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② 桥梁
进击的中国跨度

从西部高耸的高原山地

到东部广袤的丘陵平原

中国的地势呈现明显的三级阶梯

发源自高原的河流顺势逐级而下

在上游劈开山体,形成崖壁陡峭的嶂谷

嶂谷拓宽、加深,便形成典型的峡谷

到了下游,河流在平原上肆意冲刷

宽广的河道再次将大地遥遥分隔

而在海岸线一带,群岛破碎,海湾广阔

太多的天堑阻碍着人们的交通和交流

人们究竟该如何跨越这一切?

陕西延川县和山西永和县交界处的黄河蛇曲 / 摄影 许兆超

黄河蛇曲是发育在秦晋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体,规模宏大,摆荡出了几个S形大湾,其中有“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河湾蛇曲塑造出壮美景观,也分隔了陕西和山西两省。

壹 架梁为桥

先民创造独木桥时,桥梁的历史便开始了。两墩架一梁,成了人类桥梁史上最简洁、最经典的造型,这便是“梁桥”。在木石架桥的时代,梁桥在我国的福建和广东地区十分流行,这里盛产的花岗岩,是建造石梁桥的绝佳材料。

随着炼钢法的成熟,崭新的桥梁时代来临。1874年,世界第一座以钢材为主体的桥梁在美国建成。但对当时的中国而言,钢桥是如此先进、如此昂贵,设计、建造、资金都只能依赖西方国家,基本上也只能用于铁路桥梁的建设。例如中国首座具有近代水平的钢桥——天津蓟运河桥(也有称“蓟运河铁路桥”),便是在十多年后的1888年,由英国人设计、比利时公司施工建成的。

直到1937年,杭州钱塘江大桥建成,我国才有了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然而,大桥通车后不到3个月,日本侵略者就攻陷了上海。为阻止日军经此快速运兵南下,设计大桥的茅以升先生不得不亲手将其炸毁,大桥沉入江中,直到16年后才完全修复 ,重新与世人见面。这座大桥的最大跨度 约为66米,相邻两墩上各架一梁,称为简支梁桥。

泉州洛阳桥 / 摄影 李文博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处。始建于宋代,是一座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桥,有“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誉。

杭州钱塘江大桥 / 摄影 吕海彬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跨越阳澄湖的京沪高铁丹昆特大桥 / 摄影 章力凡

京沪高铁丹昆特大桥全长约165千米,东起苏州昆山市,西到镇江丹阳市,高铁通过也需要开行40分钟,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梁。

若要进一步提高跨度,这种桥梁就必须进化,连续梁桥由此诞生。这是一种“多墩架一梁”的桥,其梁体连续不间断,前后的弯曲互相约束,因此桥身难以被“折断”。我国最早跨越长江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均采用连续梁结构。其中,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现代化桥梁,人称“万里长江第一桥”。它的最大跨度达128米,正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建成于11年后的南京长江大桥,则是长江上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大桥,最大跨度为160米。

除了钢桥的突破,另一种技术也在我国被普及。它的原理十分巧妙,人们在混凝土中置入预先被拉伸的钢筋,钢筋如同被拉开的弹簧,自带强烈的“收缩欲望”。利用这种“内力”去平衡外力,梁体便能承受比原先更大的荷载,从而可以支持更大的跨度,这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相比昂贵的钢铁,钢筋混凝土显然成本更低。于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加持”下,公路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各类梁桥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甚至形成标准组件,可以在工厂制造、现场组装。虽然它的单跨跨度有限,但梁与梁前后相接,便可横贯江河,跨越海湾,甚至绵延100多千米,彻底取代路面。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 摄影 赵马峰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连接福州长乐区和平潭县的跨海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下层是铁路。大桥全线长16.323千米,其中跨海段长11.15千米。大桥由元洪航道桥、鼓屿门水道桥、大小练岛水道桥、非通航孔桥、引桥五部分组成,其中非通航孔桥、引桥等部分均为梁桥结构。

贰 似梁非梁

在生活中,有一种极为“低调”的桥,从外表上看与梁桥十分相似,而实际上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力学特征,需要更为复杂的设计和计算,这就是“刚构桥”。

刚构桥的桥墩和梁体之间,不再需要支座支撑,而是成为一个整体,它们“同甘共苦”,共同抵抗梁体的弯曲。这就意味着,刚构桥能够支持更大的桥梁跨度,或可建造更加轻薄的桥面。尤其是结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连续刚构桥,这种1988年才第一次在国内应用的新桥型,兼顾跨度需求和行车体验,数年间便风靡大江南北。

美中不足的是,刚构桥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当温度变化时,如果桥墩过于“倔强”,便会“束缚”住梁体,令梁体的伸缩变形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可能导致梁体弯曲。但这难不倒机智的工程师们,他们为刚构桥设计了更高的桥墩,让它变得“柔软灵活”,从而更好地释放梁体变形产生的压力。在高山峡谷地带,这种高桥墩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众多高大巍峨的桥梁在山谷间拔地而起,桥墩从桥面直插谷底,通行其上仿佛腾云驾雾。

“凌空而过”的沪渝高速湖北恩施段 / 摄影 文林

高大的桥墩支撑起拔地而起的刚构桥,高速以桥代路,穿过高山峡谷,远方的桥塔处是四渡河大桥。

不过,在平原的大江大河之上,高耸入云的桥墩便没有了用武之地。为降低桥梁高度,同时保证桥墩的柔性,则需要为墩柱“瘦身”,如双肢薄壁墩、V形墩、Y形墩等;或是采用全新的桥墩形态,如人形墩、A形墩等。然而,在桥梁建造实践中,桥墩要薄,桥梁要稳,成本要低,三者互相制约,因而跨度超过300米的刚构桥屈指可数。

尽管如此,还是有敢于突破者。2006年建成的重庆石板坡大桥复线桥,为给长江江面预留充分的航行空间,其最大跨度达到330米,一举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而紧靠它身旁的,就是长江上游的第一座公路桥梁——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这是一座最大跨度为174米的T型刚构桥。尽管当年“全民建桥”的盛大场景已成往事,但如今新老两桥并驾齐驱,人们据此仍可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

千岛湖大桥 / 摄影 韩阳

千岛湖大桥位于浙江西部淳安县的千岛湖上,全长1258米,是一座V形墩连续刚构桥。

温州瓯越大桥 / 摄影 倪前辉

瓯越大桥是横跨瓯江的一座公路桥,最大跨度为200米,主桥采用扁平的薄壁墩。

南昆高铁上的南盘江特大桥 / 摄影 潘泉

南盘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与文山州丘北县交界处,横跨南盘江。全长852米,主跨跨度达416米,桥面凌空高于江面270米,为客货共用的铁路上承式混凝土拱桥。

叁 长虹卧波

至此,从峡谷到平原,从江河到海峡,似乎都已被中国人跨越,但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面对陡峭的崖壁、湍急的水流或是桥下交通的需要,竖直的桥墩已然无处安放,人们需要一种一跨而过的桥梁,比如“拱桥”。

中国人对拱桥再熟悉不过了。被写进小学课本的赵州桥,建于1400余年前,纵然经历了历史上的战争、洪涝、地震等,其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堪称“世界桥梁艺术的典范”。拱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标配,也是诗词歌赋中的经典意象: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引自杜牧《阿房宫赋》)

在一座现代拱桥中,根据桥面与主拱拱圈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桥。其中的“拱”结构,在自重和桥面荷载的作用下,将向两端底座释放“张力”。这意味着两端的底座不仅要在竖向上托起桥身,还必须提供横向的推力。正是这样的推力,牢牢抵抗住“拱”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拱桥的跨越能力。这是拱桥独特的优势,也是拱桥面临的挑战。

武汉晴川桥 / 摄影 潘锐之

跨越汉江两岸的武汉晴川桥,主跨约303米,是一座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系杆拱可以用拉力代替底座的推力,适用于地基较为松软的汉江两岸。

若遇上脆弱的岩石和松软的地基,两端底座便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此时,为了满足桥梁跨度,工程师们只能尽量减轻桥梁自重,利用更加“骨感”的外形,以保持底座的稳定。例如由我国首创的混凝土桁(héng,桥梁界业内也读作háng)架拱桥,其纤细的预应力混凝土骨架让桥身变得轻盈,最大跨度可达330米。不仅如此,在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桥中,工程师们还能在拱和梁的交点间固定一“系杆”,以其拉力代替两端底座的推力,是为“系杆拱”。而如果这些系杆足够“强硬”、不易弯折,甚至还能帮助拱结构共同承受桥面的荷载。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系杆的存在都能让拱桥的底座不再需要提供横向的推力,使之对地形的适应性大为提高。

随着混凝土拱桥达到跨度极限,一种新的拱桥后来居上。工程师们将混凝土填充在钢管中,令其获得一层“保护壳”,这会比普通混凝土更加坚固牢靠。同时,钢管本身便可作为施工骨架,不必另行搭建施工时的拱架和混凝土浇筑的模板,大大降低了拱桥的修建难度。于是,这种“N全其美”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一时间成了拱桥圈的宠儿。更有甚者,以填充完毕的钢管为骨架,在外层再包裹混凝土,由此演变为一种“硬骨头拱桥”,即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如今这种拱桥的跨度已突破400米。

自1993年起,我国的粗钢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桥梁建设逐渐走出了“舍不得用钢”的时代,钢拱桥随之崛起。它们可与桁架、刚构等多种结构进行组合,建造效率和跨越能力大幅提高,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而且以其柔美的造型装点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风景。

如今,拱桥的跨度已达575米 ,而接下来登场的角色,将帮助中国人突破1000米的跨度大关。

南浦大桥 / 摄影 张强

连接上海黄浦区与浦东新区的南浦大桥,于1991年通车,是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跨度423米。

杨浦大桥 / 摄影 张强

连接上海杨浦区与浦东新区的杨浦大桥,于1993年通车,是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跨度602米。

肆 钢铁琴弦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浦东还没有林立的高楼,黄浦江两岸相隔近400米,摆渡是来往通行的唯一途径。随着上海的发展,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还从未有桥梁达到如此跨度。

即使艰难如此,同济大学的李国豪校长和项海帆教授依然力主自行建造这座“黄浦江第一桥”。项海帆教授在给上海市市长的信中写道:

上海是我国的东大门,黄浦江大桥应成为上海市的标志传名于世。建造黄浦江大桥不但是1000万上海人民的夙愿,也是上海桥梁工程界的梦想,在学校我们也一直以此激励桥梁专业的学生们。

于是在1991年,以不到日本团队提出的原方案一半的造价,上海南浦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开启了我国自主建设超大跨度桥梁的先河。这座大桥的两端伫立着两座约50层楼高的高塔,两塔与桥面以180根钢索相连,如同一根根倾斜的钢铁琴弦,是为“斜拉桥”。

大桥建成两年后,原班人马再次操刀,又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杨浦大桥横空出世,其跨度超过600米,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斜拉桥之最,和南浦大桥堪称“一时双璧”。

但对斜拉桥来说,这样的跨度仅仅是“牛刀小试”。由于根根拉索向上提拉,竭力阻止梁体向下弯曲,如同有了一个个“隐形桥墩”,极大地提高了桥梁的跨度潜力。加之工程材料和计算方法的革新,现代斜拉桥从诞生日起,仅用50余年时间,便完成了千米跨度的跨越。

不过,超大跨度的梁体也带来了巨大的自重,加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及猛烈的横风……这些荷载最终多由拉索向索塔传递,因此对斜拉桥而言,索塔至关重要,它必须格外稳定、格外坚固。不仅如此,索塔的配置也十分讲究,有时“一夫当关”,有时双塔并立,有时多塔排列……千姿百态的造型,彰显着大桥的艺术气质,堪称工程和艺术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与生俱来的对称形态,让斜拉桥更容易实现“自锚” 。这在“无地可锚”的环境中独具优势,成为众多海湾大桥的符号。

仙神河大桥 / 摄影 邓国晖

仙神河大桥位于晋豫两省交界的悬崖绝壁地段,是一座矮塔斜拉桥,桥墩高约150米,塔高49米。

钱塘江大潮涌向嘉绍大桥 / 摄影 潘劲草

嘉绍大桥是连接嘉兴海宁市与绍兴上虞区的过江通道,跨越杭州湾,全长10.137千米。主航道桥最大跨度为428米。

然而,斜拉桥的跨度仍存在瓶颈。因为拉索角度倾斜,所以在竖直方向上提起横梁的同时,还必须沿着横梁产生水平方向的“分力”,称为“轴力”。当桥梁跨度延伸时,拉索势必增加,横梁承受的轴力也将逐渐累积,最终导致梁体不堪重负。

雪上加霜的是,当拉索越来越长、越来越倾斜时,巨大的自重将令其自身弯曲下垂,导致其难以拉起巨大的梁体。加之横风的影响和建造成本的限制,斜拉桥会逐渐达到跨度极限,可谓“成也斜拉索,败也斜拉索”。而要向2000米跨度发起冲击,只能指望最后一位选手。

伍 跨度王者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河谷纵横,现代桥梁出现以前,人们只能依靠原始而简易的方式跨越障碍。最“简陋”时,只有一根孤独的溜索,略为“先进”的,则是索桥或吊桥。它们的建造者和使用者一定都想象不到,这种桥梁类型会在今天达到1700米的跨度 ,成为桥梁界的王者,这就是现代悬索桥。高耸的桥塔、弯曲的主索、坚实的锚碇,组成了它最基本的承重体系,也是它最鲜明的外形特征。

和古老的索桥不同,现代悬索桥拥有格外坚韧的主缆。以位于贵州的坝陵河大桥为例,其主缆以直径5.20毫米的高强钢丝为基本材料,91根为一束,208束为一缆,双缆并行,足以承载近万吨的钢梁。

建设中的沪昆高速坝陵河大桥 / 摄影 李贵云

位于贵州安顺的沪昆高速坝陵河大桥,矗立在坝陵河水道之上。其主跨跨度达到1088米,主桥采用双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主缆由208股高强度钢丝构成,能够承载万吨以上钢梁。

建成通车的沪昆高速坝陵河大桥 / 摄影 李贵云

狮子洋上的“竖琴” / 摄影 涂涛

图中的“竖琴”是南沙大桥的巨大悬索。南沙大桥原称“虎门二桥”,是一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沙田镇的跨海大桥,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南沙大桥设计全长12.89千米,建有大沙水道桥、坭洲水道桥两座跨度超千米的悬索桥。

相比巨大的梁体,桥上车马行人的载重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桥面不再因外力而上下波动,颠簸晃荡的索桥成为历史。即便主梁跨度较小、自重较轻,桥面载重不能被忽略,工程师们通过加设“加劲梁”,便能避免梁体上下弯曲。

尽管悬索桥和斜拉桥都是索桥,但悬索桥的吊索垂直于桥面,无论其跨度多大,都不会产生挤压梁体的水平轴力。根据学者们的推算,悬索桥的跨度至少能达到5000米,实在令人咋舌。正因为有这种跨越的能力,在今天,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高山峡谷,抑或是岛屿海峡……许多难以逾越的天险都被悬索桥一一征服。

回顾中国桥梁的建造历史,我们曾领先于世界,也曾落后于他人。虽然充满坎坷和波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却从未停下脚步。近百年来,他们不断突破地理、地质、技术、成本等条件限制,即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也能创造出新的技术,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

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仅公路桥梁就已超过91万座,高铁桥梁达1万余座。它们跨越高山大川,连通城镇村庄,共同组成了一座广袤国土上的“桥梁博物馆”。

中国公路桥梁分布

根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仅公路桥梁就已达到91万多座,桥梁也已成为中国建造的亮丽名片。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南京长江大桥 / 摄影 方飞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建成于1968年,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大桥正桥共有9墩10孔,最大跨度160米。 pxrjpexiNmWwFjVdCI37zBFvsKxW+o6kSD6cNl5gxIWVCQAVITd675c4MOIxk2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