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尊重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在与人交往时,不论我们的沟通对象是谁,都应该本着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但是,总有一些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懂得怎样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对方沟通,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有哪些沟通方式属于不尊重的沟通呢?或者说,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呢?我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下。

喜欢给对方贴标签

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从两方面思考:有没有人给我们贴标签?我们自己又有没有给别人贴过标签?

朋友的儿子一两岁的时候特别爱哭,家里人都搞不清怎么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气,认为男孩子不应该这么脆弱,动不动就哭,于是经常对孩子说:“你就是喜欢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

这明显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结果怎样呢?不断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就会慢慢在潜意识中这样认同自己:“我就是喜欢哭。”“我就是个爱哭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非常纠结,因为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哭。试想一下,这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内心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存在着太多的冲突。比如,一方面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赚钱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另一方面你又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赚钱”,这就是冲突。从理论上讲,你认为赚钱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实际上你又觉得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冲突就产生了。

生活中有大量类似的冲突,一些较为严重的内心冲突还可能导致人格纠结、失调,甚至出现分裂扭曲。

为了让他太太明白这个道理,我朋友跟她认真地谈了谈,希望她不要再给孩子贴标签,并且引导她进行反思:“为什么你对于男孩子哭这件事这么在意?”事实上,不论男孩女孩,哭都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甚至长大后也可以哭。就连我们成年人在面对压力过大等问题时也会哭,何况孩子呢?哭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对健康还有好处呢,就连医生都建议偶尔可以哭一次。

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朋友的儿子不但没有因为小时候爱哭而成为一个脆弱的孩子,反而还很乐观、坚强。

所以说,随便给别人贴标签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沟通方式,大家应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曾有过,应尽量避免。

忽视对方的感受

我们前面提到,在沟通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说话,但有些人偏不这样,做事说话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最明显。

场景一:

孩子穿了一件比较新潮的衣服准备出门,妈妈突然过来说:“脱掉,这衣服多难看,赶紧换一件!”

“我这件衣服不是挺好看的吗?”孩子说。

“不行,太难看了,你不换掉就别想出门!”

场景二:

爸爸带着女儿在沙滩上玩得很开心,妈妈在一旁看书。当爸爸和女儿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妈妈突然来一句:“好了,该回家了。”

“为什么啊?我还没玩够呢!”女儿很委屈地说。

“爸爸没那么多时间陪你玩,走吧。”不由分说,拉起女儿就走。

这些场景你觉得有问题吗?从家庭和谐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两个家庭都很温暖,一个场景是妈妈很关心孩子的日常穿衣,另一个场景中的妈妈很体谅爸爸,觉得爸爸很忙,不应该占用爸爸太多的时间。

但是,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谁在乎了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在孩童时期,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过。而童年时被忽视,长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带着这些心理问题与他人相处时,也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沟通障碍,其中一个就是会忽视别人的感受。

另外,还有一种忽视是我们大家所不能理解的,即溺爱也是一种忽视。比如,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了,把别人打得满脸是血。回到家后,父母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该干吗干吗。在父母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你惹祸我也不批评你、不惩罚你,我多爱你啊!

但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吗?并不会。在孩子看来,这是一种忽视:我打了人、惹了祸,我当时吓得半死,可回到家后父母竟然毫无反应,也没告诉我这样做是对是错。一次两次孩子可能觉得侥幸,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一些孩子从小被当成“小皇帝”,到外面也是“小霸王”,长大后经常打架、犯错,但他同样没有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父母的长期忽视。这也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要以为不理他、不管他、不尊重他的意见才是忽视,溺爱同样是一种忽视。

用威胁的口气说话

有人喜欢被威胁吗?我想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爱好,但是,我却听过特别多的人喜欢用威胁的语气与他人说话。

我很少用威胁的方式跟别人讲话,不管是跟客户、员工,还是和家人、朋友,我都很少用“你如果不怎么做,咱们就怎样怎样”的方式说话。

用这种语气跟人说话会怎样?会反弹。但孩子小时候可能不会反弹,他们会服从、会听话。于是,这也成为很多家长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久而久之会如何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尊严感在下降,而且每被威胁一次,他们的尊严感就下降一点。被威胁的次数多了,他们就会习惯于这种方式,甚至认为人与人相处就是这样的,而他们自己在与人沟通时也会以这种方式说话。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威胁父母:“你不给我买手机,我就自杀给你看。”“你不让我玩游戏,我就跳楼!”诸多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由此可见,威胁不但会影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对方的人格,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与信任。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内心的价值观问题。事实上,当你的内心不认为某种做法是正确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你就不会说出恰当的话来。

有一天,我儿子跑过来跟我说一件事儿,说到最后,他说:“爸爸,我发誓就是这样。”我当时就愣住了,但没有马上跟他讨论这个问题。

晚上带他下楼散步时,我对他说:“儿子,你今天跟爸爸说你发誓,这件事让爸爸感到有些不安。”我就是这样开头的,这也是我们在沟通中应该掌握的一种方法。

他当时很不以为然:“哦,那怎么了?”因为他不明白这句话为什么会让我不安。于是,我对他说:“因为你跟爸爸说话永远都不用发誓,你说的每句话爸爸都会相信,你不用通过发誓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

我说完这句话后,儿子特别感动,眼里甚至还泛起了泪花,然后点点头说:“好,爸爸,我知道了。”

接着,我又问他:“那你这句话是从哪里学的?因为我们家从来不会这样说。”

他说:“在我们班里学的,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说。”

我这才放心,因为这不是被大人逼迫或威胁后说的,而是小孩之间的一种游戏。但从那次提醒后,他再没跟我说过一次“我发誓……”这样的话。

大家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会特别在意孩子说“我发誓……”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会让我感到他的自尊水平正在下降。如果一个孩子特别自信,自尊水平很高,他就不会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或重视而随便跟对方说“我发誓……”。所以,如果父母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威胁、恐吓孩子,而是充分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不会下降。尊重像什么?有个比喻我觉得特别好:尊重就像空气,它存在的时候,你不会有感觉,但一旦它不在了,你立刻就会感到不舒服。因此,尊重在沟通当中非常重要。

喜欢与别人攀比

爱攀比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究其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虚荣浮躁、渴望认同的心理在作祟。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说的是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先定都,然后集结兵力一统天下,可项羽却急着要回故乡,认为“富贵不归故乡”,不给父老乡亲看看,如衣锦夜行,就像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行走,谁能知道呢?结果错失良机,被壮大起来的刘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喜欢与人攀比的人,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人厌烦,甚至还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使别人不自觉地陷入被动攀比当中。当看到人家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时,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也不想再与对方继续交流,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长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动不动就说:“你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你看看你表哥,上的名牌大学。”……当你不断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话时,其实是在不断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行、不如别人。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奋起,还会让他变得自卑、敏感。

以上这四种沟通方式,都属于不尊重的沟通方式,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应尽量避免,既不要让这些沟通方式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也不要让它们影响到你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健康。 fsHColRzl1xlk2te1us6TIX3mEq3HqgYtWhpD+bbr6rve/BStFwNJ5EYIfB3E1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