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是以活植物、山石或山石代用物等实体性材料作为物质手段,以盆盎一类器皿作为造型空间,通过自然景致立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而真实地再现自然,并且表现创作者对自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感情。盆景是在我国盆栽、石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并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要特别注意的是,盆景始终是以艺术品的形态来定位的,与普通的盆栽有本质区别。
盆景属于专用名词,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名词应当采用汉语拼音,因此,正如彭春生先生所持观点,盆景的英文名称应为Penjing。这一名称的统一,大大改善了过去盆景英文名称混乱的状况。粗略统计,至少曾出现过7种盆景的英文名称。《盆景艺术展览》与《小小汉英词典》中把盆景称为Potted landscape;《上海盆景》中将其称为Miniature landscape;《当代英汉词典》中将其翻译为Miniature landscape or flower arrangement in the basin or bowl;《上海盆景》的另一版本将其译为Miniature gardening;在《盆栽技艺》一书中叫作Bonsai,国外一些专著中也有用这一名称的;在《苏州盆景》中叫作Potscenery;《龙华盆景》中则直接取名Penjing。这些不同的称谓容易引起文字和语言上的混乱,不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一个统一的英文名称是非常必要的。国家规定的Penjing一名,一方面体现了盆景的根源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沿袭,传统的汉语拼音更加符合这一本质;另一方面,很好地表达了盆景的概念,不同于盆栽或者地栽等片面的植物栽培方式,是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为根本的。
学习盆景技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了解盆景发展历史及文化传承,继承盆景艺术传统;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发展当代的盆景艺术。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首先,要充分了解盆景的历史沿革及各时代盆景的发展动向;其次,要密切关注当今盆景的发展现状,不断研究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章即是在介绍盆景艺术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流派的地域盆景特色、当代盆景的基本特征和常见盆景的类别及盆景的社会功用等多方面的问题,为学习盆景技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没有否认一个事实:新石器时期的先民,确实有对某些植物的原始崇拜,因此才会把这些植物的纹样阴刻在陶器等器物上。也许这些不是盆栽,也许是最早出现的盆栽,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先民已经了解并认识到了植物的重要性,并对某些植物具有特殊的喜好,这对后世不断发掘出适宜盆栽的植物类型,开始着重栽培养护某些植物,并将其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能盲目地判断这个时期有没有出现真正的草本盆栽,但可以肯定的是,先民们对草类植物的某种崇拜意识对后世盆栽的出现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旧石器时期还是新石器时期,人们制造的石斧、石针、石刀,一方面既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最初级的工艺品。到殷商以后,铜器工具逐渐代替石器工具。与此同时,石器也开始向着偏艺术品的方向转化,最后完全变成了装饰、赏玩的艺术品。由于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由最开始粗糙的石料转向以细腻、坚硬、透明、美观玲珑的玉石为原料,出现了玉雕、赏石的社会风尚。早在4 000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玉雕、石玩的记载。在1983年江苏武进出土的夏代文物中,发现一件雕有花纹图案的精致玉琮,高8.2cm,宽8.4cm,类似现在微型盆景中常用的小盆盎。夏、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玉雕、赏石达到极盛,时时处处皆有玉。从日常妇女的装饰佩戴延伸到人们的礼尚往来,从帝王的名讳到国家间的政治交往,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乐器和科学仪器,都可以看到玉石的身影。总之,夏商周秦这个时期的玉雕、石玩和当时流传极盛的老庄思想,都为中国山水盆景的选材、造型、审美、技法等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对汉代缶景的形成影响深远。
汉代是我国盆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出现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实现了原始盆栽向艺术盆栽的转化,即真正意义上的盆景正式出现。
汉代盆栽的出现最初还是以生产为目的。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了把石榴引种到中原来,就采用了盆栽石榴的办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木本植物盆栽的文字记载。但是,这种木本盆栽仍然是一种原始的盆栽形式,观赏性不高,与真正意义的盆景相去甚远。木本盆栽的出现为汉代缶景打下了栽培技术基础。
据野史记载,“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为缩地之方”。这即是此书中所谓的缶景。从此处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时的缶景已远远超越了本来的盆栽形式,具有艺术盆栽的特点,真正的盆景艺术可见一斑。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艺术盆栽的最早记载。发掘出土的汉代山形陶砚即是上述记载中的缶景的物证。山形陶砚内有山川(十二峰)、重峦叠嶂、湖光山色,与缶景景观内容描述如出一辙,已略具山水盆景之大观。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文化和艺术方面(如诗歌、绘画、雕塑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魏晋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动乱,在士大夫中追求隐逸的风气日盛,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以山林为乐土,以隐居为清高,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秀美结合起来,并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山水诗人与山水画家。唐代以来,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得这种崇尚自然之气、追求诗情画意的思想日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使其开始向着诗情画意的方向转变。这一时期的盆景艺术主要特点为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具有诗情画意等,盆景美学理论也日渐成熟。
唐代盆景的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类别全面。树桩盆景、附石盆景、水旱盆景等几大类别的盆景都已具备,而且桩景的造型手法(扎剪)也有了记载。其中以桩景和山水盆景最为多见。
②形式多样。以桩景为例,有直干式、曲干式和观花盆栽三种。据记载,直干式盆栽树干挺拔通直、枝条低垂繁茂、连鸟都飞不进去。经常陈设在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内,在当时很受人们的青睐。曲干式盆栽充分运用“枝无寸直”的画理,采用娴熟的蟠扎和修剪技术来实现,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地。观花盆栽最初是为了解异乡人的思乡之苦,南方人身居北方想要看到南方的山花,于是植于盆中,悉心养护。可见当时的盆栽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完全是以观赏为目的来进行栽植和养护。
③山水盆景多有记载。乾陵考古中发掘出的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墓角道东壁上绘有“侍女一,双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树”和“侍女二,手持莲瓣形盘,盘中有盆景、绿叶、红果”的壁画。《职贡图》是外国使者或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贵族向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图中画有以山水盆景为贡品进贡的场景:左边一人双手捧一体量较小的三峰式山水盆景,右边一人用右肩扛着一体量较大的三峰式山水盆景,盆内山石玲珑剔透,奇形怪状。另外,唐代诗歌极盛,其中不乏一些描写盆景的诗歌,为我们研究唐代盆景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来讲,唐代盆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盆景本身也从民间进入上层社会,欣赏盆景并把盆景作为室内装饰品、作为人际交往中的礼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唐代文人画中可以看出,唐代盆景主流是把生活诗意化,把诗情画意融入盆景,形成了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盆景。布局上力求在一块小小的境地里布置以千山万壑、河溪池沼甚至大千世界为主体的生活境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理想和要求。足见在封建文化极盛的唐代,是盆景艺术的辉煌时期。盆景作为艺术品和商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人们对盆景的鉴赏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对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盆栽也有了不同的欣赏标准。
虽然唐代盆景在各项技艺上已趋于成熟,与现代意义的盆景相差无几,但是仍有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宋代盆景是唐代盆景的延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是将宋代绘画理论更多地运用于盆景造型之中,使盆景艺术有所提高。宋代也出现了很多盆景诗词,更为难得的是出现了很多论述盆石的专著,主要有《宣和石谱》《渔阳公石谱》《云林石谱》等。赵希鹄《洞天清录》曾对山水盆景的制作方法有较详细的记载。大画家米芾爱石成癖,田园诗人范成大爱英石、灵璧石和太湖石,两人都曾在奇石上题名,开创了盆景题名的先河。另一方面,宋人对盆景赏石的标准进一步明确,对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较唐代也有了显著提高。此外,宋代对盆景的分类以及桩景与山水盆景的区别更加明确,对附石盆景也有了现存的文字记载,宋诗中还出现了对“根艺”的描述。
宋代是盆景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在继承唐代盆景的基础上,无论是盆景本身还是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较唐代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今扬州瘦西湖公园,尚陈列有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它是由钟乳石制作而成的山水盆景,看上去山峦起伏、溪壑渊深,为世上罕见,被誉为国宝,是宋代山水盆景之实证。
唐宋以来,除假山、盆栽为中型盆景外,其余盆池、小池等虽说比汉代以来园林中之池沼小得多,但仍为大型盆景,是布置在门槛两旁或窗前、厅前的主要形式。到了元代,才开始大力提倡盆景小型化,并实现了体量小型化的飞跃。当时有一位名叫丁鹤年的诗人,云游四方,饱览祖国名川大山,胸有丘壑,师法自然,并善于运用盆景制作的各种技法,打破一般格局,极力提倡盆景小型化,称之“些子景”。其在《些子景为平江韫上人赋》诗中写道:“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清代刘銮在《五石瓠》中记:“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些子景。”由此可见,元代些子景与今人中型盆景差不多,与微型盆景尚有差别。元代画家饶自然所著《绘宗十二忌》,运用中国山水画理论,精辟地论述了山水盆景的制作及用石方法,对盆景造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明清时期是我国盆景发展史上的盛行期,“盆景”这一专有名词在这时开始出现。
在明代,盆景艺术出现了兴盛景象。这时的盆景很强调画意,常常是“摹仿名人图绘”之作,有意地追寻前代画家的不同画风。盆景树态一般是“结为马远之‘欹斜结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在制作形式方面,树桩盆景已有自然型和规则型两种不同的做法。“取法自然”“摹仿名人图绘”的树桩盆景是用棕丝蟠扎整形的,形式规则整齐,深受一些盆景艺人的喜爱。“沉香片”即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造型方式,是指规则型的呈平片状的枝条造型样式,可见当时的蟠扎加工技艺是比较成熟的。除蟠扎技艺外,修剪方法用于树桩造型也比较常见。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说:“邑人朱三松,摹仿名人图绘,择花树修剪,高不盈尺,而奇秀苍古,具虬龙百尺之势,培养数十年方成。”这是用修剪方法造型的典型案例。明代人除了注重枝、干的造型,也比较注意树桩的根部处理。
明代的山水盆景主要是继承前代的传统,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盆景石材的选用范围比前代大一些。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即收录有假山、盆景、石玩的石种百余个,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中也记录了几十种。明代人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都称作“盆玩”,有时也称作“盆景”。可见“盆景”一词的出现不会早于明代。明末遗留下来的古柏盆景——明代天宁寺圆柏盆景和泰州明代古柏盆景,为现存最古老的盆景,堪称国宝。从这两件稀世珍品中可以看出,明代的盆景造型技法已经十分精湛,其地方流派均已形成。“一寸三弯”的扬派造型和云片式的树冠形状,与今天的扬派盆景已十分相似。
清代的盆景艺术继续保持着兴盛状况,有的地方因广筑园林,大兴盆景,而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盆景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景象内容也复杂起来。如龚翔麟的《小重山·盆景》所述,盆景中有松石村烟、丘壑柴门,就是“丹青叟,见也定消魂”了。这时盆景技艺发展是比较全面的。树桩盆景的材料很多都取自深山幽谷,利用野生树桩加工整形,“三春截附枝,屈作回蟠势”,并将树桩雕刻、烙烧成自然皲裂状,以增强盆树的老态。苏州胡焕章就曾将山中古老梅树截取根部一段进行盆栽,并雕琢树身,如同枯干。在修剪与蟠扎两种盆景技艺方面,清代盆景都有所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蟠扎技法,更是形成了一整套枝法和格律体系,通过世代盆景艺人的心传口授而流传于后世。到了清末,仅成都地区就有专门从事树桩盆景蟠扎的艺匠60余人。清代盆景还有造型材料多种多样的特点。苏灵所著《盆景偶录》二卷,仅把当时的部分盆景植物划归人为分类体系中,即纳入植物33种之多。这些植物被他分为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一共四个类别。具体是指:
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
七贤:黄山松、璎珞柏、榆、枫、冬青、银杏、雀梅。
十八学士:梅、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南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
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
在清代以前的山水盆景,山石材料多是英石、昆山石、道州石等。到了清代,由于“川石”的发掘使用,盆景石材的种类更为丰富了。钱塘人诸九鼎所著《石谱》和四川知府陈矩所著《天全石录》,就主要著录的是蜀地的盆景石和石玩观赏石,这对推动山水盆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盆景植物的栽培管理方面,清代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园艺家陈淏子在《花境》的“种盆取景法”中,对盆景植物的营养特点已有所认识,根据这些特点,还介绍了相应的制土、施肥、栽种、配景等技艺,这说明清代盆景养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清朝末期是政局动荡的时期,长期军阀混战,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导致盆景事业日趋衰败,一蹶不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更使得广大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盆景艺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根本谈不上盆景创作。解放区的经济也十分困难,人民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力量发展盆景事业。因此,清朝末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盆景艺术发展史上的黑暗期。这一时期虽然仍有少数人热衷于盆景的改革、创新和研究,如苏州的周瘦鹃、朱子安,广州的孔泰初,上海的董叔瑜、徐志明等,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使这个时期的盆景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为后来中国盆景的复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这毕竟是潜流枝节,并未改变中国盆景的萧条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日趋稳定,国民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强盛,人民生活稳定,文艺繁荣,人民政府对这一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对盆景艺术积极挽救与发展,成都、苏州、扬州、广州、上海等城市先后举办盆景艺术展览,盆景艺术开始走向复苏。但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盆景一度萧条,盆景艺术遭到摧残,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盆景艺术才得以重见天日。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大庆期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共展出13个省、市、自治区54个单位的盆景作品共计1 100余件。展品中除园林部门的作品之外,还展出了一些出自农民和业余爱好者之手的盆景艺术作品。由此,中国盆景开始复苏,并沿着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大踏步前进。
20世纪80年代,盆景艺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兴旺的重要转折期,发展十分迅速。自从在北海公园举办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以来,各地相继拍摄了关于盆景艺术的纪录片,并相继成立了花卉盆景协会,先后举办了盆景艺术展览,使得盆景艺术在学术方面及艺术性方面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发展,不但加快了中国盆景的发展和普及速度,而且使盆景艺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80—90年代,全国有关盆景的报纸、杂志和书籍更是层出不穷,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盆景书籍最多的盛世年代。这些书刊的出版和发行,对指导盆景的生产和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盆景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个时期也是我国盆景发展史上创新的高潮期,同时盆景创作、制作和商品生产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长江沿岸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盆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盆景的制作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活泼多样。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栽培技术和养护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吸收了现代科技成果,如玉石切割机、电子喷雾器、化肥、无土栽培、生长刺激素、杀虫药剂、温室、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运用,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各地也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盆景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中国盆景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盆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盆景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日,流传于欧美,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艺术。受中国盆景文化的影响,在亚洲形成了盆景文化圈。其中日本盆景受中国盆景影响最深,发展最快。
日本自绳文、弥生的史前原始时代以来,从中国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并加以发展,在4世纪前后建立起大和政权。此后,日本多次派使者来隋唐学习,包括律令、宗教、思想、文物、习俗等,其中就包括学习唐代的盆栽。日本在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把南宋文人生活风尚的“盆玩”“盆山”“假山”引入国内;奈良时期,在日本的贵族、文人之间出现草木爱好风习与小假山趣味;中世时期开始流行“岩上树”与盆石;随后开始了五山禅林的盆景、盆石赏玩之风;江户时期,将军们多沉溺于盆景花木爱好之中;明治时期盆景开始发展,维新后在东京发展成一种正式流派,盆景赏玩也成为一种潮流,在日本盆景爱好者的影响下,盆景被当作专业来经营,日本盆景事业趋向繁荣;到了昭和时期,日本在盆景的多个领域已处于领先水平。
在亚洲盆景,特别是日本、中国盆景的影响下,欧美人士在经历了对盆景艺术的惊叹与质疑之后,开始对盆景产生好感,从而使盆景走向国际化。目前,盆景在国际上的现状如下:盆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艺术;结合乡土植物资源与文化背景,形成各具特色的盆景;盆景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待开展,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从事盆景职业的年轻人增多;盆景素材转向以人工繁殖为主;盆景趋于批量生产与商品化生产,并成为世界和平的使者与园艺疗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综合来看,盆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重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盆景文化不断发展的良好证明,也是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所做的又一重大贡献。
中国盆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上的盆景博览会上屡得金牌,盆景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证明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盆景自1979年以来,曾参加过几次国际园艺展览或博览会,每次都是载誉而归。例如,1980年,在比利时根特举办的第28届国际园艺博览会、英国皇家协会花卉展览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花展中,我国盆景曾获“例外品种一等奖”“镀金银质奖”和“外国展览荣誉奖”;1986年春,在意大利热亚那第5届世界花卉博览会上,我国参展盆景荣获“造型优美”银质奖章三枚,最佳配置设计荣誉银质奖一枚。众多的荣誉使得各国人民深深地被我国博大精深的盆景艺术所吸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人民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1993年五一期间举办的第3届全国花卉博览会,除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台湾地区,林业部、水利部、铁道部花协组团参展外,还有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的园艺界、盆景界朋友来参展。这次盛大的花卉博览会不仅让首都人民大饱眼福,更重要的是把我国的盆景艺术推广开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效益是用金钱难以估量的。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频繁地举办盛大的花博会、园博会,这些盛会不仅为盆景艺术打开了大门,而且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热爱它,其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盆景艺术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高贵品质。另外,许多盆景是根据古代诗词的意境来创作和命名的,能激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在人们学习工作之余,增添趣味。例如,根据“轻舟已过万重山”“断桥相会”“赤壁夜游”等诗意、神话、典故等创作的盆景,除了盆景本身独具美感之外,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壮阔的自然美景、凄美的爱情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往事等,其意味无穷。由此看来,盆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早已不单单是供人欣赏这么简单,其中所包含的无限内涵与意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被其艺术特色所征服,陶冶了情操,荡涤了心灵。
盆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其本身所用的植物、石材就有很大的学问,研究盆景的人对此类知识必定信手拈来。另外,盆景的创作与艺术是相通的,盆景的造型、意境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性的提高和升华,懂盆景的人能够看出其中的意蕴,与盆景制作者产生精神共鸣。这就需要盆景爱好者具有广泛的知识空间,对艺术、文学、美学、诗词、绘画、历史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盆景的栽植与养护也是植物学及物候学中很大的一门学问,凡是盆景植物的萌芽、抽枝、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规律,无一不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盆景的整形、修剪、除病虫害等许多方面都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因此,盆景虽小,学问颇大,尤其是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中,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不仅能引起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也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艺术和科学的兴趣。
首先,制作盆景所用的原材料都是较易获取的树桩和石料,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它们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却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盆景花费的成本较少,产生的经济效益却较大,这是很多工艺品和农产品都望尘莫及的。
我国的盆景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国外的各种博览会上屡屡获奖。虽然我国的花卉生产不及国外,但是盆景却占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江苏十年内累计出口的中、小型盆景有百万盆以上,其中如皋绿园年创汇达100多万美元,他们还与欧洲、意大利合资办了两家企业,为中国盆景打入欧洲市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盆景的国内市场更是有巨大的潜力,各地举办的花卉节,开发的花卉盆景市场,销售额都达上百万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上海等地的微型盆景大受欢迎,无疑将会迎来盆景艺术的又一个春天。
大多数盆景是作为家庭摆设放置在室内空间中,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盆景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比植物本身夜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高出20倍。另外,有些盆景选用了对有害气体有吸收吸附作用的植物,可以很好地净化室内空气。例如,松类每天可从1m 3 空气中吸收20mg二氧化碳。据测定,桩景植物如榆树、女贞、大叶黄杨等有较强的吸硫能力,而榉树、女贞、大叶黄杨等桩景植物和石榴、柑橘类、葡萄、苹果、桃等果树盆景植物有一定的吸氟能力。此外,桩景植物如柽柳、朴树、圆柏、水杉则有较强的吸氯能力;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较多的汞的气体;榆树、女贞、石榴、大叶黄杨还可吸收一定分量的铅蒸气。
桩景还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杀菌的作用。桩景降低辐射热的作用要比降低空气温度的作用大得多。很多时候,过高的辐射热会使人眩晕,但是夏季的盆景园使人感觉舒适。夏季增加桩景植物的浇水量,强烈的蒸腾作用使得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增加,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桩景植物如瓜子黄杨、紫薇、圆柏、雪松、黄栌、大叶黄杨、女贞、石榴、枣等都能分泌杀菌素或有杀灭细菌等微生物的能力。其次,盆景还有减弱噪声的作用,个别盆景树种如苏铁、银杏、榕树、女贞等还是抗强燃的防火树种。利用这些盆景植物加以辅助分隔空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盆景所发挥的巨大生态效益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容小觑,只要善加利用,就会有更为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