇航员等工作责任重大,要求极灵敏的反应,敢于冒险,机智果断,能经受高度的身心紧张等,这种情况下气质特征决定着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一职业,应该通过心理测定来作为选拔依据。

其次,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团体的战斗力。人的气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合理调整不同气质的人,组成一个领导班子,组成一个生产班组,组成一个集体,形成气质互补的组合,就可以起到相互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发挥气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例如,一个领导班子要做出一个重大决策,需要有果断、冷静、细心、创新、激情等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品质,但是很少有人同时具备上述品质,这就要求气质互补的团体组合。

再次,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忍受程度不同,对思想感情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做思想教育、做人的转化培养工作的重点就要有所不同,多血质的人豁达大度、反应灵敏、接受能力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可采用批评和劝导相结合的方式;胆汁质的人积极主动、生气勃勃、容忍力也强,培养教育他们,既要开展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又不能激怒他们,激化矛盾;黏液质的人沉着、坚毅、冷静、情绪反应较慢,对于他们要耐心说服开导,多用事实说话;抑郁质的人,情感深刻、脆弱、孤僻、冷淡,对待这样的人,不可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训斥他们,而应该在关怀中激励,在照顾中促进,在情感中引导,使他们自觉接受别人的批评或主张建议。

气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管理人、培养人、使用人方面的作用,决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更多内容有待组织行为学深入研究。

2.5.3 性格与行为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集中表现。每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文学家更是善于抓住一个人的最本质的性格特征作为典型加以形象化描绘,创造出一个个使人感到生动鲜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于自己面前,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鲁迅小说中的阿Q、孔乙己等,令人过目不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性格和个性混为一谈,用性格来代表个性,许多人也搞不清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事实上,性格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以至相互交融和渗透。但它们之间也有明确的界限。

1)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简单地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①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总会有自己的态度并付诸行动,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的心理认知活动,这种态度与行为逐渐巩固下来,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地、反复地表现出来,形成了个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性格是一个人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统一。

②性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社会中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个体,性格总是某个个体的性格。即使是同一性格特征的人,不同人表现也会不一样。例如,同是勇敢、鲁莽的性格,张飞粗中有细,李逵横冲直撞、不顾后果。性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经常表露出来。

③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在个体心理特征中起核心作用。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是个体完成所面临的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只有性格才能使它们带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作用于客观现实。性格对气质和能力影响是很大的,它能使三者结合成个体心理特征这一有机整体。

气质和性格所反映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侧面:气质更多反映个性的自然属性,而性格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前者的形成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后者则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可塑性比前者大。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气质无好坏之分,无论哪种类型的人都可以取得显著成就;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如勤奋比懒惰好,诚挚比虚伪好),对事业有显著影响。气质与性格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气质和性格相互影响,密切相关。首先,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同一性格内容有不同的表现色彩。例如,助人为乐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身上表现形式不一:胆汁质者表现为热情、豪爽、快速、有力的助人方式;多血质者能灵活机动地帮助人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黏液质者不露声色、脚踏实地地给予支持;抑郁质者从细枝末节处发现对方的难处,给予细致的关怀。虽然表现风采各异,但都有共同的性格内容。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度和速度。例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的性格;黏液质的人容易有自制力。此外,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具有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的人,胆汁质者可克制急躁;黏液质者能鼓起勇气;多血质者能尽力使自己脚踏实地一些;抑郁质者能减少自己的消极情绪。

④性格有复杂的结构。现实世界多姿多彩,因而人就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形成各种各样的特征。构成性格的特征可以依据态度体系、情绪、意志、理智等来划分。

a.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对待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性格特征。可以分为4类:一个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如善良、诚实、热情、残酷、虚伪、冷淡等);对待劳动、生活、学习的性格特征(如勤劳、懒惰、认真、敷衍、进取、守成、细致、马虎等);对待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如勤俭、挥霍、爱惜公物等);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信、自律、骄傲、自卑、自大、放任、谦逊等)。

b.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表现在: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稳定与波动、持久与短暂、情感的深厚与淡薄;主导心境指一段时间内支配性的主要情绪状态,如愉快乐观、精神饱满、抑郁低沉、消极悲观等。

c.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否自觉地支配行为向预定目标努力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与盲目性、纪律性与散漫性、独立性与易受暗示性、自制力与冲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镇定与惊慌、果断与优柔寡断、勇敢与怯懦、坚韧性与动摇性等。

d.性格的理智特征。指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分析型与综合型、快速型与精确型、保持持久型与迅速遗忘型、深刻型与肤浅型、再造想象型与创造想象型等。

2)性格的类型

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虽然有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对性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至今还没找到统一的分类原则和统一的分类标准,自然就更不会有统一的类型划分了。所以,只能就几种主要的类型划分做些简要的介绍。

(1)机能类型说

机能类型说是根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者各自在性格结构中所占优势的不同来确定性格类型的学说。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A.Bain,1818—1903)和法国心理学家T.李波(T.Ribot,1839—1916)提出来的。由于这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因此被称为机能类型说。

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谈举止受情绪左右;处理问题喜欢感情用事。

意志型:有较明确的活动目的,行动坚定,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持续性。

除了上述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介于三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如情绪—理智型,意志—理智型等。

(2)向性说

向性说是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它是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C.G.Jung,1875—1961年)最早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主要是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内向型性格:沉静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反应缓慢,适应性差,情感深沉,交往面窄,较孤僻;长处是内在体验深刻,具有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外向型性格:主动活泼,情感外露,喜欢交际,热情开朗,不拘小节,独立性强,对外部事物比较关心;但比较轻率,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荣格在测验中发现,多数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

(3)独立—顺从说

独立—顺从说是按照个体的独立性程度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它是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A.Adler,1870—1937年)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主要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

独立型:善于独立思考,有个人坚定的信念,有主见,能够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但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性差,易受暗示,缺少独立见解,容易盲从,随波逐流,屈从权势,遇到重大事件往往惊慌失措,逃避现实。

此外,还有特性分析说、社会文化类型说等分类法。

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并非天赋,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培养教育的结果。一个人问世时,只有神经系统的个别差异,而无所谓性格特征。儿童在很小时,并不能意识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活动逐渐形成性格。

(1)性格发展的年龄因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了人整个一生的过程,而不仅限于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格形成期(5~10岁);第二阶段,性格定型期(11~ 17岁);第三阶段,性格成熟期(18~55岁);第四阶段,性格更年期(56~65岁)。

(2)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在性格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就生理因素来说,先天遗传因素、体格体型因素、男女性别因素,对人的性格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社会环境因素来说,家庭是培育一个人性格的摇篮。人的语言、知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首先从家庭生活中学到,而这些构成了性格向成熟阶段发展的基本智力。学校教育对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班级集体、书本知识、集体活动等,这些使得一个人的性格开始走向成熟,如一个班的班风,一个学校的校风往往对学生的性格有较大的影响。工作岗位中的职业活动,也会逐渐培养起人们的职业性格,使人们的处世原则、对事态度、活动方式等明显地表现出来性格差异。而平时我们看到的律师重视公平合理、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外科医师的细致入微、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等,正是职业性格的反映。社会文化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大环境、大气候,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社会风尚会从宏观方面影响一代人的性格。

4)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社会本质的集体体现。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只有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各不相同,但如果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社会。不同的气质特点不会影响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性格则不同,它贯穿于人的全部行为之中,既表现出一个人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又反映着他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品德和世界观的具体标志、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社会本质的集体体现。人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活动效果,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因而可以做出优劣评价。例如,热情、真诚、友善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冷酷、虚伪、狡猾却会使人际关系恶化。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则使人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卑劣品格却只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可见,人的性格对组织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性格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组织行为学应尽的义务。

首先,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各行各业的人做好本职工作,胜任本职工作的心理动力。要用个体心理特征的性格规律性,培养教师热情、外倾、理智、独立的性格;培养律师客观、公正、正直的性格;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认真、严谨、探索的性格;培养运动员顽强、自制、勇敢、果断的性格。结合各行各业的管理,研究对各行各业的管理有关的职业性格,培养人们良好的职业性格以推动组织效能的提高。

其次,人事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把性格独立性过强的人从协作要求高、配合要求严的岗位调离开;也要注意性格互补的合理性,对于具有不同的良好性格的人,发挥他们各自的性格特长,克服他们各自性格中的消极方面,使他们互相促进、互相弥补以推动管理工作。

再次,做人的思想工作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运用不同的方式才能奏效。对于理智型的人,可以主动向其提供信息,让其自己通过判断思考改变思想认识;对于情绪型的人,应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更注意用典型的事例,“动之以情”地感化他,使其改变态度;对于独立型的人,要允许他独立思考,勿急勿躁,“以柔克刚”,切忌施加压力,强制其接受什么观点、主张。

2.5.4 能力与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过目不忘,有超人的记忆力;有人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很高的写作能力;有人想象丰富,异想天开,有别出心裁的创意;有人能歌善舞,有出类拔萃的艺术才能;有人善于规划设计;有人善于具体操作……在组织活动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是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学习、工作、劳动等具体活动相联系的。从活动的观点来考察,如节奏感、乐感是从事音乐活动必备的能力,准确估计空间比例的能力是绘画活动不可缺少的。缺乏这些能力特征,就会影响有关活动的效率,甚至无法顺利完成这些活动;其次,只有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才是能力。像急躁、活泼、沉静等特征,尽管和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间接关系,但并不是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不同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是在理论或实践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并巩固的某种基本操作或活动方式。知识、技能是社会发展中累积的公共财富,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其中的部分内容;能力则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主观条件。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性质不同,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提高的;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广度、难度和速度。一般来说,掌握知识、技能较快,而培养某种能力较慢。

对能力构成因素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称为“能力结构理论”,包括许多探索性的观点。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指每一个个体完成一切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主要包括:

①思维能力,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在一般能力中起核心作用;

②观察能力,指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视能力,主要指知觉能力;

③语言能力,指个体描述客观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想象能力,包括再造和创造想象,它往往可以升华为一般能力;

⑤记忆能力,个体积累经验、知识、技能,形成个性心理的重要心理条件;

⑥操作能力,指通过人的各种器官,主要是手、脚、脑等并用解决人机协调,完成操作活动的能力。

这些一般能力的稳定、有机的综合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能力,如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特殊能力是在特殊领域中表现出来的。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相互联系形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或专业活动时,一般能力(智力)在特殊方面的独特发展,就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例如,记忆力属于一般能力范畴,但话务员在业务工作中,刻苦训练,能记住2000个电话号码,这种记忆能力就变成了专业技术方面的特殊能力了;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一般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种事例也不胜枚举,具备特殊能力的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他们的一般能力也会较快地发展,而普遍地高于平常人。

个体的能力通常是以一二种为主,并兼备其他几种能力。特殊能力越精,一般能力越多,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就越大。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 P.Salovey)和约翰·梅耶( J.Mayer)把“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从人类的智慧中分离出来,并把它界定为人的社会智能的一种类型。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人提出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

①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②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③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④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沙洛维和梅耶认为,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情绪伪装等情绪智力影响和支配着人的决策和行为,对人的成就具有决定性意义。

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

素质是指个体天生具有的生理特征,它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先天遗传与母体身体状况造成婴儿“后天”神经系统、脑的DNA含量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特性的差异的例证,已被现代科学证明。不具备基本的素质前提,就失去了能力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聋哑人不会成为演说家、双目失明不会成为画家等,这就是素质的制约性。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性条件。社会环境作为外在条件,能激励和推动、压抑和扼杀人的能力发展。如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8世纪的法国等好的社会环境,使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局面;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黑暗时期,我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则导致万马齐喑,众星无光。教育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不仅使儿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了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并且这种心理能力成为他们长大成人,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施展才能的基础。即使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一般意义的社会教育,对人的能力再培养、再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会实践

在人的能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社会实践,能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能力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实践内容向人们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丰富的社会实践使人们的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和展现。社会实践又为检验人们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标准。

当然,除了以上3个方面之外,个人的营养状况、勤奋程度、兴趣爱好,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3)能力差异

不同的人能力是有差别的。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不同人的能力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以从具有一致标准的一般能力方面来衡量,有人智力超常,有人智力低弱,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

(2)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即能力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能力的知觉差异:这是反映人们在知觉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的区别。分析型者对事物细节感知清晰,而对整体感知较差;综合型则正好相反;分析综合型兼而有之。

②能力的记忆差异:主要指人们在表象和记忆力方面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视觉型特点是视觉表象清晰;听觉型特点是听觉表象占优势;动觉型是指对动作感受深刻;混合型是指各种记忆综合使用效果好。

③能力的思维差异:是指在思维方面人们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区别。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或少年阶段,在某种能力方面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唐朝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能赋诗、年纪轻轻便写就千古名作《滕王阁序》;莫扎特3岁发现三度音程、5岁作曲、6岁登台演奏、12岁创作大型歌剧;等等。相反有些人的突出能力到了中年以后甚至晚年阶段才表现出来,达到很高的水平,即所谓大器晚成。如达尔文青年时被认为智力低下,50岁却写出《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摩尔根60岁左右发表基因遗传理论。这些状况表明了个体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但最佳年龄多在25~40岁,如现在IT界精英的年龄大多在35岁左右。

4)能力与组织管理

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为此,组织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①合理选才,量才录用。一个好的管理者并不是谋求把能力最优者聚齐在自己的周围,而是正确确定本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标准,谋求适应该组织能力标准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浪费人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②人的能力要与职务相匹配。不同性质的组织工作,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需要有不同的能力。作为管理者,一般必须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但处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上述三种能力要各有侧重。

③人的能力要互补。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普遍的。一个团体中,特别是领导班子中,要有不同能力特点的人互相搭配,优势互补。

④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员工培训已成为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的两种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对各类组织工作都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而员工能力结构又各不相同,因此,必须依据人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组织培训,以有效提高员工的能力。一般说来,要通过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来提高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一般能力,要通过不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提高人们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事务性工作能力等特殊能力。以此来保证组织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使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源泉。

⑤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每个个体的心理特征中,都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问题是领导者如何对待它。如果只盯着一个人的消极面就不能识别人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他的能力来,所以,用人的关键就是发挥所用之人的能力,即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⑥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要努力打破陈腐的用人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依照工作绩效择优选拔制度,打破干部只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束缚,以才量人。 ltemM7/Wu9yH+QNraKk5M4CAZgUU1gClzOJ9sYre6wKELNlKOZPXotmvfEH/k2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