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三因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他犯。
巢元方首次提出——乖戾之气。
陈无择三因分类法——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01/12)。
1.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
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四时不正之气(04)。
2.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外感性 、 季节性 、 地域性 、 相兼性 (07X/14)。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14X)。
1.风邪
(1) 风为阳邪 , 轻扬开泄 , 易袭阳位 (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13)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18/15)
(3) 风性主动 (96/06/09/13/15)。
(4) 风为百病之长 。
①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②风邪袭人致病最多,表里内外均可遍及,可发生多种病证。
③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寒邪 (97X/98/00/01X/09X/11X/19/21X)
(1) 寒为阴邪 , 易伤阳气 。
(2) 寒性凝滞 (易致气血凝滞 ★ 等)。
(3) 寒性收引 (易致筋脉挛急 ★ ,肢体屈伸不利)。
《内经》认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内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03X)。
3.暑邪 (19X)
(1) 暑为阳邪 , 其性炎热 。
(2) 暑性升散 , 扰神耗气伤津 (见汗多,气短,乏力) ★ 。(01/05/08/13/16)
(3) 暑多夹湿 。
暑淫证候可见:舌质红或绛,脉数;气急疲乏(92)。
4.湿邪 (10/19)
(1) 湿为阴邪 , 易损伤阳气 , 阻遏气机 。(13)
(2) 湿性重浊 ( 重 ——头重如裹、四肢沉重, 浊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07/13/12X/21)
(3) 湿性黏滞 。
(4) 湿性趋下 , 易袭阴位 (12/18X)。
5.燥邪
(1) 燥性干涩 , 易伤津液 。(16/06)
(2) 燥易伤肺 (15X)。
导致孔窍干涩的病机是津伤化燥(10)。
6.火邪 (19X)
(1) 火热为阳邪 , 其性燔灼趋上 (易侵犯头面部,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07/09/12/14X)
(2) 火热易扰心神 。
(3) 火热易伤津耗气 ★ 。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
(5) 火热易致疮痈 。
火热证候可见:舌质红或绛,脉数;气急疲乏(92)。
火与热的主要区别 :火为热之极,热极能化火;火为内生,热为外受;火多脏腑郁发或邪郁化火,其性炎上,热多泛及全身;火易耗血动血,热易耗伤阴液(00X)。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6X/18X)
(1) 发病急骤 , 病情危笃 ;(2) 传染性强 , 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 , 症状相似 。
3.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04/05X)
(1) 气候 (湿雾瘴气,四时不正之气)。
(2) 环境 (水源、空气、食物污染)。
(3) 预防不当 , 社会因素 。
1.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①七情损伤相应之脏;②七情首先影响心神;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06/10/11/12/14)。
① 怒则气上 ,肝气横逆上冲。
② 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11)。
③ 悲则气消 ,损伤肺气。
④ 恐则气下 ,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 、 遗精滑泄 )(14/16X)。
⑤ 惊则气乱 《素问·举痛论》: “惊 ★ 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06/10)
⑥ 思则气结 ,心神耗伤,脾气郁结(12)。
(3)多发为情志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原文篇】
1.怒则气上: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怒则形气绝 , 而血菀于上 , 使人薄厥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15X)
2.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如《淮南子·精神训》:“ 大喜坠阳 。”(11)
3.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 荣卫不散 , 热气在中 , 故气消矣 。”(07)
4.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遗精等症。《灵枢·本神》:“ 恐惧不解则伤精 ,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14/16X)
5.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心,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06/10)
6.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脾,导致脾气郁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秘或便溏等症状。《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12)
饮食失宜包括:①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② 饮食不洁; ③ 饮食偏嗜——寒热、五味、食类偏嗜 。
饮食偏嗜——“伤己所胜”。
《素问·五藏生成》:“多食 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 苦 ,则皮槁而毛拔;多食 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 酸 ,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 甘 ,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91/94/01/02/06/15/16)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 酸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 咸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 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 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 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92/98/99/00/03/05X/07/13)
1.过劳: ①劳力过度(16);②劳神过度;③房劳过度。
“久立伤 骨 ,久行伤 筋 ,久视伤 血 ”。(12/18)
2.过逸: “久卧伤 气 ,久坐伤 肉 ”。(18)
1.痰饮
(1)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的为痰,清稀的为饮。
(2)分类(15)
①痰饮: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15)。
②悬饮: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见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
③支饮:饮邪停于心包胸肺,阻遏心阳,阻滞气血运行,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15)。
④溢饮:饮邪停于肢体,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痛。
(3)致病特点(13X/20/21)
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⑤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十三五)
2.瘀血
瘀血: 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和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组织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1)瘀血的形成原因(02X/04/14X)
① 血出致瘀 ;② 气滞致瘀 (如思虑过度);③ 因虚致瘀 (气虚、阳虚、阴血虚、津液亏虚);④ 血寒致瘀 ;⑤ 血热致瘀 。
(2)瘀血的致病特点(20)
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① 疼痛 ;② 肿块 ;③ 出血 ;④ 色紫黯: 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⑤ 肌肤甲错 及 脉象 异常——如涩脉、结代脉等。
气虚和血热都是出血的病机(04)。
瘀血病机:气滞、气虚、痰浊、血寒、血热(14X)。
3.结石
(1)结石的形成
①饮食不当;②情志内伤 ; ③服药不当;④体质差异;⑤久病损伤。
(2)结石的致病特点(21)
①多发于 肝 、 肾 、 胆 、 胃 、 膀胱 等脏腑;②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③阻滞气机,损伤脉络;④疼痛。(十三五)
【真题篇】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04-91.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C )
04-9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 A )
21-7.“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主要反映的是( D )
A.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B.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C.湿性秽浊,蒙蔽心窍
D.湿性重浊,阻遏清阳
21-113.寒性收引致病( CD )
A.胸膈满闷,苔白
B.肢体沉重,便溏
C.头身疼痛,无汗
D.冷厥不仁,脉紧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13-83.六淫邪气中,易阻遏气机的是( D )
13-84.六淫邪气中,易耗伤津气的是( C )
A.炎上动血
B.重浊黏滞
C.善行数变
D.干涩伤津
E.收引凝滞
06-78.燥邪的特性是( D )
06-79.风邪的特性是( C )
A.重浊
B.凝滞
C.善行
D.炎上
07-76.火邪的致病特点是( D )
07-77.湿邪的致病特点是( A )
A.炎上
B.干涩
C.升散
D.善行
09-85.风邪的性质是( D )
09-86.火邪的性质是( A )
A.湿邪
B.火邪
C.暑邪
D.寒邪
12-83.易侵犯头面部的邪气是( B )
12-84.易侵犯人体下部的邪气是( A )
19-7.湿邪与寒邪致病的共同点是( B )
A.阻遏气机
B.易伤阳气
C.收引凝滞
D.重浊黏腻
14-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 A )
A.传染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14-121.下列有关四时发病的叙述中,与《素问·金匮真言论》相符的是( BD )
A.春善病风疟
B.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C.秋善病鼽衄
D.冬善病痹厥
18-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是( B )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01-125/09-125.寒邪的致病特点为( ABC )
A.易伤阳气
B.易凝滞气血
C.易致筋脉挛急
D.易致腠理不密
01-7/05-9/08-13.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 D )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夹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10-128.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BCD )
A.其性凝滞,易闭阻血脉
B.其性属阴,易阻遏气机
C.其性黏滞,病多缠绵难愈
D.其性趋下,易袭阴位
12-127.下列各项中,反映湿性重浊表现的有( BCD )
A.头晕胀痛
B.面垢眵多
C.肢体重着
D.小便浑浊
18-113.下列与湿性趋下致病特点相关的疾病有( ABCD )
A.带下量多
B.小便淋浊
C.大便泄泻
D.下肢水肿
15-128.可导致咳嗽少痰,痰黏难咳,口咽干燥的原因是( BD )
A.痰热郁肺
B.燥邪袭肺
C.风热犯肺
D.肺津耗伤
19-112.暑邪与火热邪气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BC )
A.耗气
B.伤津
C.扰神
D.动血
14-127.下列选项中,提醒“火性炎上”的有( ABC )
A.目赤肿痛
B.口舌生疮
C.牙龈肿痛
D.两目上视
04-91.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C )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05-109.疫病发生与流行,多与哪些因素有关( ABC )
A.气候的反常变化
B.空气、水源或饮食物受到污染
C.预防隔离不利
D.情志因素的影响
18-10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BD )
A.从口鼻而入
B.一气一病
C.明显季节性
D.人畜可同时患病
16-127.属于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ACD )
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B.病程漫长,反复发作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07-12.《素问·举痛论》所说导致“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的是( C )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恐则气下
15-127.过度愤怒可导致( ABCD )
A.飧泄
B.呕血
C.昏厥
D.薄厥
16-128.依据《灵枢·本神》所述,恐惧日久不解,易导致的病证有( BCD )
A.飧泄
B.遗精
C.骨酸
D.痿厥
13-1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偏嗜伤及五脏的论述,过于苦则( B )
A.大骨气劳,短肌
B.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C.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D.心气喘满,色黑
16-10.《素问·五脏生成》中“皮槁而毛拔”的原因是( B )
A.多食苦
B.多食甘
C.多食辛
D.多食咸
16-9.劳力过度对身体的主要损害是( D )
A.伤神
B.耗血
C.伤精
D.耗气
A.伤血
B.伤肉
C.伤骨
D.伤筋
18-82.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久视则( A )
18-83.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久坐则( B )
12-128.下列各项中,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有( ABCD )
A.火邪伤人,煎灼津液
B.恣食肥甘,湿浊内生
C.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D.外感湿邪,留滞体内
20-7.痰饮和瘀血共同的致病特点( A )
A.阻滞气机,影响血行
B.阻滞气机,蒙蔽神窍
C.阻滞气机,影响新血生成
D.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3-128.痰饮的致病特点有( ABCD )
A.阻滞气血运行
B.影响水液代谢
C.易于蒙蔽心神
D.病证变幻多端
A.痰饮
B.溢饮
C.支饮
D.悬饮
15-83.饮邪停于胸者称为( D )
15-84.饮邪停于胃肠者称为( A )
A.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B.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C.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D.耗伤气血,蒙蔽心窍
21-84.痰饮的治病特点是( B )
21-85.结石病的治病特点是( A )
1. 邪气: 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2. 正气: 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3. 邪气和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发病的基本原理):
(1) 正气不足 ★ 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环境与发病
(1) 气候 因素。
(2)地域因素。
(3)生活工作环境。
(4)社会环境。
2.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倾向。
(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3.精神状态与发病
发病类型,是发病的开始阶段,邪正相搏过程中双方力量不同和斗争结果差异的反映。主要有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等几种。
1.感邪即发: 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感邪即发多见于:①新感外邪较盛;②情志剧变;③毒物所伤;④外伤。
2.徐发: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徐发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事不节、忧愁不解、嗜酒成癖等;在外感病邪中,如感受湿邪,起病多缓慢;正气不足之人,若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亦可见到徐发。
3.伏而后发: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伏而后发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即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发为破伤风、狂犬病等,亦属于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的机理多是由于当时感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而邪气处于机体较浅部位,因而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 伏邪发病时,病情一般较重且多变 。
4.继发: 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即是说,继发病首先有原发疾病,并且所产生的新的疾病与原发疾病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哮喘所致的肺精气虚和心血瘀阻等。
5.合病与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合病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不足,故邪气可同时侵犯两经或两个部位。如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及发热、恶寒、咳嗽等肺卫症状与腹泻、腹痛等脾胃症状同时出现。温病学中的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等也属于合病的范畴。并病,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之中。
6.复发: 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1)复发的基本特点:①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 ;②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容易留下后遗症 ;③ 大多有诱因 。
(2)复发的主要类型:①疾病少愈即复发;②休止与复发交替;③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3)复发的诱因:①重感致复;②食复;③劳复;④药复;⑤情志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