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奖惩式沟通的代价

奖惩式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尤其普遍存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在职场中则普遍存在于上司或老板与下属之间。它的直接表现是:你表现好,我就奖励你;表现不好,我就惩罚你。

比如,在孩子考试前,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这次如果考100分,我就带你出国去旅游。”“你要是这次考不了全班第一,我什么都不会给你买。”……结果呢?孩子不但没有对学习更有动力、更有兴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再比如,上司向下属交代工作时大多会说:“这是个大项目,如果你能完成得让客户满意,升职加薪都是小意思。”“离完成全年任务还有一个月时间,如果年终绩效考核不过关,公司会根据未达标的比例扣发年终奖。”……

上司和老板的原意是想鼓励下属,但时机不恰当的话,这种鼓励会变成无形的压力,下属的士气不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还会大跌,最终影响业绩的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这种奖惩方式就是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即运用奖惩并存的手段来诱发人们相应的行为。它最早出自一则古老的故事,说要想让驴子快速地拉车前进,要么在驴子前面挂一根胡萝卜引诱它,要么就拿一根棍子在后面驱赶它。

那么,“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有没有效呢?有,但前提是你面对的是一个动物,因为这本来就是对动物实施的方法。而我们沟通的对象是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绪、状态以及尊严感,这些对他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好本身是件美好的事,但家长却将它当成一个可以交换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将学习好当成一种获得奖励的方式。同样,员工努力工作虽然可以获得高工资,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高薪、奖金或奖杯都是努力工作的附带结果。如果你努力工作只为获得高薪、奖金,一旦没实现,你就会动力不足,甚至质疑自己的能力。

所以说,奖惩式沟通弊端多多,甚至会让你付出巨大代价,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破坏对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初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如果父母出于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等目的,经常与孩子进行奖惩式沟通,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会觉得要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关注、陪伴,就必须努力学习、好好听话,否则自己可能就会一无所有。如此一来,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关注和陪伴,就会与孩子好好学习、听话之间形成一种交换关系。当孩子有这种感觉后,他们又怎么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呢?

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上,下属的成就感主要来自工作中的成绩和上司的赏识。如果上司总是拿绩效考核指标来压迫下属,采用奖惩式的沟通来与他们对话,那么下属在上司那里就很难获得成就感。成就感一旦消失,很多人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业绩反而会变得一塌糊涂。

打压对方的内驱力

鼓励对方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努力,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这一点危害很大。要完成一个任务,出于内在动力或意愿去完成和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下去完成相比,结果可能一样,甚至“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更显效。但在这两种情况下,人的内心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显然,出于内在动力或意愿去完成一件事时,人的内心应该是充满热情的;而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下,人的内心往往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怨恨:“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我竟然抄袭别人的答案!”“我竟然为了这点钱出卖自己的尊严。”……这种情绪是很可怕的!

一次与一位企业高管聊天时,我问他:“你怎么看起来一点都不高兴呢?跟我聊聊你的工作吧。”

没想到他马上沉着脸说:“不要跟我谈工作,8小时之外我从不谈工作!”

我很意外,就安慰他说:“你这么不开心,其实应该调整一下,让自己高兴起来。”

他说:“不需要,我不需要高兴。”

我又问:“为什么?”

他说:“工作啊,就是生活的代价,我愿意为生活付出这个代价,所以我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工作,承受很多痛苦。但是,8小时之外我就不想再谈工作,连想都不愿想。”

这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试想一下,每天有24个小时,8小时是痛苦的,那就意味着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痛苦的。再放大一点,人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有效时间是痛苦的,人的状态又如何能好呢?

再者,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最棒的工作者,他们工作只是为了拿到那份工资,所以对工作的态度也是能对付就对付。这样的工作态度,又怎么能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提升呢?

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工作本来就是为了赚钱啊,只工作不谈钱不是耍流氓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认为人生当中就是不断地交换: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表面看这好像很有道理,但你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份工作当中,你自己的内在价值是什么?你有没有从内心中产生真正的动力?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前,《狭义相对论》已经发表了,而爱因斯坦也已成为德国的院士。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宣布:“我要继续研究广义相对论。”普朗克劝他说:“你不要再去研究了。第一,你研究出来,也没人能看得懂;第二,你很有可能根本研究不出来,结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你还是不要去做这件事了。”

但爱因斯坦回答说:“正因为如此,我更要研究。”

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画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来“不交活儿”。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人给他一笔钱,让他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达·芬奇拿到钱后就开始画,却一直画不完。不是他故意不画完,而是他一直觉得画得不够好,还可以画得再好一些。于是就这样一直画、一直画……

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是《蒙娜丽莎》,这也是达·芬奇最喜欢的作品,历时几年才完成。但直到临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对这幅画作进行完善,就是“不交活儿”。也就是说,他不是为了佣金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爱好、为了自己的内心、为了自己的创造力而工作。

这就是内心的价值。

所以,如果一个人做事不是出自内心的价值和动力,他就会很痛苦。而通过奖惩,又会令对方把重点全都放在要做的这件事上,忽略自己内心的价值和动力。这是第二个要命的代价。

剥夺了对方与你合作的快乐和愿望

前面我们说过,沟通目的的共性是尊重与合作。什么样的合作才是好的合作呢?自然是愉快的、能够达成共赢的合作。在建立合作之前,对方是抱着“愉快、共赢”的愿望的,但如果你告诉对方“你如果不做,我就不给你好处;如果你跟我合作,我就给你多少多少好处”,对方内心的感觉就变了。

当然,这种变化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只能自己体会。也许你说这句话时表现得很客气,也很真诚,而且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做生意嘛,自然都想图点好处。但当你用这种奖惩的方式与对方沟通时,你与对方的关系立刻就发生了改变,你们也只能是甲乙方关系,而不再是合作者或朋友。至于你们双方是否能从这种关系中真正获得快乐,只能你们自己衡量。

那么是不是说,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运用奖惩式沟通呢?也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这不是沟通的核心,我们只能说奖惩式沟通是沟通的一大威胁。

让对方学会了用奖励和惩罚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在家庭教育中,我经常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奖惩式沟通,就是“交换”。在我们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但当你经常与孩子用交换的方式说话时,你对孩子的爱就不是无条件的了,比如有些家长经常跟孩子说:“你期末考试进入前十名的话,我就奖给你一部手机。”“你这次比赛拿到第一的话,我就带你去旅游。”这种沟通都是交换。虽然父母的本意是爱孩子,但孩子从中获得的信息却是:我只有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换来我想要的东西;甚至会认为:我只有满足什么条件,爸爸妈妈才会爱我。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呢?可你的沟通方式却令孩子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

如果你经常以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拿着你们“遗传”给他的沟通方式来跟你沟通:“你不让我学唱歌,我就不读书了!”“你不给我买手机,我就离家出走!”这是不是在谈条件?可是,孩子的这种沟通方式,不正是你“教”给他的吗?

所以说,奖惩式沟通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但长期来看却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它会让孩子学会用奖惩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这种利害关系是很明显的。 T99Lx0CENp8CXsCKwtR9XT09uUqo7TABZPYHfnbK0yTdCkQSxP0uT1y6n7KRAa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