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一)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1.养生以增强正气(17X)

(1)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养性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

(3)护肾保精。

(4)体魄锻炼。

(5)调摄饮食。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14/18)

【真题篇】

16-14.治未病强调“法于阴阳”的含义是( D

A.养性调神

B.护肾保精

C.体魄锻炼

D.顺应自然

17-115.下列选项中,属于增强正气的养生防病方法有( ABD

A.顺应自然

B.养性调神

C.避免邪气入侵

D.锻炼身体

14-1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属于( A

A.先安未受邪之地

B.早期诊治

C.扶正祛邪

D.未病先防

18-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 B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二、治则(20X)

(一)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

(二)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指导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后世引申为疾病的本质。“求本”,实际上就是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续表

(四)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标和本的概念是相对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等。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五)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1.概念

①扶正与祛邪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②扶正是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法则。主要用于虚证;③祛邪是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损害的一种治疗法则。主要用于实证。

2.运用原则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3.运用方式

(1)单独运用

①扶正——适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以及正虚邪不盛等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②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邪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主的病证。

(2)同时运用(21X)

①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②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先后运用

①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急于补虚反会助邪;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

②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13)

(六)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1.调整阴阳的基本方法(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

(1)损其有余(13X)

泻其阳盛 ——热者寒之;② 损其阴盛 ——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06X)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治哪个哪个虚 )。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阴中求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求哪个补哪个 )。

阴阳并补

回阳救阴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 散而泻之 。”(07/09)

(七)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调理脏腑当区分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同时要结合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特点,顺应脏腑的特性。此外脏腑之间,生理上互济互制,病理上互相传变、互为影响,应注意整体协调脏腑间的关系。

(八)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气与血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病理上气与血亦相互影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终致气血同病。根据气血互生,治疗血虚时常配以益气健脾之品,治疗气虚时亦可加用养血药物,以补气生血和补血养气。根据气能行血,对血瘀证,常配以补气或行气药物;对血随气逆者,常采用降气之法。根据气能摄血、血能载气,对出血的病证,应重视补气,以免气随血脱。

(九)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1.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是指气候寒冷慎用寒药(93/18)。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治疗疾病时须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18)

2.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收敛阳气,温其里寒)。

3.因人制宜

应慎用温热方药的体质是:阳盛之体;阴虚之体(07X/15)。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用药原则(06X/14X)。

【真题篇】

21-9.下列有关标本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症状为本,病因为标

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里病为本,表病为标

13-130.下列关于“正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BD

A.正治又称为“从治”

B.逆其病证性质而治

C.顺从病证外在假象而治

D.适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21-115.扶正和祛邪兼施适用于( ABCD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A.以热治寒

B.以寒治热

C.以寒治寒

D.以热治热

14-85.阴盛格阳者治宜( D

14-86.阴寒内盛者治宜( A

15-130.下列叙述中,属于从治法的是( BC

A.阳中求阴

B.通因通用

C.寒因寒用

D.阴病治阳

12-130.“通因通用”适用于( BCD

A.肝脾失调所致的泄泻

B.食积不化所致的腹泻

C.瘀血阻滞所致的崩漏

D.湿热蕴结所致的痢疾

17-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9-9.脘腹胀满,时胀时减,减如常人,喜按者,治法( B

A.标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以通为用

D.攻补兼施

13-13.病人正虚邪实而又不耐攻伐时,其治疗原则是( D

A.扶助正气

B.祛除邪气

C.攻补兼施

D.先补后攻

20-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以补开塞”的是( C

A.脾虚腹胀

B.气虚便秘

C.气郁胀满

D.血枯经闭

09-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调整阴阳的具体应用,“其高者”的治法是( A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汗而发之

D.散而泻之

13-129.下列各项中,属于“损其有余”的有( BC

A.阳中求阴

B.热者寒之

C.治寒以热

D.阳病治阴

18-107.下列选项中不宜采用“阴中求阳”治则的是( ACD

A.阴虚证

B.阳虚证

C.阳热证

D.格阴证

20-115.下列选项中属于治则内容的是( BCD

A.既病防变

B.调整阴阳

C.扶正祛邪

D.三因制宜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因病制宜

18-84.月生无泻,月满无补,其原因是( C

18-85.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其原因是( C

08-14.《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指( D

A.收敛阳气,温其里寒

B.辛温解表,温其内寒

C.解表祛湿,表里双解

D.散其外寒,清其里热

19-115.以下属于因地制宜的是( ABCD

A.地势的高低

B.气候的不同

C.水土的差异

D.饮食习惯的差别

16-130.属于“因人制宜”的是( ABCD

A.阳盛之体,慎用温热之品

B.妊娠期禁用破血、滑利之品

C.先天禀赋不同而用药有别

D.老幼年龄不同而用药有别 ur8kI21C/JGQgmOhglDAUcWIqSJHADCdIeJBu9n/bygdbgCTzhB/+tInNoTSn9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