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雍熙北伐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

公元九八二年,年仅12岁的辽圣宗即位,九八六年,宋太宗逮住机会再度北伐。和七年前不一样的是,宋太宗留在京城,没有亲征。宋军分成三路北上,却无法维系有效的三路协同作战。这次被称为“雍熙北伐”的行动中有两场主要的战役,一场是宋军在岐沟关大败。大败之后有了下一步该如何做的讨论,是要留在原地屯田待变,还是要撤退?其中有一路的将军,叫杨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他主张撤军,避开刚打胜仗的辽军,转到侧翼进行奇袭。但这样的主张却被太师潘仁美否决了,还嘲笑提议的杨业,说他:“果然是北汉的降将!”于是杨业只好从代城出兵迎战辽军,结果又败,杨业被辽国俘虏,在辽营绝食而死。杨业抗辽,父子皆智勇,受到宋及后代人民称颂,“杨家将”故事的流传也从此开始。

宋太宗第二次不亲征,当然有道理,毕竟上一次那么危险受了箭伤。不过他第一次亲征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五代的皇帝都是自己带兵的,如果不自己带兵要如何“杯酒释兵权”?如何说服人家将兵权交出来?

赵匡胤、赵光义都会自己带兵,所以定下一个祖宗家法,规定“将从中御”,将领带兵出去打仗都要听命于皇帝,换句话说,皇帝自己是前线指挥官。这是防止将领模仿“陈桥兵变”,节制武人不得作乱办法中的一环。

皇帝是真正的统帅,理所当然应该到前线去。然而到了第二次北伐,受过伤的皇帝不方便再去前线,可是这三路分头出击的部队,却都还要由留在后方的皇帝来指挥节制,这可就麻烦了。皇帝不可能实时准确掌握三支部队的动态,命令又有时间差,怎么能协同作战呢?

“雍熙北伐”大败,显露了宋朝之后还会一再遭遇的根本问题,那就是皇帝无法授权武将。这种方式连赵光义都打不了胜仗,之后的皇帝没有军事经验,要怎么指挥部队行动?只要祖宗家法不改,宋朝的军队就不只不能打仗,根本就无法派遣指挥。

宋太宗北伐还有一项严重影响。第一次北伐受伤乘驴车逃走过程中,皇帝一度下落不明,于是就有大臣主张应该紧急让德昭太子即位,以免在战争状态中没有皇帝。德昭太子身份特殊,他不是赵光义的儿子,是赵匡胤的儿子。

经过太后介入,以及“烛影斧声”的怪奇事件,弟弟赵光义在哥哥赵匡胤之后即位,但同时又安排了让赵匡胤的儿子,而不是赵光义的儿子当太子,表示之后皇位还是会回归到赵匡胤的这一系。很显然,这样的安排,对赵光义来说是为了收服人心不得已的妥协,却偏偏遇到作战中有人要拥立太子,负伤生还的赵光义当然不高兴。

赵光义带去北伐的,是原本攻打北汉的同一支部队,成功灭了北汉之后,来不及回来,就又去打辽国。等到北伐失利了,德昭太子就向皇帝请求,觉得还是应该给予部队灭北汉的奖赏,赵光义给他的答复是:“不急,等你当皇帝时你自己来赏吧!”这话很明显表示了太子想用这种方式收买人心让皇帝很不满。因此,第二次“雍熙北伐”赵光义不亲征了,其中一个有力的原因是,有惩于前鉴,担心后方有变。 2jcvNNi9dMvtiSx39dtCwtRHwFj800IkOxDEJemxKGovjk50bffv9TcNx20w+h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