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算力的进化史,越积越多的各种公式、定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化的阶梯。中华文明的核心同样建立在超卓的算力之上,阴阳五行、河洛八卦就是传统文化的DNA。西方科学能创造万物,东方内算可把握天地,两条文明之路坎坷各异,但殊途同归……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跟我们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数理化的重要性。其实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更是如此。现代科学有数理化,那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没有数理化呢?其实也有,只是我们的认识不同而已,认识的角度不一样。
数理化是什么?是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定量描述系统,是将自然界以及实验室的各种物质运动现象,加以总结,归纳,再总结,再归纳……,无限总结与归纳的统计学经验公式,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数理化知识体系。这是历代人类文明不断积累的结晶,是人类脑力进化的量变与质变的总和之一,是数字化、量化的经验公式,是人类逻辑力的数字表达方式之一。用现在IT界流行的词汇,就是算力。
算力是什么?算力就是智商,就是逻辑化的脑力。顶级算力就是智慧。
脑力的逻辑化、规范化、系统化,你的聪明、智慧就出来了。你的悟性就取决于你的算力。我经常将一个人的智商和智慧比作CPU,将一个人的悟性和心性容量比作硬盘。386的CPU算力与量子计算的CPU算力就是云泥之分,3G的U盘与2T的固态硬盘的数据容量就是霄壤之别。现代中医总拿386的智商去研究昆仑、鸿蒙、河图的CPU算力逻辑,怎么能想得通呢!轴心时代的那些圣人们,他们的脑力算力的CPU与硬盘容量是我们现代人都无法企及的境界,那些都是量子算力级别的大神们,他们都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意玩量子纠缠和量子隐态传输的人物!
IT界专家对算力的定义,算力是人类通往更高级文明的有效手段,也是与熵增对抗的最有效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类天生就是“逆天而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天然熵增,它俯瞰众生,侵蚀万物,纵使伟大如爱因斯坦,坚韧如霍金,也无能为力。
放眼世界,喧嚣过后,繁华终归于寂,热寂才是归宿。因为宇宙有了人类的存在,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就是人类碳基算力与硅基算力的结合,人(碳水化合物)的智慧就是碳基,硅基(二氧化硅晶体)就是我们用的电脑、手机,机器做出的算法。算力之美,是人类文明不断升华的基础保证,人类觉醒是宇宙热寂的BUG。
算力现在是科技界很流行的词,在我们现在人类文明时代进化进程中占主流地位的那些算力科学家们,他们认为算力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中流砥柱与核心逻辑链。
那么,西方科学体系中的算力系统具体是什么?
如纯物理学的六个分支分别是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粒子力学。多学科物理学的分支分别是化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经济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等等。如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数学有三种基本的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格……)、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又可分为高等数学、微积分、逻辑数学、分维数学、分形数学、模糊数学,等等。如化学可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等等。这些数理化的庞大系统中的各种公式和推理,都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定量系统与定量逻辑链。所以西方科学之所以现在的所谓“昌明”,完全取决于这些算力系统,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公式的公理、定理、推论。
西方的现代科学有这么庞杂烦琐的算力系统,那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没有算力系统呢?实际上是完全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到,没有发掘出来。我们中国传统文明将类似于西方现代科学的这个东西叫子学,这个子学如果让李约瑟来看的话,这就是对应于西方的数理化。我前些年写了一本书叫《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镜》,把这些东西从根上、理论上、逻辑上大概按照我自己的思路理了一下,我觉得是客观把这个东西描述出来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文明与文化符号的标志性典籍之一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1403—1424)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是由姚广孝(1335—1418)以及内阁首辅解缙(1369—1415)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历时六年(1403—1408)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了中华古文明与古文化的血脉根祗。
其主编者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道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在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法名道衍。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家阴阳数术。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掐指一算,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此话不假。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龙脉堪舆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顾炎武说:“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李贽说:“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永乐十六年(1418),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由姚广孝统筹主编的《永乐大典》,全面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兵燹,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当年竺可桢(1890—1974)代表浙江大学送给李约瑟一套《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上总结了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精华的应用技术部分。这部《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原系康熙皇三子胤祉(1677—1732)奉康熙(1654—1722)之命与侍读陈梦雷(1651—1723)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1678—1735)写序,《古今图书集成》为此冠名“钦定”,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历时两朝二十八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亿6千万字,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
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由于之后的《四库全书》受清文字狱影响,大量书籍被列为禁书,遭到销毁删改,因此收书不全,错漏甚多,而成书时间较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收录了《四库全书》不收或未曾收录的典籍,还包括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志等。
相比于《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明朝的《永乐大典》属于类书,但因毁于清朝八国联军的战乱,现存不足4%;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属于现存最大的丛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的最权威记录者。
成书于清乾隆(1711—1799)年间的《四库全书》,也基本上总结了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精华的应用技术部分。《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记载了中华古文明与古文化的脑力智慧大乘。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这部分相当于西方的哲学史部分。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这部分相当于西方的社会科学及历史学部分。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这部分基本上相当于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艺术、文学、农学、兵法、地理、法律等科学部分。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这部分相当于西方的文学史部分。
但中华古文明与古文化的最核心科学原理部分不是在《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里,也不在《四库全书》里,而是在《道藏》中。
因为中国古文明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对于人来说,讲究的是内视、内景、内证、内经;对于天来说,讲究外景、外经。但这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学问与功夫在《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中是看不到的,而且在《道藏》中也是三口不说、六耳不传,都是用隐喻的暗语或代指文字和概念秘传。这部分相当于量子算力部分,内证的都是量子纠缠与量子隐形传态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里的i7、昆仑、鸿蒙、河图、平头哥、含光800、飞天等等的算力了。李约瑟如果看到这部《道藏》,不知道他又能做出什么惊人论断。
道藏是道家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家丛书,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家经典。
从六朝开始汇集,魏晋以后,道书日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已著录道书600多卷。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按“三洞”分类,编《三洞经书目录》,共1228卷,是为道家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后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唐代开元(713—741)中汇辑成“藏”,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宋初有《大宋天宫宝藏》和《崇宁重校道藏》。其刊印始于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的《政和万寿道藏》。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6455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7800余卷。这些《道藏》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明代的《正统道藏》包括1476种书,为现今通行本。内容十分广泛,除道家核心经书外,还涉及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其他论著。明正统《道藏》收道书1426种,合530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门。万历《续道藏》补收道书50种,合180卷,不再标明门类。正、万两部《道藏》共收道书1476种,合5485卷。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袭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题名。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即天宝君为洞真教主,灵宝君为洞玄教主,神宝君为洞神教主。另据《道藏经目录·凡例》: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真部,“上清经”属之;托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玄部,“灵宝经”属之;托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神部,“三皇经”属之。道家认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笺》的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正统道藏》虽仍分为三洞、四辅,实际上,部分已经混淆。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今大多误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今亦误入洞真部。
十二类,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据《云笈七笺》《道教义枢》称,十二部即本文类:经教的原本真文;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谱录类: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戒律类:戒规、科律的经书及功过格;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之书;众术类: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和一切术数等方术书;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及山渎道观的志书;赞颂类:歌颂赞倡的著作,如步虚词、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可见,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家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家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许多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它是道家文献的大集成,同时更是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的源头活水与渊薮。
运气九篇中的“本神论”与“刺法论”两篇就是刘温舒取自《道藏》,《黄帝内经》《天元玉册》《六气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伤寒钤法》等都藏于《道藏》。历代中医中凡有大成就者,几乎皆为道医辈。由于历代兵燹战火、朝代更迭,《道藏》的版本与内容也在不断更替显隐缺补,一直在变化中,所以也失去了许多有价值的中医典籍。
其实,不用看内容,不用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明与古文化衍生之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圈,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绵不断5000年的辉煌文明印记,仅仅是看到这些庞大的科目分类与文字量,就已经叹为观止。如果真的将这些古籍读完,你会被吓到,因为你的CPU和硬盘根本就装不下这些东西,早已死机崩盘了。好在我们已经从中华古文明的最核心处,抽丝剥茧,炼山成铜,煮海为盐,将其DNA-蛋白-代谢组的数字矩阵提炼出来,直接入手天心处。正如李约瑟所说的胜冗子,由博返约,回归无极之处,再看来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通透感是如此清晰。
《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镜》已经将中华古文明的核心算力来源处一一列出。像我们古文明中的盖天论、浑天论、宣夜论、地心说这些大家都是不能否认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二十四史》里详详细细地介绍了,而且还有很多详细、复杂的,现在很多人还算不出来的算法。盖天论观天测影、浑天论观天测星、宣夜论观天测炁,等等。
测影的话就是七衡六间图,两条线,一条是直接衍化出太极两仪八卦,即《周易·系辞上》说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先天黄道八卦与后天赤道八卦,六十四卦历法系统;一条线是通过十月太阳历法衍化出河图与十天干。测星的话就是古浑仪,也是两条线,一条线是通过黄道赤道观天测星(二十八宿及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等斗历系统),以定五星五行之气之场,如同《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五星顺逆远近停留等运行视运动轨迹;一条线是通过月行九道以测定洛书九宫飞星之气。测炁的话也有两条线,一条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用的农学上的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及十二地支,还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即内景的内证路。
还有古地心说,中国古人一直认为人类存在的星球是宇宙中心,西方科学不承认。现代天文学认为,人类生活在太阳系中,最典型的天体运行模型就是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我们都围绕太阳转。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的地心说更有道理,中国古文明是以人为本,人站在这里,不管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一定要有一个参考坐标系的,西方科学有笛卡尔坐标系,我们也有黄道坐标系、赤道坐标系、极星坐标系和地平坐标系,我们的坐标就是以人站的位置为原点。
西方的日心说是对的,我说地心说也是对的,把太阳系放在银河系里,太阳系中心论就不是正确的了。银河系中心论也不是正确的,如果放在更大的宇宙天体尺度中,银河系也不是中心,西方的宇宙天体论不如我们中国的天体理论聪明。包括我们的古盖天论、古浑天论、古宣夜论等三论,推算出的一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子学体系。中国古文明的基础理论就是20%左右,前面的基础论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20%,剩下的70%~80%就是技术和玩物。技术里内算、外算、缀术,这些东西决定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璀璨的核心内核。
我们的内算如果按照李约瑟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化学,缀术就是天文学,外算就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包括勾股定理、二次插值法、三次插值法、杨辉三角等等。我们中国古圣人推算出来的时候,西方人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我们完全领先了西方700~1000年的时间过程,我们的阴阳二进制领先了西方5000年,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我们自己独特的算力系统。后面会有关于内算、缀术、外算的详细介绍。
我们把这套阴阳五行的算力系统拿出来以后,现在的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有多少人能认同它?有多少人懂它?这些东西拿出来以后大家马上想到大街上算命的,然后想到迷信,想到唯心,这些词肯定是第一个出现的。这就是现实。
那么,这两套算力系统,西方数理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数理化,我们这两套算力系统能够通约吗?
其实,通约的过程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自明末清初至清庭覆灭大致历经了300余年。明清之际(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基督教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等西方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众多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来华传教士已有500名左右,且70人以上为知名传教士。代表人物有利玛窦、南怀仁、罗雅谷、汤若望等。同时,当时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翻译成书400多种,130多种为科学类,而利玛窦、南怀仁、罗雅谷、汤若望四人翻译有75部译著。主要以天文学为主,同时涉及军事科学、地理、医学、数学、生物、地质等科学。如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测量法义》《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了《圜容较义》《同文算指》,且自己还撰写了《西琴八曲》《西字奇迹》《乾坤体义》等。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初至90年代初),中国对西学的选择,是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基本停留在物器层面上,西方哲学东渐处在曲折之中。清末时期,西方的哲学、物理、天文、生物、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新知识大量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学术、思想、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895年至1915年西方哲学重新全面东渐;“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哲学东渐开始初步繁荣(1915—1927),该时期新文化运动背景中康德哲学、黑格尔伦理学、尼采哲学、博格森生命哲学、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罗素分析哲学、杜里舒生机哲学等,包括一些科学、医学、艺术类书籍在中国开始传播。
《四库全书》是我们中国搜罗古籍已经很全的一部书了,这部书里就有24部书讨论中西方科学相互理解的问题。在不同层次、角度做着中西医文化沟通和研究互译的工作,但是我们都是在技术层面做的,在现象层面沟通和理解,真正从算力系统上研究的很少。
《四库全书》中收录西方传教士的著述有24种,其中列入“著录书”的有11种,列入“存目书”的有13种。它们分别是:
《西儒耳目资》无卷数,金尼阁(P.Nicolaus T rigault,法国人)撰,经部,小学类存目。
《职方外纪》五卷,艾儒略(P.Julius Aleni,意大利人)撰,史部,地理类。
《坤舆图说》二卷,南怀仁(P.Fer dinandus Ver biest,比利时人)撰,史部,地理类。
《西方要纪》一卷,利类思(P.Ludov icus Buglio,意大利人)、安文思(P.Gabriel de Mag alhaens,葡萄牙人)、南怀仁等撰。
史部地理类存目:
《泰西水法》六卷,熊三拔(P.Sabbathinus de U rsis,意大利人)撰,子部,农家类。
《乾坤体义》二卷,利玛窦(P.Mattho eus Ricci,意大利人)撰,子部,天文算法类。
《表度说》一卷,熊三拔撰,子部,天文算法类。
《简平仪说》一卷,熊三拔撰,子部,天文算法类。
《天问略》一卷,阳玛诺( P.Em manuel Diaz ,葡萄牙人)撰,子部,天文算法类。
《新法算书》一百卷,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龙华民( P.Nicolaus Longo bardi,意大利人)、邓玉函( P.Joannes Terrenz,瑞士人)、罗雅谷( P.Jaco bus Rho,意大利人)、汤若望( P.J.Adam Scha ll v on Bell,日尔曼人)等修,子部,天。
天算法类:
《天步真原》一卷,穆尼阁( P.Nico las Smo go lenski,波兰人)讲,薛凤祚译,子部,天文算法类。
《几何原本》六卷,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徐光启笔受,子部,天文算法类。
《奇器图说》三卷,邓玉函撰,子部,谱录类。
杂家类存目:
《辨学遗牍》一卷,利玛窦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二十五言》一卷,利玛窦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天主实义》二卷,利玛窦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畴人十篇》二卷,附《西琴曲意》一卷,利玛窦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交友论》一卷,利玛窦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七克》七卷,庞迪我( P.Did, de Panto ja,西班牙人)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西学》凡一卷,附录《唐大秦寺碑》一篇,艾儒略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灵言蠡勺》二卷,毕方济( P.Fr anciscus Sambiasi,意大利人)撰,子部,杂家类。
《空际格致》二卷,高一志( P.Alpho nsus Vagno ni,意大利人)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寰有铨》六卷,溥汛际( P.Fr anciscus Fur tado,葡萄牙人)撰,子部杂家类存目。
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附表《明清之际耶稣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中,著录西士共65人,著译华文书籍300余种,其中最迟到达中国的教士是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除5人卒年不详外,最晚去世的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另有清末费赖之( Louis Pfister )编纂的《耶稣会士之传记》一书,所辑录的教士传记约有500人,其中有华籍者70人。与梁任公辑录的有中文著述的西士人数大致相当。据此可以说,在始纂《四库全书》时,这300余种西书早已问世,而《四库全书》仅收录了其中一小部分。《四库全书》中除收录了以上西士译述外,也收录了部分中国学者介绍“西术”、推演“西学”,及受“西学”影响的著述。如徐光启所撰的《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句股义》,李之藻所撰的《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同文算指》,以及薛凤祚的《天学会通》、梅文鼎的《历算全书》和《御定数理精蕴》等。这些著述都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学界的影响,及其在《四库全书》中的反映。
李约瑟有一个定律叫“世界科学演进律”,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程度越高,它所涉及的现象综合性越强。那么在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之间,它的超越点与融合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这是什么意思呢?超越点就是在应用上西方技术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术,融合点就是不只是在技术应用上超过我们,在理论上把我们的东西解释通了,在理论上超过我们了这叫融合点。
世界科学演进律
我们看看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西方文明超越东方文明是1610年,融合点是1640年,1640年的时候中国的数学、天文、物理学对西方来说已经完全破解了,他们已经完全超越我们了。数学是30年,化学是100年,植物学180年或者100年。医学没有融合点,时间间隔是X。中医理论是西方科学的一个千年之谜,迄今为止,中医完全没有被破解,其实西方科学自以为对中国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的破解也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距离我们的东方科学本质还差得远呢。
关于中西方两套算力系统的沟通研究和互译工作一直有人在做。
刘子华(1899—1992)是四川简阳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11月11日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从1919年到1920年底,赴法勤工俭学者共17批约1700多人。其中就有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向警予、蔡畅、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何长工、萧三、傅钟、刘伯坚、熊雄、萧朴生、李卓然等人。
刘子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八卦体系推出了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获取博士学位,1943年刘子华正式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虽然现在冥王星都已经被清除出了太阳系的行星范畴,但是这个当年被定义为第十颗行星的星体是客观存在的,这颗行星于2003年被发现,被命名为2003UB313星体。这个星体的周期是560年,远日点97个天文单位,是冥王星的3倍,近日点38个天文单位,与黄道大致呈45.75°角,其他行星是17°角左右,直径是冥王星的1.5倍,大概就是2100英里。
他在那个盲目崇拜德先生、赛先生的年代、西方那个社会里,通过那么一个东方科学的所谓“迷信”的东西推出这么一个符合现代科学的结论,这个东西拿到现在来看,尤其对我们研究中医的人来说,第一感觉简直是不可思议。很多人第二个想法就是这是假的。但是他是真人,下图是他家乡给他立的碑,著名易学天文学家,1899—1992年。还有他在巴黎大学博士答辩的现场图片,以及他研究时用的工具和他家乡为刘子华建的博物馆。他做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客观的。
翁文波(1912—1998)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发现了大庆油田,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1982~1992年预测国内外5级以上地震85次,准确率高达80%。他准确预测了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和李四光的任务。他预测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的7.4级地震,提前通知了美国有关方面。美国表示感谢的同时,对这位中国的科学院院士感到吃惊。
他预测的方法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他的预测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受到的启迪,而且把很多核心东西拿出来以后,用现代的统计学的公式推理,他创造的“可公度性”,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干支循环——六十花甲子的启示。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龙小霞再次运用可公度法,在《灾害学》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基于可公度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指出川滇地区可能发生≥6.17级地震的年份应该在2008年,而2008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
翁文波院士先后做了252次各类天灾预测,实际发生有211次,占总次数的87.73%,被地震界誉为天灾预测的“一代宗师”。这是真人真事,上图是他的工作照和中国科学院的雕像,这篇文章就是龙小霞用古老的预测技术预测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
现代科学家由于受到《易经》传统文化的启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有4人,像法国的海森堡,丹麦玻尔互补原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几乎获得诺贝尔奖或者西方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基本上都源于阴阳、两仪,西方科学家们则称之为“二进制的0和1”。
从西方科学认识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把阴阳翻译成0和1,阴阳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到底是处于什么地位?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核心,传统中医也是以阴阳和五行为根本的东西。不管承认不承认,不管会不会用,但是说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医的核心,基本上这是没有人会反对的事。这是有物质基础的,有历史传承的,有自己的天文原理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干支、天人感应,实际上无论是“感应”还是“反应”,就是对一件事物或者对一个物理效应的不同描述而已。如可用声波共振解释所谓“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等等。就像一杯水,我们中国人叫水,现代物理叫液体,化学又叫H 2 O,如果拿到别的地方叫饮料,等等都可以,都是一种能喝的东西。感应也是这样,中国古人叫感应,西方人叫反应,但是叫物理感应和化学感应就不理解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是迷信了。中国科学院潘建伟院士研究的量子纠缠和可以在400km内的量子隐形传态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体特殊现象非常相似,没有潘院士的研究,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就不能科学地理解,但是现在大家都可以接受了。
所以符号只是符号,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我们一定要突破符号的壳,认识到符号背后的概念本质和基本物质规律。天人感应就是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例如电磁感应、万有引力、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粒子间的四种相互作用、化学键之间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等等,这些都是天人感应,也就是天人反应,物质场之间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存在的东西。
这世界,只有迷信之人,没有迷信之理。
通过天人感应、天人反应的作用,就可以认识推导出一系列子学和科学的基础理论的东西,然后推出70%中国传统文化里应用的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例如古盖天论观天测影的七衡六间图,古浑天论的观天测星,古宣夜论的观天测气,这就是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核心地位。
莱布尼茨将中国的阴阳翻译成0和1,也就是阴阳的另一种说法,类似于刘子华博士运用先天八卦算出第十颗行星、翁文波院士利用六十甲子的可公度的周期性预测地震那样,我们看看莱布尼茨的认识到底正确不正确?他的这种翻译及运用,究竟产没产生社会的生产力?究竟带没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如果我们客观地,不带任何偏见看阴阳的另一种说法——0和1,我们会发现那是另外一个新天地、新世界、新宇宙、新时空,我们千万不要被符号论蒙蔽了双眼。中国人叫阴阳,拿到西方不叫阴阳,西方叫0和1,这就很数字化了。
明末清初的时候,莱布尼茨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人,莱布尼茨是1646年出生,1716年去世,牛顿是1643年出生,1727年去世。他们那时候就知道阴阳可以翻译成0和1了,现在0和1发展成什么了?发展成C++语言、P语言、AI深入学习语言、Python语言、图形计算能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等,我们发现,从0和1的基本阴阳逻辑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么庞大的数字文明。
阴阳算力(见文前彩图2)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整个2018年中国国内的数字经济总产值是31.3万亿,占当年整个中国国民生产总值90.31万亿的34.8%,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占全年总就业人数的24.6%。2019年“双十一”的天猫69秒破百亿,24小时2684亿,京东24小时2044亿,整个“双十一”当天中国境内的电子商务经济是8700亿。所有的算力基于我们的网络、平台和数字程序矩阵,这是我们认识到的。再深入追究的话,到根上就是0和1,0和1就是换了一个说法,就是阴阳。2019年11月,阿里巴巴的阿里云“飞天”的CEO王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第一个民营企业的工程院院士。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的核心系统全部都搬上云,顶住了每秒54.4万次的洪峰流量冲击。现在一线城市的政务核心都已经基本上云,杭州的城市大脑时时刻刻计算着城市的公共服务与交通,等等。
这都是0和1的功劳,或者说,这都是阴和阳的功劳。
我们不要被符号所蒙蔽,这个东西很简单。我刚才说的很多东西和概念都不是我个人主观的东西,都是客观的东西,都是社会、学术界通过各种客观事实和专业机构发布的数据、资料、成果,我们把它拿过来,所谓的客观是真的客观,不是假的客观。
阴阳算力完全可以表述成0和1的算力,但是我为了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有一个坚定的信心,所以我仍然用“阴阳”两个字。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AI、含光800、平头哥、学习语言、卷积平台等阴阳计算程序,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在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IT界人士自己设置的目标叫万物互联,用西方数字程序语言翻译一下就是0和1构成的互联世界,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完全不是留着八字胡,穿着八卦衣,掐指一算的故作神秘样。
自从莱布尼茨打开了阴阳世界的数理逻辑之门以后,历经布尔、哥德尔、图灵、诺伊曼等人的加持,对于拥有更强算力的渴望,就成了现代科技一种本能的追求。他们都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他们都是搞逻辑的,数学的,都是当时的领域里顶尖的。
继莱布尼茨之后,在阴阳之0和1的数字矩阵进化历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绝对不能没有图灵。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曾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谜”(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为此而设计了数字程序语言,发明了图灵机(原始破译密码机),这就是我们现在计算机的原始雏形计算机器。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图灵奖”。图灵对生物也十分感兴趣,他希望了解生物的各个器官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他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觉得生物的发展与进化没什么关系。对于生物学,他也用它钟爱的数学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他进行计算机的研究有促进作用。它把生物的变化也看作一种程序,也就是图灵机的基本概念,按程序进行。最后,这位伟大的计算机先驱于1954年6月7日去世,他终生未娶。
《骇客帝国》讲了Martrix宇宙的6.0版的故事,机器之主在宇宙之外造了第一版的世界,然后造第二版一直不圆满,到了第六版以后很多的漏洞出现了。然后表现积极方面有一个效应,消极方面有一个效应。积极方面效应的人给拟人化了,就是尼奥,反面人物就是史密斯。尼奥发现他就是生活在数字虚拟的矩阵世界里,完全由数字和片段组成的,然后他一直不断打怪通关,一直打到6.0版以后发现他们生活的数字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专门设计数字矩阵的机器之主,包括其他的设计师、管理人员都是机器之主设计的程序片段,这个程序就是0和1的数字片段形成的事件。
如果用西方文化来看,0和1拿过来就是阴阳,0和1用C++语言编成的各种程序,如果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对等看待的话,就是我们那些奇门遁甲、太乙、六壬、六爻、四柱、五运六气、斗数、择日这些东西安排的一个又一个的局,我们叫气数、运数,说的是不是一件事?我们说的是在逻辑上,在使用效应上是不一样的。因为毕竟是同出一源的两种逻辑。我们换一个客观的角度看看传统文化里的东西是迷信的吗?我们换一个客观的角度看看,都是数字游戏而已,一个叫APP程序,一个叫局、式,或数术。
万物代码——阴阳0、1(见文前彩图3)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与科幻有什么分别?科幻的东西要往后推10年或者20年,你会发现,很多科幻的预测都成真了。所以有时候科幻并不一定是科幻,神话也是有原型的,不管神话还是科幻,如果通过我们前面跟大家交流的逻辑和概念,我们发现都是0和1的游戏,0和1是什么?神话和科幻都是阴阳的游戏,都是0和1的游戏。
阴阳0、1与大数据、区块链(见文前彩图4)
这个世界、这个空间是由0和1构成的时间流,如果我说用0和1构成这个世界大家一定不会反对,但是我说用阴阳,大家一定会有一些存疑。莱布尼茨的二进制0和1源于阴阳,阴阳源于古盖天论的七衡六间图,它通过一年四季365天的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变化就可以画出太极图,这不需要任何主观的因素。通过阴阳两仪,0和1衍化出我们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
现在,中国国家官方已经把6G通过官方和民间联合研究提上日程了,所以华为5G可以卖给美国人。我们的量子计算、区块链也出来了,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就学习这个区块链,习总亲自讲这个东西。所以咱们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这不是给大家洗脑,区块链已经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战略。
阴阳和0、1是二进制的东西,关于阴阳还有三进制,就是杨雄写的《太玄经》,到后来没有人研究了,也没有人应用了,有人会应用,但是比二进制的东西复杂一些。像华为手机用自己的鸿蒙系统以后,之所以能用但是不想用,为什么?因为没有生态系统和应用技术、APP软件。杨雄这个三进制也是一样,拿出来以后没有它的生态系统,像我们二进制出来以后,太乙、奇门遁甲、五运六气等子学九式,是有一系列的应用程序,但是杨雄这个太玄拿出来以后没有APP程序可以应用,所以在历史长河中悄无声息就隐没了,但是太玄的三进制和五行的五进制一样绝对是数字生产力潜在的奇点和太极点。
区块链是什么?很多人只知道比特币等各种数字币,但是那只是产品而已。说白了, 区块链就是全息数据块链 。怎么讲呢?IT人士定义为“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本”,就是A点和B点之间一件事发生以后,正常情况是A点、B点的P to P。但如果是区块链的话,这一个区块链里假如有很多块,这一件事在A点和B点发生的时候,瞬间这100个块同时都有一个客观记录了。全息的话就是你从区块里的任意一块可以调出所有的信息,这就是全息。
因为如果是P to P的话就涉及造假,还可以改,所以金融、安全信息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管不了的时候还会有侥幸。区块链在中国社会的部署已经提上日程,区块链当时在CCTV播出的时候,先播了一个新闻,是习总亲自签署的《中国国家密码法》,区块链讲的就是用密码来保证全息数据链的绝对安全性与绝对可溯源性。
区块链如果真正在社会上应用以后,一元钱从造币厂造出来以后,一直到银行一直到每一个人手里以后,最后再回到银行,整个过程每一点从区块链里都可以查出来,定位每一个交易的时间、空间、人物、交易手段,等等,这就意味着你不能造假和做坏事,你必须以合法手段把这一元挣到手,然后花出去。
如果达到这种数字治理程度的话,那么现在社会上经济犯罪或者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东西,以及信用的问题就会很少,或者不可能再发生了。如果都放在区块链里,就没有人去失信和犯罪了。技术性地强制性约束人的不好的一方面,人们慢慢就开始讲诚信和信用,我觉得这是技术性提高心性之路,人之初性本善嘛!
区块链在IT界人士眼里,绝对是世界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
加密者:通往至暗之地的“海盗船”。
中本聪:这是前往理想圣地的“独木舟”。区块链的技术就是中本聪发明的,但是他到底是谁没有人知道。
极客者:穿梭于0、1海洋之中的冲锋艇。
科幻者:拯救人类的“蓝色空间”。
自由主义者:重建世界的“五月花号”。
哲学家:拷问灵魂的“忒休斯之船”。
经济学家:颠覆传统金融秩序的“泰坦尼克号”。
大家的共识:诺亚方舟,拯救人类之船。
拯救人类最根本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心性的物化与显化。
量子计算也是应用0和1的数字程序的超级算力系统。
为什么说到量子计算,是为了给大家进一步扩展 阴阳算力 的内涵与外延。从基础的0和1开始,直至C++语言、P语言、图形语言、APP、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区块链、量子计算,等等,这就是阴阳二进制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字进化史。
量子计算也是从0、1出来的,阴阳真的是极度客观的东西。普通计算机在0和1之间进行二进制运行,称作比特(bit),量子计算机在量子位上运算,可以计算0和1之间的数值,这就是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是对经典计算机的极大扩充,而经典计算机只是单一电子层创时空的一种特殊形态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量子叠加性与量子相干性,就是多层层创粒子时空的同步运算。所有这些经典计算同时完成,并按照一定概率振幅叠加起来,给出量子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这就是量子并行计算。
量子计算到底有什么威力呢?能同时运算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在1秒内的数据运算量是3000台“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一年的数据运算量,而我国的天河2号超算在世界超算领域排名前三,有时还是第一名。
这么说,好像不是很好理解,我曾在《无极之镜》里提到“层创时空理论”,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粒子构成的,不同范围的星体也是粒子的一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分子构成的,再往下肯定会分原子、质子、电子,一直到量子,每一层肯定不是一个粒子构成。包括人也绝对不是一个粒子构成的,是一层粒子构成的,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我们需要通过物理技术手段才能看到,通过粒子对撞可以测到。所有粒子层创时空是浸泡式相互融合在一起,量子力学将这种浸泡式叫作量子叠加性和量子相干性,也叫量子纠缠,再进一步,就是量子隐形传态了。你的共振能量到哪一能级,你就进入哪一能级的层创时空中,而这种层创时空从庞大天体一直到夸克、超弦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生,无所不成。
我们人就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人类大分子不能直接进入到量子物质空间里去,那是能级高的时空,电子的轨道跃迁需要吸收能量,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如果这么直接进去就是毁灭,为什么碘131放射性治疗容易引起甲状腺炎,为什么对育龄妇女不建议频繁做X射线检查,为什么γ刀、粒子刀可以对肿瘤进行放射性治疗,为什么1989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以后,泄漏区成了无人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把人类身体物质的组成变成不同粒子层次上的成分,你就在那层量子空间里。这就是现在科幻小说里说的平行宇宙,也就是《无极之镜》里的层创时空或量子时空。
实际上量子计算就是用平行宇宙、层创宇宙的不同时空量子计算,在每层都有量子化的不同运动状态的粒子运算,一层量子时空就是一个量子比特,几个量子比特就是几个量子时空。通过量子纠缠,在平行宇宙中可以瞬间实现数据的“乾坤大挪移”。不论你在三维空间里距离多远,这边发生的事那边马上就出来了。就像小说里讲,一个人在这个地方瞬间烟雾化了,然后在另外很远的地方又烟雾化出现了,大家觉得这就是小说开玩笑的,但是这种量子态隐形传态的空间转移,就是空间的突破,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的实验室里已经实现了,400公里两个量子瞬间空间转移,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中间传递的信息就是0和1,0和1就是阴阳,阴阳就是数字。
不同层级物质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量子化,即不同层级的阴阳算力。
科学家已经将量子计算的空间层数扩大了许多倍,目前美国Google公司研究人员已经将电子超导的量子计算做到了53个量子比特,我国潘建伟院士在粒子的量子计算中做到了20个电子比特,还有我国的科学家在光子的量子计算中做到18个量子比特。多少个量子比特就是多少层空间,这与一般认识的空间的维度、维数是完全不一样的物理概念。这是真正的空间跃迁突破与时间顺逆快慢转化,看看《盗梦空间》《超体》,可以体会一下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们人认识的阴阳就是0和1,人体以上的空间尺度就是地球、日月五星、星系,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反复说的。人体以下的空间尺度,是各种微观粒子,但是从分子、电子、原子、粒子、光子,再往下好像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说。因为我们的文化跟西方文化的逻辑不一样,我们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他们是天人分离的文化。
我们将人体以下的物质粒子起了一个名词叫“气”,中国还有一个字叫无水之气,就是“炁”。这个“炁”老子在《道德经》里已经说了,“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吾不知其名,名之曰道”。我们的“炁”包括了微观和渺观的粒子等物质,中国古人不会用现代西方语言解释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有我们的格物概念,因为中国古人是用内证感应的方式,所以实证体验和感应的时空是完整的一层,而不是显微镜看到的几个粒子。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说的就是西方科学显微镜中那几个物质粒子。所以我一直强调不要被符号的东西局限我们的思维,就像阴阳和0、1。“炁”和粒子之间可以在完全核心的逻辑问题上对等,不是气就是气,粒子就是粒子。
西医认为人是固体、液态、气体物质状态构成的东西,而中国古人一直把人体当作一种物质状态,相当于液态、气态一样的概念,我们叫“生命态”,不能把人体视为气态、液态、固态等简单组合,而是一种不可分的物质形态——生命态。中医界说中西医区别的时候,都认为中医把人当作一个活的整体,而西方把人作为一个机器的部分之合,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但活人和死人都是那点气体、那点物质,但是死人和活人却有天壤之别,活人有神,死人没有神,这就是中医生命态与西医蛋白质的区别。
我们一直在讲阴阳,讲0、1,讲算力,我就是想给大家强化一下,阴阳不是迷信的,不是虚幻飘渺的,阴阳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和客观主体。
阴阳是一种逻辑,阴阳是一种理论,阴阳是一种信息,阴阳也是一种物质。
阴阳可以用在不同物质层面和物质状态中。往大了说,阴阳可以用在宇观乃至胀观的日月五星乃至更大的天体运行中;眼前,阴阳可以用在宏观的人体上;往小了说,往微观了说,阴阳可以以0、1的方式用在电子等各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中,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阴阳的这种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说明阴阳是一种贯穿通用胀观、宇观、宏观、微观、渺观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是以子学九式、炁、内证等方式存在的天人感应合一的算力系统。而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最明显的是以0和1的天人分离的算力方式在改变着世界,共同决定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核心动力。
我们再从人类文明进化史的角度看看。
中国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连绵不断延续5000年以上的国度,这一点,不论是从文明与文化形式上,还是在文物考古上,都有坚实的证据予以证实。中国古代文明进化史始于上古的三皇五帝,其理论逻辑核心是源于古天象的阴阳五行。其他的所谓的古老文明都是断代的,而且现在学术界很多人对西方古罗马和希腊的文明提出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他们写了很多书,完全揭露西方文明造假的过程。
古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我在这里大概梳理一下。
我们中国有一本古书叫《山海经》,介绍了史前时期整个地球的大陆架及海洋的物产、矿产、人文,等等。当时西汉著名的学者刘歆(BC50—AD23)是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地制定天文历法《三统历谱》的学者,他都不敢把《山海经》这个东西定性,他都不明白这里面说了什么,而现在的人通过研究《山海经》里的地理或者海洋,还有矿产资源,发现这是一个世界地理。
首先,《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全球史前时期社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动物、植物、矿产、医学等。《山海经》包罗之广,内容之奇诡,历代书籍罕有匹敌,堪称“天下奇书”。《山海经》全书共约31000字,分为十八卷,从卷一“南山经”到卷五“中山经”称为《五藏山经》,从卷六“海外南经”到卷十八“海内经”称为《海经》。两部分合起来,总称《山海经》。《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山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风貌。全书记载了100余个国家、近3000地名、447座山、300余条水道、204个神话人物、300多种怪兽,400多种植物、100余种金属和矿物。
其次,关于这部书的作者,西汉刘歆(后改名为刘秀)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伯益。大禹、伯益是距今4000余年,即公元前2100多年前的史前人物。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接着《列子》中记载说:“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东汉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记述虽有差异,但认为《山海经》系夏禹或与之同时的伯益所作,却成为历来的普遍看法。
再次,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把《山海经》看作是地理书。东汉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西晋堪舆大师郭璞(276—324)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后来的《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书都把《山海经》列入史部地理类。南朝后梁张僧鹞绘制了《山海经》图,北朝后魏郦道元(470—527)在注《水经》时对《山海经》一书征引阐发。此外,这一时期的地记、志怪书籍大量征引并使用《山海经》的材料。唐宋时,《山海经》也被视为地理书,北宋《崇文书目》将《山海经》列入史部地理类。清历史地理学大家吴承志(1844—1917)所著《山海经地理今释》认为,《山海经》范围超出当时国界,涉及朝鲜、日本、俄罗斯、阿富汗等邻国。
我们知道,《山海经》是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尽管记事各异,但却无不具有清晰、严明的记述体例。
先看《山经》。《山经》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篇组成,按方位分别叙述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山川地理及其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五篇的体例如出一辙,皆按照山脉川流的走向,依次载列山峰,每述一座山,都是首先记载这座山相对于上一座山的距离和方位以及此山的名称,然后概述此山植被和矿藏的基本情况,接着具体描述此山特有的某种鸟、兽、草、木,对动物的名称、形态、习性、功用,尤其是药用等都详加记载,最后还要记述发源此山的河流,详载这一河流的流向、鱼鳖之类的水族动物、河床中的矿物资源,等等。当然,并非《山经》中的每一座山都对上述内容面面俱到,但纵观《山经》,可以发现其记事基本上是按照上述体例组织的。
《山海经》涉及的地理范围应是以中国为中心,东至美洲西南岸,南达印度洋诸岛,西抵巴尔干半岛南部,北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如学者王红旗通过对《五藏山经》文字的解读,表明其所记述的26条山脉500余座山彼此存在相应的分布、衔接关系,其间距里数亦存在可比性,表明它们是建立在实测基础之上的。而且《五藏山经》对那个时代地形地貌的记述,符合我国四千多年前的地理景观,例如《东次三经》准确描述了山东半岛胶莱平原被海水分割的事实,又如《北山经》里部分描述的是辽河流域的山水之经。西欧的一些学者把《山海经》记载的内容与古希腊神话加以比较,发现书中的许多怪人怪物与古希腊很相似,因而断定《山海经》描述的地理范围应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
美国学者亨利埃特·默茨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沿着《山海经》描写的路线考察了北美洲、中美洲以及墨西哥湾地区,结果发现,书中所记与实际地形完全吻合。如《海外东经》《大荒经》描绘的“光华之谷”与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极为相似。在《东山经》里,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黑色石金块,旧金山湾海豹和会装死的美洲鼠等。因此认为《山海经》是描述美洲大陆的地理著作,并进一步推测说,远在几千年前,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等等。
再次,《山海经》被誉为上古神话之源。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一书中指出:“《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最多的书”。鲁迅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也”。神话学家袁珂一言蔽之,曰“神话之渊府”,刘城淮先生的《神话经典》将《山海经》中的史前历史厘为斗疫神话、治病神话、药物神话、延年神话、复活神话、复合医药神话6种。上古神话都是有原型的,就如同我们现在玩的那些大型网络游戏,及数字文明制造出来的各种生产力系统,都是同上古神话原型一样由心而化,随心而化。
再次,《山海经》中记录了大量与古中医起源有关的证据。古中医理论的起源,一直以岐黄为始,但在《山海经》中巫毉们似乎更是史前。如《山海经》所载众巫的活动,几乎都与医药相伴而行。《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郭璞注曰:“皆神医也。”窫窳为贰负臣危所杀,巫师们控制着“不死之药”,以之医治,并救活窫窳。“皆神巫也……至于采药疗死,特其余技耳”。书中论述群巫者,再如《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可见,灵山上及天庭,下至凡间,群巫得以下宣神旨,上达民情。同时,数以百计的药物生长在灵山,成为不死之药的来源,为巫觋所掌握,操控。又如《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郭璞注曰:“采药往来。”采药已然成为群巫的重要工作。双手分操青、赤两蛇的巫咸国民,反倒更接近巫祝的形象。先秦古籍中巫医的记载颇多,而《山海经》医药神话展现出的巫医活动及其形象无疑更为生动而鲜活。
而且《山海经》记载药物132种,包括矿物类5种、植物类(指草本植物)28种、木类23种、兽类16种、鸟类25种、水族30种、其他5种。给药方式,内服者有服、食之别,外治者存佩、浴、涂之异。《山海经》对药物形态描述颇为细致,植物药的根、莲、叶、花、实,动物药的喙、足、翼、尾、音(音),逐一记述。较《神农本草经》也更为史前。《山海经》不少药物为后世沿袭,梁·陶弘景、唐·陈藏器、宋·苏颂等本草学家先后援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汲取《山海经》药物史料更多达72处。《山海经》讲述到的芎穹(现称川芎)、藷籅(薯蓣,现称山药)、亹冬(现分为麦门冬与天门冬2种)、芍药(现分为白芍与赤芍2种)、桔梗、藁本等,2000多年来一直为临床广泛使用,药效明确可靠。
最后,《山海经》记录了一部古盖天论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的原始证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的神话,还有“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霪水。”这一时期也正是洪水泛滥之际,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原型就是女娲制定历法,正时节的经过。
在先秦文献中,记录西王母形象最丰富、最系统的是《山海经》,该书中有四处谈到了西王母,其中《西山经·西次三经》和《大荒西经》中对西王母的形象有直接描述,比如“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另一条记录则主要说明西王母所处昆仑山的环境和西王母身边的动物。从权限神力上来说,西王母乃“司天之厉及五残”,“厉”即灾祸,“五残”为五星,郭璞注曰:“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五刑指的就是五星的五行,这里也是中医史上第一次引用的五运六气的原始“司天”概念。
《海外经》四篇每一篇的末尾,都提到当方之神,“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饵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在《海外经》中,这被称为四方之神,但在其他古籍中,它们原本是四时之神,勾芒是春天之神,祝融是夏天之神,蓐收是秋天之神,玄冥(亦即禺疆)是冬天之神,古代时令之书。《月令》中就记载了这四个四时之神,《海外经》古图的四方分别描绘着这四时之神,就足以表明,这幅图画的四方实为表示四时,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海外经》古图四方所呈现的不是空间结构,而是时间结构。
再看《大荒经》。《大荒经》介绍了几十座山,乍看是地理书,但它更是一本天文历法之书。《大荒经》的东方有7座日月所出之山,分别叫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孽摇
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西方有7座日月所入之山,分别叫丰沮玉门、龙山、日月山、鏊鏖钜、常阳之山、大荒之山,为什么偏偏是7座?我们知道,季节的变化、时序的推移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致,而这种运动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就好像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暑来寒往。在北半球的人看来,太阳夏天最北,因此夏天热,冬天最南,因此冬天冷,根据太阳每天早晨在东方升起时所在的方位,或者每天黄昏在西方降落的方位,就可以判断当时的季节和月份,就可以了解时令和农时。
《大荒经》中东、西方的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就是古人用来据以判断季节和月份的,七对山划分了六段间隔,对应于六个时段,也就是古盖天论中的古七衡六间图。可以说,这七对山就是一部历书,就是一部展现在大地上、逶迤于群山间的天然历书。南北也各有7座山,四方28山就是二十八宿的地平坐标系,所以二十八宿之间的星度宽窄不一,就是这个原因。《易传》称“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天文和地理相提并论,仰观离不开俯察,《大荒经》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仰观天象”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端正四方的方位基准,建立准确的方位坐标,《大荒经》古图中明确地标明作为这样一个四方基准的四极之山,东极之山为鞠陵于天,西极之山为日月山,南极之山为去痓山,北极之山为天
山,四极之山和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二十八宿斗历观象授时体系,可以说,《大荒经》图就是一个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原始的天文坐标系。
“黄帝”在《山海经》中也出现多次,据郭璞注释可知举凡涉及“轩辕”的均亦实指“黄帝”。《山海经》中仅有一处文本明言黄帝的生活习惯,《西次三经·峚山》所谓“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对“黄帝是食是飨”,郭璞注曰“所以得登龙于鼎湖而龙蜕也”。而“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大荒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海外西经》)文本则交代了黄帝长寿的身体特征,这是因为黄帝服食“玉膏”的仙人之道。
中国的上古史那么悠久,史前的《山海经》已经是全球地理范畴,那么中国人种在考古上有没有这些证据呢?
我查了一下,像北方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距今大概6000~7000年。像西边包括距今7000~8000年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5000~6000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还有中原地带黄河流域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7000年的半坡、大汶口文化,距今14000年的于家沟文化,50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11000年的东胡林文化,5000年的石家河文化;南方距今5000年的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营盘山文化;东面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良渚文化,等等。东方古文化以玉石为主,彩陶为辅;南方古文化以玉石和青铜为主;西北方古文化以彩陶为主,玉石、青铜为辅;中原古文化以玉石、青铜为主,彩陶为辅。中国人的上古历史有5000年到14000年之久,而且遍布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说明中华上古史的全球地理观是非常可能的。那么中华古文明与古文化就极有可能是西方欧洲古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证明在史前时期中国大地遍布都是古文明分布。
上古大战的时候,如黄帝与蚩尤、共工、刑天等蛮族大战,古代打仗败者所有的军队、子民是需要发配的,发配到荒山野岭,遥远边疆。而且战败方逃难,也会向东南西北方向逃窜的,所以就出现了上古时期向美洲、太平洋岛屿、大洋洲的三次大移民。我们现在考古界在北美洲,包括玛雅文化、奥尔梅克文化里都发现了中国上古时期传统的文化符号。现在很多学者在考古过程中都有一定客观的认识,因为他们用考古文物来说话的。
学术界能定下来的两条途径,一条是中国到西伯利亚,然后到白令海峡,10000年前史前时候白令海峡还是陆桥,还没有水,那时是一个小冰期。然后到北美、墨西哥、南美,所以美洲的土著是印第安人,是从亚洲中原地带移民过去的。大概是1749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为是自己发现的,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那里了。还有一个分支在经过北极圈的时候移民到北极,就是现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学者们通过基因测序、语种分析,等等,直接得出结论,大部分都是蒙古人种,跟我们中国的汉人是一样的。
人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人口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文明与文化的流动与移植。
公元前1065年牧野大战、武王伐纣的时候,商纣王不得民心,当时商纣王已派出10万大军出去打仗,等周武王讨伐过来时,没有军队可派,于是商纣王就临时把奴隶组织起来打仗,但是奴隶平时就受压迫,然后临阵直接起义。但是商纣王派出去打仗的这10万人的踪迹就没有历史记载了,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考证,通过沿海地区、太平洋直接逃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岛屿上去了。2008年的时候,还有岛国的居民顺着太平洋洋流的方向,用最原始的划船的方式到福建漳州沿海等地朝拜大陆祖先。
骊靬村,是遗落甘肃的“古罗马军团”。在我国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有个叫作者来寨的地方,这里的村民个头高大,头发卷曲,有着鹰钩鼻,他们声称自己是罗马人的后裔。这些身处西北地区却长了一副“外国人”嘴脸,由于本身的与众不同再加上我国考古专家为其佐证,这里的村民可能是罗马人的后裔。“骊靬”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国《辞海》以及现代学者提出,骊靬县为西域骊靬人内迁而置。从金昌官方对外公布的资料显示,2000多年来,骊靬在史书记载中一脉相承,有据可考。《三国志》记载:数万卢水胡生活在番和、骊靬、显美三县,他们就是骊靬人。2003年夏天,在永昌县西水泉堡附近的焉支山下发现了西汉墓群,共计99座。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骸骨都具有西方人的特征:体格高大,男性骨架一般长达1.80米,女性约1.60米,甚至在残留物上还发现了黄色的毛发,除此之外每具骸骨都是头朝西。有关专家就推测这个集体墓葬之地可能在西汉时期为西方人聚居的地方。
可见东西方文化在各个朝代的历史时期,都是有密切联系和互相交流的。
还有就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叫“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落后甚至蛮荒的文化,还有就是受宗教残酷统治。但是经过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科学才逐渐发展。实际上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不停向西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像上古移民那样会带去自己的文化。
首先,汉唐时期我们是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世界各国都到我们中国朝贡,当时唐朝的长安是个世界级的城市,当时,1万人就是不错的城市了,但是长安的人口是100万。长安不仅通行我们的中医中药,罗马的医术也进来了,而且吃的是阿拉伯的面食,也可以通用拜占庭的金币和波斯的银币,流行波斯的服装。所有的宗教在长安都有道场,70多个外国使团,3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科举、做官,我们派到外国的使节很可能就是他们本国人,派给外国的大使很可能就是外国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有三个,一个是7世纪的长安,一个是19世纪的巴黎,还有一个是现在的纽约。虽然现在纽约比较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跟7世纪的长安相比,他们太缺乏诗意。而且现在的文化中心正在逐渐向中国回流。
那么在我们唐代如此轰轰烈烈的时候,其他地方在干什么?比如欧洲在干什么?当时世界上有两大帝国,一个是中华帝国,一个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了。被谁灭亡的呢?就是被汉武帝赶走的匈奴,这些匈奴折腾了几辈子之后,和欧洲当时还是蛮族的日耳曼,联合西方的海盗,一起把罗马帝国灭亡了。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黑暗中沉睡,时间长达一千年。所以,李白、杜甫在大声歌唱、大篇写诗的时候,中国不断改朝换代的时候,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纪,黑暗的宗教裁判所,到处在杀人,把异教徒烧死,整个欧洲是一片黑暗。直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去传播中华文明以后,西方开始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生长。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西方人是强盗出身,所以他们逐渐在物质层面发展起来。而我们中国古人讲究诗意、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在精神文明层面会更深入一些。
古丝绸之路链接了世界文化与商贸,张骞出使西域,等等,他们带着香料、草药、宝石等来到我们国家朝贡,又从我们这里带走一些东西,如先进文化和商品、丝绸、陶瓷、铜器,等等。其次,宋朝的GDP占当时全球GDP总和的70%,宋朝时已开始向外输送四大发明和其他文化。最后,到明朝的时候,郑和28年七次下西洋,我们不像欧美强盗用武力征服,我们用文化征服他们,给他们传播文明,开化蛮族。在1479年的时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通过我们之前从上古到郑和下西洋以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不停向西方荒蛮之地在传播文化。欧洲的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源于明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时候,西方科学家说,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是这些启迪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西方文明还不可想象,这是他们自己人说的,不是我们说的。
阴阳翻译过来就是0和1的问题,这个数字文化已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脉搏了。从上古到汉唐到宋朝,南宋北宋加起来总GDP占世界GDP总产值的70%,可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年的世界是多么强大。从上古一直到太极阴阳,一直到现在整个世界文明的进展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客观的,是真实的,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即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不同形态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就构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图展示了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三要素,可以看出,作为生产力的AI、生产资料的大数据和生产关系的区块链,构成了未来物质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似乎整个社会模式的所有形态进化史中,都有整个中国古文明与古文化的重要启示和决定性的参与。
上述内容主要是物质文明进化史,而从精神文明进化史上看,我们中医就是源于道家,释、儒、道、圣就是整个地球文明精神进化史。他们有相似的创世说、神谱系、进化史、生命观、宇宙观、物质观以及修炼场所。如佛家就是庙,道家就是观,儒家就是祠堂,基督教有修道院、教堂,伊斯兰教有清真寺。
我们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在进化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主线,那就是古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最后从宗教里所谓的“神形合一”发展到现在,我们现在发展到数字时代,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数字文明,我们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生产关系就是未来社会的物联网和区块链。如果真的实现了以后,我们发现会实现“形神合一”,什么是“形神合一”呢?
现在的手机很常见,我们如果拿到2000年前,古人看我们,我们就是“神仙”。
手机就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汽车、飞机用古代的传统文化讲就是“神足通”,两三千里路两个小时就到了,我们的彩超、DR、CT、PET就是“肉眼通”。传说当年扁鹊跟长桑君学医的时候喝了一碗药,就是他喝了药一个月以后,透过墙可以看到人了,就是有透视能力了。如果X光、CT这些东西没有出来的话,大家觉得你隔着墙能透视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通过这些东西就可以看到人,那你通过其他的方式能不能存在呢?你不能证实和证伪,这些东西是可以存在的。
我们的射电望远镜、雷达可以看到很远,都按光年算。我们的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团队发明了显微镜,叫作无透镜全息显微镜,不需要透镜看,而且达到的像素是1亿像素,还有长时间的动态观察,超广角。正常显微镜只有那一块,管中窥豹而已,看完了以后不论怎样必须要把那个东西蜡染切片,然后再观看,实际上已经不是真的细胞了。但是他们发明的东西已经不需要染色,直接把活的细胞拿过来,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看到的是一层细胞。而且是通过数字编程技术,就是用0和1编了一个全息程序,这是程序算出来的,我们刚才说的射电望远镜、雷达可以看到很远的星系。如果用这个超广角的全息显微镜,我们可以从微观去看,而且是长时间、动态、大广角的,戴上眼镜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一层细胞空间了。这就是古代文化中的“天眼通”。
量子计算机、量子纠缠,按中国古人来说就是“慧眼通”,就是刚才说潘建伟实验室做出来的,已经传400公里了,一个地方这个东西一下子就没有了,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实验室出来了,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我们就要承认。这些东西都是用来传输0和1信息的。
阴阳五行到0和1,中间几乎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和进化基本上都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影响。
我们上面啰啰嗦嗦地说了那么多,其实说的都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二进制0和1的阴阳算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都在开化着南蛮北狄东夷西羌。同时,一个阴阳逻辑在不同的粒子层面上,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威力无比的社会进化力和文明力。可见,阴阳算力及其进化史对于人类文明何其重要。
但这仅仅是阴阳算力而已,对于西方现代科学来说,还没有涉及五进制五行算力的开化。
五行算力(见文前彩图5)
如果阴阳算力和五行算力合在一起,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整个“算力为王”这一篇,我做了一个核心逻辑图表,一图以概之。如何理解,就看读者的CPU转速和硬盘容量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