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0年建设改变中国

100多年来

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至于我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视角看待中国地理

超大型的城市构成了新的“山岳”

纵横的路网构成了新的“河流”

能源、矿产、水资源等进行着大范围的调动与重组

这是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

兰新高铁行驶在祁连山下 / 摄影 章力凡

2014年,兰新高铁全线建成通车,连接了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省区。2017年,随着徐兰高铁全线通车,兰新高铁与全国高铁网络相连,二者构成一条东西向高铁通道。

三峡水电站发电机组 / 摄影 宋金戈

水轮发电机组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电源电站装有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三峡大坝左岸和右岸后部的电站厂房内,共装有2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在右岸地下电站厂房内,还装有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共2250万千瓦。70万千瓦的机组曾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目前白鹤滩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已经达到100万千瓦。

“海洋石油943”钻井平台 / 摄影 李彦昭·中国海油

“海洋石油943”自升式钻井平台正在惠州26-6区块进行钻探作业,该油气田是珠江口盆地自营勘探最大的油气田。

古典和现代融合的北京 / 摄影 张自荣

从西周燕都算起,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以及今天的发展,北京已是一座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图上红墙黄瓦的故宫与鳞次栉比的CBD(中央商务区)高楼,在同一空间下见证着不同的时代。

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显著特征。

壹 缘起

100多年前的中国陷入黑暗,而当我们努力走出黑暗,开始利用现代力量建设我们的国家时,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与落后,还有破碎的山河。

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看似面积广大,山地与丘陵却占60%以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镶嵌在纵横交错的山地中,形成各自独立的地理单元,彼此连接困难。

巨大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沟壑纵横,墚峁众多。云贵高原遍布石灰岩,强烈的溶蚀作用致使地上地下千疮百孔。此外,沙漠戈壁广布西北,高山峡谷遍布西南,在相对平坦的东部,大江大河多自西向东流淌,缺少纵贯南北的天然航道。

交通阻隔之外,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均衡。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远离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费区。

以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 煤炭为例,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五省区的储量 ,居然占全国的3/4以上,而上海、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则少有煤炭资源分布。我国水资源的4/5以上分布在南方,北方却不足1/5,再加上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巨大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再者,历经数千年的开发,我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11.4%。当时,几乎所有耕地的土壤养分都被大幅消耗,尤其是氮,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以致环境史学家马立博(Robert B. Marks)在其代表作《中国环境史》中写道:

中国共产党所继承的,是一个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

交通阻隔,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恶化……我们该如何重整山河?

青藏高原群峰林立 / 摄影 刘彦斌

图上为南迦巴瓦峰(右侧)和加拉白垒峰(左侧)。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海拔7782米。加拉白垒峰与南迦巴瓦峰隔江相对,却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 摄影 任世明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土质疏松,流水的侵蚀作用非常明显。

广西平乐喀斯特地貌下的农田与村庄 / 摄影 陆宇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中国西南地区充沛的降水与广泛分布的可溶性石灰岩,让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贰 连接

第一个关键就是连接。即使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峡海湾,也要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

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 / 摄影 柴峻峰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经云南镇雄、四川叙永和贵州毕节交界处时,切割出一条河谷,阻隔了三省的交通,形成鸡鸣三省之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和公路相继在中国起步 ,但是二者都面临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即如何跨越众多的江河。1906年,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建成。1936年,从广州到武昌的粤汉铁路通车。一北一南两条铁路在武汉相聚,却只能隔着滚滚长江相望。虽然在此前后,松花江、钱塘江、黄河及一些城市河道上已建起一批近现代桥梁,但长江的天险一直未能突破。其间的1913年、1929年、1936年、1946年,茅以升、梅旸春等桥梁专家4次提出建桥方案,都无果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梅旸春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建桥方案。经过数年筹备,1955年,大桥终于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开始动工建设,1957年正式建成通车,这便是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连接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这才有了我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之后,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于1959年建成 ,南京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

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干线共拥有111座跨江大桥,再加上十余条过江隧道,已形成120多条过江通道,平均23千米就有一条,真可谓“天堑变通途”

俯瞰“武汉半岛”和长江桥梁 / 摄影 肖森炜

武汉是座江城,长江贯通而过。在这张从汉阳方向拍摄的图片上,长江从画面右侧奔流而来,再从画面左侧离开武汉,武昌被长江环绕,形似半岛。江面上十多座桥梁连接起长江两岸的武汉三镇。截至2020年11月,武汉建成的长江大桥有11座。目前在建的有双柳长江大桥,在规划中的有光谷长江大桥。

我国东部的河流多在平地蜿蜒,而西部的河流却大量穿行在高峡深谷之中。1901年,法国殖民者组织修建从云南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80%的线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其中跨越四岔河谷的人字桥最为惊险。河谷两侧峭壁直立,桥面至谷底高达102米。在修建过程中,全由人工开凿坚石,形成基座,桥体大小部件总重200多吨,均依靠人扛马驮运至现场。至大桥完工,共造成800多名工人丧生,可见跨越峡谷之难。

然而,随着中国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当1999年我国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时,中国人跨越峡谷的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2012年建成通车的湖南矮寨大桥,跨越沅江支流德夯河,峡谷相对高差达500米 ,仅处理桥塔下方的一个大型溶洞,就要灌注一万余立方米的混凝土,主缆和钢桁梁则要在三四百米高的空中架设,单件吊装重达240吨。即便如此艰难,在大桥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以“零伤亡”的成绩交出一份完美答卷,为世界瞩目。而2016年建成的贵州北盘江第一桥,桥面到江面的垂直距离达565米,已是滇越铁路人字桥的5倍有余,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高桥

滇越铁路人字桥 / 摄影 舒骏逸

滇越铁路人字桥即五家寨铁路桥,位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建筑。人字桥于1908年开工,架设在相距67米左右的峭壁之间,下面是100米深的峡谷。

杭瑞高速北盘江第一桥 / 摄影 高博

该桥位于云南宣威与贵州水城之间的尼珠河上,全长1341米,桥面到谷底高度达565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

连接全中国,我们不仅要跨越江河峡谷,还要穿越座座大山。1887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基隆到新竹的铁路,清军筑路官兵用粗笨的工具,耗时30个月才打通全长仅有235米的我国第一条铁路隧道——狮球岭隧道。

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修建了穿越太行山的驿马岭隧道,其长度已突破7千米。20世纪80年代,穿越岭南山地的大瑶山隧道,开始大量采用重型机械作业,长度已突破14千米。

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1座长度超过20千米的特长铁路隧道,公路与铁路隧道合计3.8万条,总长达4.2万千米,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绕了一圈。

放眼全国,昆仑山、祁连山、天山、横断山、秦岭、吕梁山、太行山、燕山、雪峰山、武夷山、武陵山、南岭等一众山脉,已全都被大小隧道贯穿,山两侧不再有阻隔。

雅叶高速穿过泸定隧道 / 摄影 姜曦

雅叶高速是四川雅安到新疆叶城的高速,在泸定大渡河附近,它要穿过多个隧道、桥梁。图上从右至左,依次是新二郎山隧道口泸定出口、泸定隧道、大渡河兴康特大桥和沙湾隧道。

就这样,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湾海峡,连接岛屿岛礁,穿越沙漠戈壁,穿越高原冻土,终于形成了一个连接全国的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包括519.81万千米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网16.1万千米)和14.6万千米的铁路网(其中高速铁路网3.8万千米)。这个网络还以巨大的魄力兼顾东西部平衡,打通城乡。它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边疆,延伸至各个村庄。

此外,12.77万千米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以及2.2万个港口泊位,连接着全国主要水系和口岸。241个民用航空机场又织成了一张天空之网。

中国公路大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广覆盖的公路网,一个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到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19.81万千米。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中国铁路大网

中国铁路始建于清朝末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8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预计达20万千米左右,其中高铁约7万千米。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中国民用航空机场和主要航线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1949年以前,大陆地区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0多个。经过70余年的发展,到2020年,全国颁证的民用运输机场达241个。而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国家民用运输机场预计达400个左右。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景 / 摄影 陈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形如展翅的凤凰,2019年9月25日开始通航运营。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一亿人次需求,已是中国的新国门。

一个高密度连接的国家,一个高强度连接的国家,一个高质量连接的国家,可以拥有更多可能性。因为,它可以大范围地重组资源。

叁 重组

被全面连接的中国,每年可以完成176亿人次的营业性客运运输、1279亿人次的城市客运运输及462亿吨的货物运输。 相当于全国14亿人,每人每年乘坐铁路、民航、公交等104次,每人每年分得33吨的货物。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对全国各类资源的大范围调配重组。

中国人口分布图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十分明显,一些地区形成人口分布的“山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到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明显。

注:港澳台数据暂缺。

首先是人口资源的重组。人口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向大中城市聚集。聚集的人口带来了这颗星球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包括7个城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以及14个城区常住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

人口的聚集会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既能节约有限的国土空间,又能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催生更大的市场。人们在这里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找到更多的商业机会。各个城市、各个区域又分别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群,再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全国乃至全球进行物资交流。长沙的大型机械、唐山的钢铁、重庆的笔记本电脑、郑州的智能手机、深圳的电子产品、大连的船舶制造等,都是在当地形成的产业集群典型案例,它们不断向海内外输送着优势产品。

河西走廊农村机械化收割场面 / 摄影 刘忠文

甘肃河西走廊,狭小的农田在全面推行机械化收割。新的农业机械、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升,保障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农业领域,水利设施以及各类农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北方粮食产量提升,南方的土地则被更多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并进行非农业开发,从而在今天形成北粮南运的格局。与此对应的是,南方丰富的水果又大量北运,形成南果北上的供应特点。在矿产领域,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省区的煤炭不断被运往东部、南部地区,这便是北煤南运或西煤东运。

此外,还有更多的资源重组发生在更大的领域。

2000年,贵州乌江干流上的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性地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并向东部输送。在西南地区,高差巨大的地势让这里的江河急剧下切,使其蕴藏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而在西北和北方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并不需要全部进行远距离运输,人们在煤矿附近直接建设火力发电站,再将电力向外输送,这便是西电东送。得以实现西电东送的基础设施,是全国统一的电力网络。截至2019年,我国33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30.2万千米,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互联互通的大电网。

水电资源之外,还有一种资源也在国土上进行着调配重组。2002年,一条全长4200千米的管道工程开工,它要把直径约1米的管道从新疆一直铺到上海,途经10个省(区、市),穿越大小河流1500多条。管道中输送的正是西部富集、东部短缺的天然气,这便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广西贵港百香果田与水稻田 / 摄影 傅鼎

广西贵港的百香果田与水稻田在大地上如一组拼贴画。南方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让人们的餐桌、果篮日益丰富。

之后,川气东送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缅油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相继开工建设。到2019年,我国已经形成一个长度超过8.7万千米的全国性天然气主干管道网络,每年可将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从我国西部及俄罗斯、中亚等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同样在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它将用数十年时间,在我国大地上建设东、中、西三条大型水道,每年可将400多亿立方米的水流,从富水的南方调往干渴的北方。这样的跨流域调水不只南水北调一个工程,我国已经建成或在建的还包括河北与天津之间的引滦入津、山东的引黄济青、陕西的引汉济渭、甘肃的引大济秦、安徽的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

就这样,人口迁移、产业聚集、北粮南运、南果北上、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一个个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重组,让这个原本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得以释放潜力,高速运转。

高速运转的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尤其是最近100多年的剧烈开发,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绿水青山。

西藏昌都的输电塔 / 摄影 赵永清

2014年,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投运,输电线路跨过一片又一片无人区,将电力送往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电力短缺的地区,与当地民众共享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成果。

甘肃白银段黄河鹯(zhān)阴古渡处 / 摄影 王生晖

鹯阴古渡是两汉时期的繁忙渡口,悠悠千年,如今农田和防护林点缀两岸的绿意,涵养黄河上游水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大大减轻了黄河中上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年均输沙量大幅度减少,“黄河清”的时间越来越长。

广西北海红树林生态海岸 / 摄影 梁杰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有“海岸卫士”“防浪先锋”之称,它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肆 修复

1978年,一项超级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期启动。它没有钢铁洪流,主角是一棵棵看似柔弱却充满生命力的草木。它至今仍未完成,其规划工期长达73年,直到2050年才能收官。它雄心勃勃,要在西北、华北、东北的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它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虽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实施之初走过弯路,比如乔木灌木比例设置不合理、林木抚育不及时,造成工程前期成林率偏低,但仍然大幅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6%以上,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河套平原等地的沙化土地得以减少,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此后,我国又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这些工程平均每年种出1.25个深圳市面积的森林,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约11.4%增加到2020年的23.6%,新增森林面积与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相当。

经过一系列的整治,生态恶化了千年的黄土高原已是满目绿色,水土流失情况显著好转。仅革命圣地延安,在1999年到2015年,累计的退耕还林面积就高达1070万亩左右。这也让泛滥千年的黄河年均输沙量骤降90%以上,就连曾经因黄河泥沙不断而扩大的黄河三角洲,也开始以年均2.53平方千米的速度在萎缩。黄河水清如许,真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除了国土绿化,我们还需要保卫蓝天。大气污染成因的复杂性,注定了对抗雾霾必须是一场持续的全民运动。数百万户家庭通过“煤改气”或“煤改电”,结束了烧散煤的历史,变化的背后又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系列工程的支撑。全国所有煤电机组均安装了废气处理设施,并淘汰了落后的煤炭产能。在农村,大量秸秆变身为肥料、饲料,以取代直接焚烧。在城市,轨道交通占比几乎成倍增长,大量城市对燃油汽车实行限购、限行。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累计销售550万辆。

经过一系列的行动,以曾经雾霾最严重的北京为例,2020年北京全年四分之三的时间为优良天,而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更是达到87%。

在我国,还有为实现“碧水”而进行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以长江为例,长江流域干支流沿岸铁腕治江,大力关停或转迁化工企业,水质迅速改善,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 还有为保护土壤而进行的净土保卫战,这包括禁止洋垃圾入境、实施重金属减排等诸多举措。

西安高新区雾霾天和蓝天对比 / 摄影 王警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治理雾霾、保卫蓝天成为新的挑战。

可可西里荒野中渺小的藏羚羊群 / 摄影 秦晖

2018年7月7日,早晨8点左右,一缕阳光洒在远处的草地上,把羊群和草地照得金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玉树西部,生活着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探索建设国家公园,它将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片国土之上,我们不仅要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还要实现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建立1.18万个各类保护地,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建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比东部许多省份的面积还大。

绿化、蓝天、碧水、净土及各类保护地,是我们为修复生态环境所做努力中的一部分。

伍 新征程

就这样,连接、重组、修复,使我们打破了国土原有的环境限制。

我们创造了新的“高山”,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

我们创造了新的“河流”,即世界上最高效的交通网络。

我们也努力修复了生态环境,启动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态行动。

我们曾经落后,但我们重塑了山河。

当地理上的“穷根”被斩断,我们也由此完成了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我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由数百亿增长到2020年的101万亿。

这是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地表塑造。

梧桐山附近看深圳林立的高楼 / 摄影 龚强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深圳从一个落后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建成区面积从3.8平方千米增加到1000余平方千米,人口由1979年的31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756万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图上三座最高的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地王大厦和京基100大厦。

回望这100年,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曾向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诉说:

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觉醒的人们逐渐意识到:

央求和哀号自然无用,救国的办法,只能改造和强大自己的国家。(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

也由此,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在重塑山河。

1905年,詹天佑在清末混乱的时局中,开始主持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运营的第一条铁路。

1959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之后,梅旸春开始带领中国年轻一代的桥梁工程师,修建长江上第一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梁。

1960年,中国最大的油田正迎来大会战,铁人王进喜在危急时刻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

1972年,河南辉县郭亮村村民,开始在太行山绝壁上人工开凿挂壁公路。

太行山王莽岭昆山挂壁隧道 / 摄影 张子玉

昆山挂壁公路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是太行山7条挂壁公路中最为惊险的一条。

今天的我们,仍处在建设国家的浪潮之中。

根据202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国铁路里程将达到20万千米左右,比2020年增加5.4万千米;高铁里程将达到7万千米,比2020年增加3.2万千米;国家高速公路将增长至16万千米,比2020年增加4.7万千米;民用运输机场将达到400个,比2020年增加159个。

根据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相当于种出一个面积接近广西的森林,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将得到全面扭转,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将得到全面保护。

京张铁路穿过秋季的水关长城 / 摄影 姚金辉

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建造、运营的铁路,其设计师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港珠澳大桥航拍 / 摄影 吴亦丹

2017年9月21日傍晚,从香港返回北京的航班上航拍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目前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包含桥梁、海底隧道、人工岛等设施,将香港、珠海、澳门连接在一起,是连接珠江口两岸的重要通道之一。

我们曾有无与伦比的辉煌,

我们也曾面临一片残破的国土。

如今,我们建设它,改造它,美化它,

让子子孙孙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NYfETG7DhnK75CzAWQnDHudSl+yKCk2onm7000mbpWA4jRsEyVuBuDFvJQuLuz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