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者”在“他者”的社会
——英国移民中医

人类学中的“他者”与“自我”的划分是相对的。对西方社会和学界而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他们眼中不折不扣的“他者”;而对于我(们),研究中医在海外传播现状的中国学者,“老外”是相对于中医源文化的“他者”。“他者”(中医)在“他者”(西方)的社会中现状如何呢?笔者于2013~2014年在英国访问学习1年,其间对英国中医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人类学考察,本文拟就田野见闻做一粗线条的报告。

英国中医从业人员可分为三类。移民中医,指具有或曾具有中国国籍,成长于中国,尤其是中医药技能学成于中国(大陆地区),源文化为中国文化,移民到英国的人群所执业的中医人群,简单地讲,就是中国移民中医。老外中医(洋中医),指学习了现代中国中医的老外所执业的中医人群。“西方中医” [1] 是一个专有名词,由云南中医药大学的贺霆教授提出,专指中医传到西方后,由当地人进行再创造形成的异于我国现行中医的当地“中医”,比如英国的五行针灸。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专注于讲移民中医。

一、英国移民中医的发展态势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三十多年间,移民中医在英国时起时衰,大致呈抛物线趋势。笔者曾访谈数十位移民中医,综合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分阶段述之。

1.20世纪90年代之前缓慢增长

虽然自从尼克松访华之后西方掀起了针灸热,英国的中医业也开始缓慢增长,但中国移民英国的中医师人数不多,只有零星的中医店,唐人街上也只有一家中国香港人开的“保寿堂”,患者主要是华裔,中医在英国民众中的认知度也不高。

2.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迅速增长

之所以20世纪90年代早期成为上升阶段的起点,因为当时有个重要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末,唐人街上的罗鼎辉医生治愈了1例小儿湿疹 [2] 。当时罗医生尚未开诊所,只是在其先生主办的旅行社的楼上行医,权当副业。那一例小儿湿疹是在西医医治无效后找到她,患儿家属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经中药外洗内服后,竟然没多久就治愈了。患儿的母亲找到原来就诊的西医院,质问医生,你们说无药可治,中医药却治好了。当时在场有位医生叫David Atherdon,他很感兴趣,后找到罗鼎辉医生做了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中医治疗湿疹确有很好的疗效,并发表在《柳叶刀》等权威杂志上,并且英国报纸、电视台也纷纷报道,一时轰动,罗鼎辉医生也因此出名了。慕名而来的患者从半夜开始排队,一直排到地铁站,造成交通拥堵,一度使得伦敦市政府经常出动警力来维持秩序。1991年,罗医生在唐人街上开了第一家中国大陆人经营的诊所——“康宁诊所”(图1-17),1992年一年据说赚了80万英镑。精明的犹太人马上发现了商机,开起了中医店,通过中国大使馆介绍中国医生,为他们办工作签证来英国当坐堂医生。陆陆续续地中国人也纷纷效仿开店,自己做老板,从国内招聘中医师,开起了中医店。几年内中医店在英国大城市迅速增长。

图1-17 唐人街上第一家中国大陆人经营的诊所——“康宁诊所”(现貌)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2005年前后)呈爆发式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一批中医店老板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国内经济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能力到英国投资,于是英国移民中医在资本注入下开始了扩张。扩张主要是以连锁经营的方式,一个大老板,不断地开分店。店长和前台大多不是中医专业的,而是经营方面的人员;前台常见市场营销、商业金融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既解决了毕业生工作居留的问题,又解决了廉价劳动力和营销专业人才的问题。亦有一批来得早的中医师,获得了英国永久居留权以后,从原公司脱离出来,自己开店当老板。在资本和人力的支持下,中医业扩张迅猛,红火的时候在伦敦每周都可以看到有新店开张。在那些年里我们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新闻报道都是说中医“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医在海外如何红火,这其中恐有只看表面现象的误导或者有报喜不报忧的文化心理。其实就笔者访谈获得的一手材料来看,这阶段的扩张是疯狂的,繁华背后有几个突出的问题:

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前后十年间出现了3 000多家中医诊所,每个诊所里有1~4名中医师,到2005年英国大约有四五千名中医师,但实际上其中很大比例并非真正的中医师,只是泛医疗行业和医学沾边的人员,如牙医、护士、化验员。滥竽充数的结果就是疗效大打折扣。原本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医在西方疗效被神化的形象逐渐被低疗效抹消了。

短期性商业行为:商业化导致利益驱逐,出现了很多唯利是图的短期性行为,如卖假药、打激素针、出售被禁的减肥药、菜单式给药(医生忙不过来,由前台按“病症-药单”直接卖药给患者,像点菜一样,什么病给第几号药包,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原则)等。这些短期行为,尤其是被舆论报道的负面事件,影响恶劣,使英国民众对中医渐起质疑。

掠夺式经营,杀鸡取卵:很多大老板的目标就是赚钱,经营方式最明显特点就是圈钱。举一个典型例子:英国曾经最大的中医连锁公司,鼎盛时达到500多家分店,当时一个分店里往往有4个前台、3个医生(前台负责营销,人数比医生多,有的店里甚至医生须听从前台的销售计划,异议无效);前台给药给1年的药量,针灸开1年的疗程,而且常有买10次(针灸推拿等医疗服务)送3次,1年疗程只收半年的费用之类的促销,等等。实质就是圈钱,商业掠夺。更有甚者,后来这家连锁公司分家了,公司重组以后有些店未通知患者,患者交了1年的治疗费但门店关了,投诉无门,大大影响了移民中医业界的诚信度,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

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过硬,医疗事故频出,媒体争相报道,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口碑。如:卖违禁药,“龙胆泻肝丸事件”,拔罐拔出血疱,糖尿病患者做足疗被烫伤等。

4.2005~2008年市场淘汰休整期

很多人以为是经济危机摧残了英国中医,笔者综合各方信息认为,下降阶段自2005年已开始,下降是市场的反馈和抉择,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更何况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唯利是图和自杀式经营。从2005年起,业界普遍感觉“没以前那么好赚钱了”。2008年起,经济危机发挥了市场淘汰的作用。英国经济整体下滑,国民支付能力大大下降,像中医这样的自费项目自然是排除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很多中医店惨淡经营,疗效不过关的中医店逐渐被市场淘汰了。连锁公司纷纷倒闭破产,目前只剩下一家大型中医连锁——康泰集团(图1-18),且旗下的分店也为数不多(2013年时只剩13家分店),主要以伦敦唐人街为主。能够熬过经济危机,经过市场淘汰存留下来的中医店大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临床本事过得硬的。目前这些移民中医进入了市场休整期。

图1-18 英国现存最大的中医连锁康泰集团在伦敦唐人街的分店之一

二、英国移民中医现行主要经营模式

1.开店流程

在英国开一家中医店与开一般商业店无区别,只要遵守一般的商业经营相关法规,至今没有专业法规约束(这也是导致中医店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店的一般流程很简单:与房东租下店面,在所辖地区政务厅登记,办理保险,装修开张。此外,还有每年交税(税款仅征收扣除成本和工资之外剩下的营业额部分,家庭诊所交税很少)。坐堂医生只需持有英国中医行业学会的会员证即可上岗。

2.顾客(患者)及常见病疾

中医在英国属于替代医疗,一般不在国家健康服务系统(NHS)覆盖范围内,属自费项目。患者大多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各肤色人种(文化意义上的)都有。常见病种与国内的差异很大,以躯体痛症为最常见(如腰肩颈背疼痛、关节炎、风湿病、运动损伤等),其次为皮肤病(尤以湿疹多见)、身心疾病(焦虑、抑郁、失眠等)、妇科(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等)、内科杂症(如花粉症、哮喘、三高症、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便秘、偏头痛等),还有减肥、戒烟、生发、美容等商业性较强的项目(图1-19)。

图1-19 伦敦一街边中医店的橱窗广告

3.经营模式

经过20余年与英国当地社会和市场的磨合,目前英国中医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

(1)高街模式(high street shops)

店面选址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周围常见商业街、银行街、大百货、大超市、饮食街、地铁站、娱乐区等。经营项目常见很多短期的或商业性极强的项目,如5分钟/10分钟按摩体验、减肥、壮阳、皮肤病、脱发、戒烟等。推拿按摩占盈利的很大一部分(30%~80%);另有可观的盈利是依靠卖中成药。甚至有些店没有坐堂医生看病,经营项目主要是推拿按摩。患者流动性比较大,尤其在大城市。高街店以伦敦唐人街上的20余家中医店为代表(有的患者进中医店有旅游观光体验的意旨)。见图1-20、图1-21。

图1-20 伦敦唐人街地标——北京同仁堂(外景)

图1-21 伦敦唐人街地标——北京同仁堂(内景)

(2)社区/家庭模式(community-based shops/clinics)

这类诊所多开在社区街道或者私宅,经营项目以医疗处置为主(针灸、推拿、开方剂),卖或不卖中成药,盈利往往以针灸为主。患者主要是就近社区常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小,靠疗效口碑吸引客源(图1-22)。

图1-22 伦敦名老中医马伯英教授的私人诊所(家中诊室)

4.医疗服务过程及价格

现行医疗服务过程大多数按照私人医疗模式:患者来店之前一般需要预约(高街店也可以随到随看),英国人一般比较守时,患者到达后,前台通知医生接引患者到单独的治疗室,进行问诊等四诊,解释(中医)诊断和可选的治疗方案,开方(草药或粉剂)或选择中成药,或选择针灸、按摩。一般而言,草药或粉剂1剂为5~8英镑,带药7~10天,一般需35~50英镑以上,药可稍等即取,也可以预约取药或邮寄;中成药5~10英镑1瓶,一般每瓶100粒,每次服8~10粒,可吃十天到半个月,一般给两三种中成药,需20~30英镑。如果只开药,一般整个过程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取决于医生风格,英语好的或健谈的医生可以与患者多聊一些,以维持更好的私人医患关系。如果上治疗床做针灸或推拿,前后总共1小时左右,35~60英镑,药费另算。本次治疗结束时再约下次复诊。可见,针灸是最好的盈利项目,单位时间盈利效率较高,医生相对轻松,且为维持治疗,患者的回头率较高。另外,英国人对针灸的信任度远高于中药,故中医在英国的形态以针灸为主。

三、“他者”在“他者”的社会——文化冲突与适应

笔者作为人类学者,尤为关注中医作为“他者”在“他者”(西方)的社会中生存发展面对的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医的跨文化传播中需引起高度重视。

宏观地看,中医在英国是以“瘸腿”的状态发展的,即针灸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中药。这种“瘸腿”状态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3] ,即针灸比中药更容易被西方(科学)思维理解。这种医疗服务更迎合英国私人医疗的需求,这种技艺(craft and art)型的医疗手段更符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文化臆想。

就个体从事中医的移民而言,对这种宏观的文化选择有些无可奈何,但在异文化背景下有些选择是可由个体自主选择的,从而避免文化冲突而更好地适应“他者”的社会。简而言之,即中国的一句老话:入乡随俗。在田野中,笔者发现,中西医兼通的中医师往往比无西医背景的中医师更易适应于与西方人进行临床沟通,因为这个群体可以预判西方人对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等术语的理解方式和程度,从而有意识地避免“鸡同鸭讲”的困境,有一部分中医师甚至可以借用西医的术语和思路对中医进行解释,即用西医的语言对中医进行叙述,以跨越中西医差异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鸿沟,极大地提高了医患沟通的效率。

另外,笔者发现,英语流利虽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工具,但并非决定性因素,语言只是载体,能否成为私人医疗模式中的长盛不衰者,关键取决于临床水平和与顾客的文化沟通,是否理解、尊重和融入“他者”的文化体系。有很多英语流畅的从业者也难以维持稳定的顾客群,是因为医患之间“说不上话”,这在私人医疗中是大忌。而有些从业者英语水平一般,但凭对顾客(他者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能形成亦医亦友的关系,从而能“广结善缘”“财源广进”,在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为中医赢得好的口碑,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入乡随俗”包括(不止于):认清英国作为信用社会的事实,遵循他者的“游戏规则”,不急功近利,不钻空子,踏踏实实,诚信经营;尊重他者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动物保护主义、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顺应和借势英国社会对文化的崇尚、东方主义式(orientalism)的文化好感,明确作为中医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有意识地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医文化特色推广中医科普,既能赢得更多顾客,也贡献于中医传播事业。

此短文仅介绍了英国移民中医最基本的情况。人类学有3个基本步骤,即田野调查,呈现,阐释。在此仅达到第二步,且尚未涉及个案细节,后续工作另著文继之。

参考文献

[1]陈林兴,吴凯,贺霆.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西传——兼谈国内中医药走向世界战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1):86-90.

[2]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严暄暄,丁颖,魏一苇,等.中英两国中医形态的比较人类学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6):57-60.

作者简介

严暄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医学人类学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现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医人类学、中医文化。

其他作者

马伯英,英国中医师学会(FTCMP)前会长,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

见刊时间:2015年10月。 fI/OFexy8Wv+UxxslHx5j0cWBmODrftua6anGEmQJUTYpHIqBBupCLvJz8O1aN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