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中医药国际合作与服务的思考与启示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的历史与发展谈起

从慕尼黑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穿过举世闻名的巴伐利亚山林便进入了青山翠树环绕的魁茨汀市。路旁一座大门外蹲立着两尊威武的石狮,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外墙铜牌上用中文和德文标示着“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德国第一所中医医院”(图1-8~图1-10)。大门上的篆文“寿”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中医药的健康养生理念。在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医药国际化全方位推进的进程中,作为中医药对外合作的窗口和典范,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26年的发展历程能够为蓬勃发展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与服务提供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呢?又能给中医药逐步走入国际医学体系带来哪些启示呢?让我们沿着其成长轨迹去总结和探索吧!

一、医院历史回顾

1991年在北京亲身感受了中医药神奇的疗效后,居住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魁茨汀市的老施道丁尔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名为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合作,在家乡建立了德国第一所中医院,使德国人民得以受益于中医药医疗服务。2010年,医院挂牌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开院至今已26年,目前仍然是欧洲地区唯一一所由保险公司付费、能收治住院患者的中医院 [1] 。简要归纳,医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图1-8 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

图1-9 魁茨汀医院远景(位于巴伐利亚国家森林公园之中)

图1-10 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标牌和医院大门

1.1991~2001年:临床为主,奠定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东直门医院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始,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在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中医院,实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飞跃,也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建院之初,临床医疗是主要工作重点,为使医院得以稳固和发展,以廖家桢教授为首的前辈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悉心观察,周密思考,根据疼痛性疾病居多(约占70%)的情况,积极探索,制定规章,不断积累,形成初步规范。以临床疗效充分显现出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赢得了患者、西医医生等各界人士的好评,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002~2011年:积极推进,扩大领域

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此阶段主要加强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持续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二是扩展合作领域,扩大服务范围。

(1)确保良好的医疗质量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和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根本。优质、高效的服务及良好的医疗质量,是取信于患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键所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促进中医药更深入和广泛传播的基础与保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魁茨汀医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动和发挥医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中医药内服、外用相结合,配合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

良好的疗效使魁茨汀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经济危机严重时期因缩减医疗费用除外)。患者常常需要等待几个月方能入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5天,中药使用率为100%。2005年,医院门诊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临床上,魁茨汀医院克服了药物品种短缺、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等困难;尽管住院时间较短,但临床总有效率较高。疗效的保证,需求的增加,使得门诊量也较前增加5倍。

(2)扩展合作领域,扩大服务范围

教学、科研是促进中医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对提高临床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医院内德国医生进行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并配合中国医生的工作。通过在院外举办的中医药讲座,在培训班培养一批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为逐步实现中医药人才的本地化,促进中医药融入主流医疗体系作出努力。不断通过科研证实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作为临床疗效的佐证,同时促进中医理论的丰富和疗效的提高[2-4]。鉴于此,2008年,魁茨汀医院获得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发的“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见图1-11~图1-12。

图1-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佘靖(中)与魁茨汀医院院长戴京璋(右)合影

图1-12 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疾病模式的转变及长期患有躯体病症等因素,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日渐增多。基于医院长期良好的治疗效果,2010年,魁茨汀医院被医疗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批准成为心理精神疾病治疗中心,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的服务范围。魁茨汀医院收治疾病的种类也不断扩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硬化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病患不断增加,使魁茨汀医院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临床有效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获得患者、西医医生及医疗管理部门等的信赖和好评。

2011年7月,在医院20周年院庆之际,魁茨汀医院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合作,成功举办“第一届中欧中医药合作与发展论坛”,代表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共举办了5届,拟将其办成常态化、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合作与交流平台。历经4年多的艰苦工作,由德国、奥地利、瑞士等主要德语区国家多个大型医师学会、中医学会、针灸学会、汉学家等共同努力制定完成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德对照国际标准》,在2017年6月举办的第五届论坛上正式发布,为德语区中医标准化填补了空白,为今后中医药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13)。

图1-13 2017年6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德对照国际标准》发布会及德语主编合影

3.2012年至今:深化合作,发展提高

慕尼黑工业大学自然疗法研究中心自建院伊始就与魁茨汀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签署了就中医药教育及科研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开展合作的协议。截至2016年底,慕尼黑工业大学自然疗法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共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80余篇有关针灸等中医学研究的文章 [5-6] ,魁茨汀医院的中国同事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科研工作。其中30余篇为原创论文,多篇文献可见于PubMed数据库。在德中科技中心资助下,双方分别在北京和慕尼黑举办了3次“中德代谢综合征防治研讨会”,将继续就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合作(图1-14)。

图1-14 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率团访问慕尼黑工业大学并签署合作协议

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迪根道夫科技应用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开展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等项目合作,首批学生已于2012年来德完成交流。2012年,时任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王国强率团访问魁茨汀医院,并访问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医院等地,与巴伐利亚州环境与卫生部部长马策·胡柏共同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备忘录》(图1-15)。

图1-15 2012年7月,王国强与马策·胡柏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备忘录》

通过组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来德交流参观和安排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德国本科留学生在魁茨汀医院实习,双方在教学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今后将共同努力开展中医硕士课程等学历教育的落实,魁茨汀医院也将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欧洲的临床实习基地。

二、医院运营现状

魁茨汀医院始终秉承“患者至上,疗效第一”的宗旨,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教学、科研及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发展与提高。

1.一般情况

目前,魁茨汀医院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务人员包括内科医师、针灸医师、推拿医师、气功医师、药师及护士等。除中医团队外,根据保险和治疗的需要,还配备有西医医生、心理医生、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和翻译员。医院现有80张病床,年收治患者1000余例次。患者主要来自德国各地及周边国家。中国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住院患者的中医诊疗和出院患者的门诊复诊。

患者住院前要将病史、检查、西医医院诊疗情况等资料提供到医院。入院后,西医医生首先询问病史,然后在患者面前,向中国医生复述病症等情况,患者可以进行补充修正。中国医生再通过“四诊”采集相应的临床资料、舌脉等,做出中医辨证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中药、针灸、气功、推拿等)。德国护士根据方案安排患者具体的治疗计划,这些都是在中国医生主导下进行。日常中西医每周3天共同查房(所有患者),中德医生各自单独查房1次。至少保证医生每周对每个患者查房2次,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及方药。病情变化时也可以随时联系医生并解决。中国药师负责按医生处方煎煮中药,再由中国护士发药给患者服用。

魁茨汀医院使用慕尼黑工业大学自然疗法研究中心开发的“个人健康管理软件”,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后续随访进行管理。所有住院患者的中西医资料,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诊断、西医理化检查、西药、中医舌脉、辨证、方药及针灸穴位均录入电脑系统。软件还可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类型等进行评估,并对日常生活、运动、饮食、心理及医疗等给予指导。患者住院3~4周,出院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秘书将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随访追踪。

2.患者特点与疗效保证措施

住院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多种病症并见、做过多次手术、长期大量使用强力止痛药与激素等特点。如前所述,从病种而言,疼痛性疾病比例已减少至50%左右,其他系统和精神心理疾病比例在不断增加。面对病种变化,治疗难度增大,监管更加严格等不断出现的新挑战,魁茨汀医院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身心同治,内外结合,确保良好疗效。

三、制约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的因素

中外来访者经常在问:为什么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建院26年了,到目前为止还是德国,乃至欧洲国家唯一由保险公司付费、能收治住院患者的中医医院?我们认为这既表明了各方面对中医药疗效和我们工作的认可,又表明了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壁垒与障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认同、认识观念、经济、保险付费、住院时间、治疗需求等。如: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大量削减医疗经费,医疗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严格控制,尽管医院疗效好,受患者欢迎,但100个患者申请,也只批准4个人住院。

中医药服务走向国际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作许可

在德国可以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人员有西医医生、牙医和自然疗法治疗师,大部分华人属于自然疗法治疗师。在德国,欧盟或海外其他国家,中医医院运行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医生难以获取作为医生的工作许可,因为没有工作许可就没有居留和从事临床治疗的权利。

2.药物问题

德国有很长的植物药应用历史,在海德堡等地还建有专门的博物馆。直到现在也有很多,如止痛、镇静安眠、通便等方面的植物药制剂,许多都是非处方药物,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中草药归属尚不明确,但依据处方在药店也可买到,如饮片、颗粒剂、粉剂等。魁茨汀医院内只有中药饮片,没有其他剂型和中成药,原因在于对颗粒剂等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有些品种的有效成分含量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且其1∶3或1∶5等比例亦无研究证据可供参考。成药因无质控标准可循也不能使用。饮片都从中国直接进口,受药监部门监管,指定药店负责日常管理和定期监察。2012年以前,在进口中药前,德国药监部门要求中药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除非已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认证),全部由医院联系、安排和承担费用,这对相关中国企业中药生产标准的建立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5年对取得中国GMP认证的企业已经不需要再认证。

对中药饮片的具体要求是:符合中国最新版(英文)药典规定;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黄曲霉素等指标须符合欧盟标准;且禁止放射处理及硫黄熏制等。有很多种类药物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使用,只能被迫应用其他可用的同类中药替代,因此疗效也会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这也是魁茨汀医院日常工作中的常见困难之一,如同战士上战场没有得力的武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空气、土壤等污染,种植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以及药材加工、处理过程和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性等诸多因素有关联。因此应从源头抓起,在明确要求、合理种植、规范加工、科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下大功夫。

3.人员素质

除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及临床实践经验外,更要有为中医国际化事业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如同“西学东渐”时的传教士。

4.向西医医生灌输中医理念

对于法律法规而言,中医药教学是目前相对容易开展的工作,应当作为逐步走入各地医疗体系的重要步骤。因此应大力合作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适合需求的系统化中医教学。让其在看到中医疗效的同时,培养他们掌握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学习中国文化,从人才培养入手,多方面渗透发展,逐步实现中医药人才本地化,让主流体系内的医生为中医药学呼吁呐喊。既有利于中西医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又可增进政府管理部门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重视,为其进入本地医疗体系夯实基础。

5.政府的支持

促进对话与合作,组织开展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开放日、健康日等),普及知识,提供治疗体验,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

6.合作者

需要与有社会影响力、有实力、相信中医并执着于此的人士密切合作。魁茨汀医院的成功就得益于双方合作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各附属医院的鼎力支持。

四、思考与启示

1.海外中医院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

作为中医院,特别是海外中医院,必须以“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个方面”作为工作原则,即以疗效为核心,坚持以中医理论和观念为指导,坚持中医特色和优势,从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全面发展。

前面已经反复强调过,中医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疗效。有疗效,患者才能信任。有疗效,保险才能付费(帮助他们降低整体医疗费用)。有疗效,才能得到医疗管理部门和西医的尊重。有疗效,中医药才能被接受。没有疗效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和现实都证实了这一点。现在尤其强调疗效,主要是中医疗效正因为人才、药物等因素在减退。医院运行和管理虽然复杂,但必须要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以中医理论和观念为指导,坚持中医特色和优势。教学与科研也是一样,一定要保持中医传统和本色,为中医服务。不能像国外的中餐一样,为迎合西方人口味而“变色”。许多患者都把魁茨汀医院的中医药治疗作为最后的希望,为此中医同仁们必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新与发展,不断创造出奇迹。

具有思辨性理论特征的中医理论,与西医学的实证性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基本理论由《黄帝内经》而确立,此后历代都是基于此来解释具体的、新的经验事实,从而对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的疾病与防治进行深入、具体的阐述,《伤寒论》《温病条辨》《脾胃论》等都是如此。屠呦呦也是从古典医籍中得到启示,发现了青蒿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运用天人相应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邪相争的疾病观、达致中和的治疗观、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等中医基本观念,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防治结合、综合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两个坚持就是要以中医为本,就是要将中医药学理论、观念及思维方式植根于头脑当中,将其作为生活方式自觉落实于中医人的行动当中。必须在继承中学习,在继承中发掘,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

中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社会属性是为民众医疗、保健提供保障,因此中医临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再赘述。教学中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医学与人文、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科研要为临床服务,着力于开展验证中医学理论与内涵的研究,开展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药物学与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20多年来,魁茨汀医院也参与了多项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如德国科技部赞助的“关于现代自然疗法治疗头痛的研究”,以及关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病症的防治等项目的研究。其中“中药指纹图谱” [7] 的研究结果,有望成为欧洲标准。

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议长在医院20周年庆典时称赞魁茨汀医院是“一个在西方西医学条件和观念下设法将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的示范性实验项目”。2007年6月,魁茨汀医院中欧中医药国际合作论坛上作为中外合作的范例进行介绍,扩大了影响,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14年,德国卫生部部长格勒(Hermann Grohe)率团到魁茨汀医院考察,为政府间合作提供条件(图1-16)。

图1-16 2014年,德国卫生部部长格勒率团到魁茨汀医院考察

2.海外中医做大做强的启示

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健康理念与政策法规各异,所以应有不同的策略。个人认为,原则上必须从国家利益、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大局出发,必须尽快控制和结束长期存在的散兵游勇、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甚至跑马圈地,为短期利益而恶性竞争的局面。具体而言,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也就是说从体系建设和自身建设两个方面考虑。

(1)体系建设

从海外中医药发展的策略和中外合作角度而言,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主导,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及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立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等重要指示及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再次将中医药合作作为双方重点合作领域的讲话,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舞!也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国的中医药》等纲领性文件的发布是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更是体现了中医药国际化全面推进战略的远期展望。中国政府与80多个国家政府间签署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法、中德等国家间建立的相关工作组和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立,表明中医药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具体来说,就是要制订规划、整合资源、统一协调、合理布局,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有效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卫生的发展水平与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与配置。如发达国家应以倡导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为先导,开展对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欠发达国家则仍应以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防治,以及提高医疗水平为主。如何促使外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规支持等具体工作还有待落实。

第二,以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医教研结合,重点发展。力争取得更多的、更高层次的、更可信的中医药研究成果,是推进更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合作和获取更多国家地区认可和接受的关键。

第三,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这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中已经明确。企业间要避免不合理竞争,规范生产、品类互补。加强中医药产品的产业链建设,必须在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下功夫。提高中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逐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四,以专业学会为平台,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主导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所必需的。不跟风,不盲从,增进合作与交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合临床实际,不断总结,以大数据为基础制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第五,建立非学术性、集团公司化中医药国际发展联盟。广泛吸收海内外具有广博理论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十分了解本国、本地区的相关法规与需求,在学术、文化、经济、社会各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医药专家学者、汉学家、支持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各界人士,充分发挥他们的所长,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合理持续稳步发展。共同努力,真正地把中医药在海外做大做强。

(2)自身建设

加强中医药界的自身建设是把海外中医药做大做强的另一重要方面。必须将其作为企业一样经营,克服门户之见、流派之争、地域不和等弊端。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互学互助、取长补短、和而不同、共谋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点要做到:

第一,货真价实,始终如一。学习同仁堂,百年如一日地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原则;坚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理念;坚持中医本色,不投机,不造假,不自己砸牌子。

第二,细节周到,管理精致。学习宝马、奔驰等德国制造业品牌,充分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赢得口碑。如在魁茨汀医院,除常规治疗管理的耐心细致外,在过敏季节到来前,对有此病症的患者提前施予“抗过敏滴剂”;头痛或偏头痛患者前兆出现时实施针灸治疗;流感发作季节备好“防感汤”等,都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发作或减轻症状。带给他们惊喜,也带来了对中医药的赞誉,充分显现中医药人文关怀的特点。

第三,特色鲜明,专注质量。“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阁墨汁因此而扬名。前人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中医药文化遗产,只要专注于学习与遵循,专注于应用与发扬,必能得到“济天下苍生,拯万民疾苦”的技艺与方法。我们还必须要专注于医疗服务与质量,坚持“患者至上,疗效第一”的宗旨,只有这样方可做大做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经过26年的探索与努力,在保险支付、患者管理、治疗规范、健康指导、教学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其能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给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提供健康福祉方面有所借鉴。相信在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今天,经过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中医医院与机构将似燎原之火,遍布世界各地,使古老的中医学术发扬光大,成为救助病患的诺亚方舟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伊甸园,造福全球百姓。

参考文献

[1]Hager S,Dai J,Fischer V,et al.East meet West:Synergy through Diversity[J].Forschende Komplementarmedizin,2016,23(Supp ):3.

[2]Melchart D,Weidenhammer W,Streng A,et al.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i 7 73 atients[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4,164(1):104-105.

[3]Melchart D,Streng A,Hoppe A,et al.Acu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tension-type headach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j,2005,331(7513):376-379.

[4]Li Y,Linde K,Hager S,et al.Asses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raditional Chinese tongue diagnosis—Areliability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8,1(Supp ):10.

[5]Melchart D,Hager S,Dai J,Weidenhammer W.Quality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Screening Programme of Chinese Medicinal Drugs at the First Germ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Forsch Komplementme 016(23):21-28.

[6]Melchart D,Doerfler W,Eustachi A,et al.The talent study: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tailored lifestyle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talent)on weight reduction.[J].Bmc Obesity,2015,2(1):38.

[7]Wagner H,Bauer R,Melchart D,et al.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Herbal Medicines Volume III[M].Springer Vienna,2011(4):181-190.

作者简介

戴京璋,1962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1988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师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2002年6月至今,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中方院长。2014年6月至今,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执行委员。

其他作者

马淑惠,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副主任医师。

见刊时间:2017年9月。 sEl5iXb4laYdiwcK0AKPtQYx0uqh7oH66tclFrlNUMiCasBi4ToyAL9kQ7Qbw2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