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课程是乡村医生的基础课、入门课及主干课。本教材从符合乡村医生基础课的实际需要出发,用现代的语言风格来说明中医基本理论,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先进性,传承中医学基本知识,符合中医学思维特点。本教材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生命观、中医学疾病观、中医学诊断观、中医学辨证观、中医学防治观等内容。
本教材的应用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培养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基层应用人才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既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主要突出以下特色:
一、注重中医原创思维,突出实用性。着重从中医学哲学观、生命观、疾病观、诊断观、辨证观和防治观加以阐发,彰显中医特色。教材中增加了相关的治法与方剂,保持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完整性,有利于乡村医生的系统学习与参考应用。
二、注重概念阐述标准化,语言陈述精炼化。原教材有些文字阐述不够精炼、准确,此次修订本着压缩文字、精炼语言、规范概念的原则,进一步凝炼编写内容,突出重点内容。
三、将既往教材中内容重复的地方合并或简化。如原教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与“精气血津液”的部分内容有重复,删除了中医学生命观中精的内容;将发病学说归入中医学疾病观的病机学说中;取消了病机学说中“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病机,相关内容纳入中医学哲学观的阴阳学说,以及中医学生命观的气血津液学说之中,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层次更加清楚,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医学防治观治则与治法”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常用治疗八法。第四章中医学的疾病观之病机学说部分,只保留邪正盛衰和内生五邪两部分内容,阴阳失调的病机放入第二章中医学哲学观之阴阳学说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机放入第三章中医学生命观之气血津液中。
四、进一步充实治未病内容。修改完善“第七章第一节养生与预防”,调整框架,增加中医学养生与预防的知识点,彰显中医学的“治未病”特色和防重于治的思想,充实完善养生与预防的原则和方法。第七章中医学防治观,第一节改为养生与康复,第二节改为治则与治法,同时弱化治则,按中医的“治疗八法”编写治法内容。
本教材集中了全国十余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及部分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院校的近20名专家进行编写,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在主编主持下,共同反复讨论编写大纲,并进行了细化分工:绪论、中医学哲学观由张庆祥、孟庆岩编写;中医学人体观由马淑然、田福玲、黎鹏程、崔慧萍编写;中医学疾病观由崔姗姗、连利军编写;中医学诊断观由贾钰华、孙贵香、隋华编写;中医学辨证观由师建平、周凤华、杨萍、隋华编写;中医学防治观由李兰珍、冯珂编写。初稿完成后,由副主编马淑然、师建平、孙贵香、李兰珍、崔姗姗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初审,然后由主编张庆祥、贾钰华进行复审与认真校对至定稿完成。孙广仁教授担任主审。
本教材的编写经过主编、副主编间相互审稿,主编之间互审共审,数易其稿,然而由于时间紧张、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各指导老师、学生,以及各位同道、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冀进一步修订完善。
《中医基本理论》编委会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