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① 铁路
铁骨中国的炼成

今天的中国

从内陆到海洋

从荒漠到雨林

从都市到乡村

纵横交错的铁路

构成一张四通八达的钢铁网络

到2020年年末

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14. 63万千米

高铁营业总里程达3.8万千米

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回望历史

中国铁路从一片空白发展至今

是一段140余年的往事沉浮

青藏铁路经过昆仑山 / 摄影 陈方翔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西宁,止于西藏拉萨。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通车,而格尔木至拉萨段在2006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建成后,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

海南环岛高铁经过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岸 / 摄影 吴坤锦

2015年,世界首条环岛高铁在海南开通。环岛高铁把海南省东部、西部沿海的市县串联起来,打造海岛“三小时经济圈”,构筑起海南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壹 第一张网

时间回到1877年。这一年,清政府拆除了英国人擅自修筑的吴淞铁路,中国的铁路里程重归于零。而在当时,世界铁路里程早已超过20万千米。

不过,没人能阻挡历史的洪流。在拆除吴淞铁路的4年后,为满足实业对煤炭的需求,清政府自行出资,建成9.3千米长的唐胥铁路 。这便是中国铁路落后而寒酸的起点。

随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经济和军事利益,其中就包括修筑铁路的“路权”。

1903年,沙俄在东北建成中东铁路,其主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支线连通哈尔滨、沈阳和大连。中东铁路呈T形,一横一纵,贯穿东北大地,全长超过2400千米。与此同时,唐胥铁路不断延展,里程从9.3千米增至1000余千米,打通山海关内外,连接北京和沈阳,成为老京哈铁路 的一部分。

中东铁路和老京哈铁路构成了今天京津冀—东北铁路通道的雏形,东北铁路网络以此为骨架,逐渐铺开。

到民国末年,东北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40%,为黑土地奠定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

雪后的哈尔滨南站车辆段 / 摄影 全思明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立市、兴起,位于由滨洲、滨绥、哈大铁路构成的T形铁路网的交会点,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

武汉长江大桥 / 摄影 喻承虎

武汉长江大桥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之上,是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成昆铁路法拉展线 / 摄影 李昌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迎来大发展。由于当时隧道修建技术的限制,成昆铁路通过西南山区的大山时,主要靠修筑展线,让列车盘旋爬升,“爬”过大山。

民国时期,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位于南方的上海、武汉和广州已是商贸繁荣之地,水路航运发达,但与北方缺乏铁路交通联络。于是在华东地区,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及南京至天津的津浦铁路 先后建成通车。

在华中和华南地区,由于资金紧张、沿线地势复杂,加之局势动荡,广州至武昌的粤汉铁路只能分段修筑,时修时停,直到1936年才建成。加之北京至汉口的京汉铁路,纵贯南北的铁路交通线雏形初现。随后,湘桂铁路在粤汉铁路旁延伸出来,从湖南直通广西。

然而遗憾的是,长江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京汉—粤汉和沪宁—津浦两组铁路均被长江阻断,南北铁路无法直接连通。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先后建成通车,京广和京沪两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第三条南北铁路干线的贯通,则待到几十年之后。它北起首都北京,南抵香港九龙,全线几乎平行于京广铁路,但其不似京广铁路喧闹和繁华,只经过一座省会城市——南昌,这便是京九铁路。

京沪、京广、京九三条南北铁路干线构成了京津冀连通长三角、珠三角的主要铁路骨架,将我国南北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发展经济,巩固国防,一条条铁路穿过崇山峻岭,深入戈壁,不断向边疆延伸。1952年,成都至重庆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四川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随后的数十年,中国铁路多次“大战西南”。成渝、成昆、川黔和贵昆四线建成通车,它们将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四个西南重镇连为一体。此外,还有西康铁路(陕西西安至陕西安康)穿越秦岭,内昆铁路 (四川内江至云南昆明)爬升高度达1300米……一个个铁路工程奇迹,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工程奇迹中,成昆铁路尤以地质条件恶劣著称。其沿途地质情况复杂,地震、塌方、泥石流屡见不鲜,沿线堪称“地质博物馆”。因此在成昆铁路的修建过程中,选线方案的争论十分激烈。其中,中线方案里程最短、施工最易,备受苏联专家推崇。然而,为了打通沿线的煤炭和钢铁产业基地,连接更多少数民族地区,成昆铁路最终开启“困难模式”,选择了里程最长、地势最险峻的西线方案。全线共架设991座桥梁,打通427条隧道,在这条“根本不能修筑铁路”的路线上,开辟出一条穿山越岭之路。

包兰铁路 / 摄影 张一飞

连接包头与兰州的包兰铁路是我国的第一条沙漠铁路,1958年建成通车。它与京包铁路、兰新铁路等,构成了京津冀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

在东南地区,同样有一条可名留青史的山区铁路。它穿越武夷山区,直指东南沿海的厦门,一度是福建连接外省的唯一铁路通道,这便是鹰厦铁路。

在西北地区,我国的第一条沙漠铁路在1958年建成通车。它3次跨过黄河,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穿过,驰骋在包头和兰州之间,是为包兰铁路。沿包兰铁路向东,经京张铁路可抵达北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了百余年,让这条铁路声名远播。曾经因为造价和工期限制被詹天佑忍痛放弃的京张铁路替代方案,也终于在半个世纪后变为现实,成为北京至张家口的第二条通道,是为丰沙铁路。

而沿包兰铁路向西,还有靠近中蒙国界,横穿沙漠戈壁的临哈铁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站至新疆哈密东站);在海拔3000米处打通天山,连接吐鲁番和喀什的南疆铁路;先后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行于大面积高原冻土之上的青藏铁路。

它们让广袤的西北大地、青藏高原与京津冀地区紧密相连,和西南地区的铁路网一起,组成不可或缺的边疆通道。

青藏铁路经过长江源特大桥 / 摄影 张一飞

长江源特大桥即青藏铁路沱沱河大桥,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桥”。大桥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全长1389.6米,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

至此,以京津冀为核心,形成通往五大方向的铁路大通道。经由这些通道,可一路出山海关,探访千里冰封的北国;可一路南下,去往长夏无冬的岭南;可行向东南,抵达江南水乡和海峡港湾;可奔向西北和青藏高原,领略大漠孤烟和雪域高原;更可转向西南,体会云贵川的多姿多彩……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1953年,一条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大干线正式通车。它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甘肃兰州,是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之间的运输大通道,被称为陇海铁路。而随着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建成后,陇海铁路继续向西延展,在新疆的阿拉山口走出国门,一路奔向大西洋岸边的荷兰鹿特丹,以“新亚欧大陆桥”之名著称于世。

1972年,前后历时37年的湘黔铁路(湖南株洲到贵州贵阳)建成通车。2006年,它与沪杭、浙赣、贵昆三条铁路线连成一体,铺就了一条上海至昆明的东西干线——沪昆线。而京沪、宁铜(南京至铜陵)、铜九(铜陵至九江)、武九(武汉至九江)、武襄渝(武汉至襄阳至重庆)、成渝等铁路,依次串联起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和重庆,最终抵达成都,再加上数条旁逸斜出的支线,构成了一条串联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东西通道。

华南地区也不甘落后。在1955年到2018年的几十年间,黎湛(广西宾阳县黎塘镇至广东湛江)、广茂(广州至茂名)、南昆和渝贵铁路相继通车,西南地区和珠三角的大通道得以贯通。

至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起点,又一套辐射网络全面形成。

其中构成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南昆铁路,同样是新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大成就: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一路爬升至云贵高原,相对高差超过2000米。沿途地质复杂,峡谷纵横,人们凌空架桥,开山挖隧,部分线路的桥梁和隧道里程可达总里程的86%。而当南昆铁路到达云南宜良附近时,和100多年前建成通车的滇越铁路“狭路相逢”。两条路线交织并行,仿佛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兰新铁路经过甘肃嘉峪关附近 / 摄影 杨诚

兰新铁路在1952年开工,1962年建成。东端与陇海铁路相连,西端与北疆铁路相接,构成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线,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与兰新铁路走向大致平行的高速铁路,称作兰新铁路第二双线。

当西南与华东、华南的连接建立完毕时,从西南到西北的铁路大通道便登场了。

1958年通车的宝成铁路,以27千米的展线群盘旋而上,翻越秦岭。2017年通车的兰渝铁路,则以28千米的超长隧道击穿山脉。两条铁路一东一西,打通秦岭障碍,成为西南—西北铁路通道的主要骨架,入蜀之路不再“难于上青天”。在铁路的加持之下,地处西北内陆的陕甘宁地区优势凸显,从这里南下可到西南,往西北可深入内陆,向东可达海洋。

南昆铁路经过云南石林红土地 / 摄影 何俊云

南昆铁路连接着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途经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区。它东接湘桂铁路、黎湛铁路、南防铁路,西接成昆铁路和贵昆铁路,是中国南方的东西向运输干线。

宁夏石嘴山平汝铁路 / 摄影 王璐

平汝铁路是一条运煤铁路,为包兰铁路的支线。1959年,石嘴山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为了运送煤炭等物资,开始修筑平汝铁路,连接石嘴山平罗县与贺兰山深处的矿区。铁路先后经过沙漠和山区,进入贺兰山山区后,红褐色的丘陵就会进入视野,绵延不绝。

至此,历经140余年,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它们运输钢铁、煤炭、木材,连接城市、乡镇、村庄,形成12条普速铁路大通道 ,纵横交织,通边达海。铁路连接了全国,也塑造着国家的凝聚力。

然而,铁骨中国的故事并未就此停住,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着新目标升级和奋进。

中国普速铁路通道

根据2016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规划了12条普速铁路网大通道,普速铁路网将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到2025年,普速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3.1万千米左右。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左图 行驶在兰新铁路上的和谐1D型电力机车 / 摄影 郑斐元

和谐1D型电力机车是我国铁路主力准高速客运电力机车之一,机车车身色彩为中国红,因此被火车迷称为“大红枣”,主要牵引K、T、Z等等级的客运列车。

右图 行驶在嘉镜线(嘉峪关—镜铁山)上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 / 摄影 张一飞

东风4型内燃机车车身为绿色,因此有“西瓜”的绰号。该机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20世纪70年代开始量产,曾是我国铁路上运用最广泛的内燃机车车型。

贰 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

时间到了1993年,国家经济增速势如破竹,GDP增速达13.9%。然而当时,在全国近6万千米的铁路上,火车的平均时速仅有48千米,与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速大相径庭,与30多年前就达到平均时速166千米、最高时速200千米的日本新干线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的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在庞大的客流量面前,缓慢的铁路系统越发捉襟见肘。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即便加开数百对临时列车,也难改变“一票难求”的局面。铁路系统在客运需求压力激增时,就不得不“压货保客”,致使铁路货运形势同样严峻。随着高速公路和民航产业异军突起,缓慢的铁路几无招架之力,客流纷纷涌向公路和机场,铁路市场岌岌可危。

如何让步伐缓慢的铁路追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现有线路进行提速改造成为当时人们的首选。

于是,一场关乎中国铁路命运的提速试验率先在广深铁路展开。当广深铁路在1994年成功突破160千米的时速后,沪宁、京秦、沈山、郑武等铁路也纷纷拉开提速试验的大幕,铁路运行时速纪录接连被打破:1996年11月,在“韶山8型”机车的“加持”下,京广铁路郑武段运行时速突破180千米;1997年1月,在北京环形铁道试验基地,“韶山8型”机车再次创下纪录——时速达212.6千米。

试验的结果让人备受鼓舞。1997年4月1日,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吹响号角。以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为主,78列“朝发夕至”的列车全新登场,将最高运行时速提升至140千米。这次提速在第二年就扭转了铁路客流量下降的趋势,为铁路系统扳回重要一城。

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进程并未就此停止。1998年,在京广铁路许昌至小商桥区段的试验中,为中国铁路提速做出巨大贡献的“韶山8型”机车再次创造纪录,时速达240千米,这是当时中国电力机车的最快速度。此后,第二、三、四次大提速分别在1998年、2000年和2001年相继完成,提速线路达1.3万千米,占全国铁路里程的近20%,最高运行时速达160千米。

还能再快吗?答案是必然的。

2004年4月18日,铁路系统进行第五次大提速,在京沪、京广、京哈、陇海4条大干线上,货运线路的最高运行时速突破160千米大关,客运线路则开通“Z”字头直达列车,最高运行时速提升至200千米,离高速铁路只有一步之遥。

更激动人心的是,在这一年,“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问世,一幅宏伟的中国高铁 蓝图展布在世人面前,一场重大变革山雨欲来。

2005年12月8日,中国最后一列运行在干线铁路上的蒸汽机车结束了它的使命。而不到两年后的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启,家喻户晓的“和谐号”动车组横空出世,它在18条铁路干线上呼啸奔驰。一夜之间,中国大地上有超过6000千米的铁路干线,以超过200千米的时速投入运营,部分路段的时速甚至可达250千米。

至此,历时10年的提速改造落下帷幕,中国铁路的格局焕然一新。“再快一点儿”的使命,将交给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京沪高铁经过安徽蚌埠 / 摄影 杨诚

京沪高铁在2011年6月建成通车,建成时为我国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从北京南站出发的京津城际高铁穿过永定门外 / 摄影 饶颖

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达350千米的高速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叁 高铁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在北京市南部、距离城市中轴线不到2千米处,一座玻璃穹顶的新式车站拔地而起,即北京南站。与之一同亮相的,还有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设计时速达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它连通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单程用时仅30分钟。

京津城际铁路初露锋芒,中国自此迈入时速300千米以上的高铁时代,高铁建设更是“日行千里”。

2009年年底,横向的石家庄到太原、合肥到武汉,纵向的宁波经温州到福州、武汉到广州等多条高速铁路相继通车。其中的武广高铁,以超过1000千米的长度、350千米的时速,成为领跑全球的高铁大干线。经由这条线路,武汉至广州坐高铁仅需3小时,而在70多年前,粤汉铁路单程的耗时就长达44小时,今非昔比可见一斑。

继武广高铁之后,时速350千米梯队中迎来3位新成员,即郑州至西安、上海到南京和上海到杭州的高铁。“四纵四横”的“先驱者”悉数登场,中国高铁的宏伟目标清晰可见。那么,“四纵四横”8条骨架线路中,谁将拔得头筹,率先全线落成?答案毫无疑问:连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京沪高铁。

北京至上海沿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老京沪铁路运行长达半个多世纪,早已不堪重负,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密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倍,高铁的开通势在必行。这条高铁线路最终不负众望,不仅一度在实际运营的线路上跑出486.1千米的试验时速,更是在建成后的第三年,客运量便突破1亿人次。

贵广高铁列车驶过阳朔山水 / 摄影 黄一骏

贵广高铁穿越了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区,极大缩短了西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

此后,随着京广高铁北京至武汉段通车,哈大高铁开通,以及沿着东南海岸线蜿蜒前行的杭福深客运专线开通运营,中国高铁“四纵”的主骨架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四横”骨架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四条东西干线平行延伸,或跨过西南的高山峡谷,或溯长江而上,或穿过千里戈壁,或洞穿太行连通海洋,中国东西部的连接更加快速、便捷。

而“四纵四横”干线间的连接线路也毫不逊色。2014年年底通车的贵广高铁,穿行于溶洞遍布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施工条件异常艰难。2017年年底通车的西成高铁(西安至成都),拥有11条超过10千米长的隧道,爬升坡度几乎接近设计极限,是首条贯穿秦岭的高速铁路。

到2017年年底,我国的高铁里程达2.5万千米,占世界高铁里程总量的66.3%,“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3年宣告建成。中国高铁建设并未就此止步,规划者们更进一步,一张“八纵八横”的远大图景开始酝酿和实施,这堪称中国铁路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设计划。

在这项计划中,预计到2030年,将有包括约4.5万千米长的高速铁路在内,共计约20万千米长的铁路在中国大地上铺开,将全国拥有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相连。截至2020年年底,“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主骨架已搭建近七成,预计到2030年完成建设目标。

回想一个多世纪前,孙中山曾言道:“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而彼时,中国铁路仍在风雨飘摇中筚路蓝缕。一个多世纪后,在中国大地之上,钢铁脉络纵横交错。借由密集、便捷和高效的钢铁之网,2019年,约有36.6亿人次前往天南海北,也有43.89亿吨货物被送到四面八方。

中国高铁“八纵八横”

2016年,国家出台以“八纵八横”高铁网为主通道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连续保持在每年8000亿元以上,“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目前建成运营规模达70%。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140余载酸甜苦辣,140余载成败兴衰。

这是一部中国铁路的往事沉浮录,也是一部用轮轨写下的中国复兴史。

穿越秦岭的西成高铁 / 摄影 魏方合

西成高铁连接了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西安至成都的旅程缩短至4小时左右,它也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 o/+H9+FnHNePiy0bltwNDpLZXqli53gy0YuxhazYxTVVnIF/NsazM3JCx0thUV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