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

过去认识宋朝历史,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积弱不振”,对外关系上一塌糊涂,从对辽、对西夏、对金到对蒙古人,一贯都是采取守势,跟人家签了很不像样的条约,给金银给布匹,还要叫人家哥哥,甚至叫人家叔叔。不只是纳献的行为很丢脸,而且纳献的项目计算方式竟然是将几万两钱和几万匹布硬是加在一起,以“两匹”做奇怪的单位,不同计量单位无法相加这一基本数学常识竟缺乏,真是荒唐。小孩都知道五只鸡和三只兔不能加起来变成“八只鸡兔”,宋朝人竟然不知道!

“积弱不振”的印象有其历史事实基础,然而在这事实之上,我们今天可以多一些认识,做一些补充说明。第一,宋代的“积弱不振”来自“重文轻武”的长期政策,被宋太祖赵匡胤写入“家法”中一直传承下来。而赵匡胤所着眼的,是为了彻底解决从中唐以降,武人治国,或者说武人乱国的严重问题。“重文轻武”固然造成了外患难以处理的局面,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文轻武”的确成功改革了原本藩镇割据的乱象,创造了中国近世辉煌的文人文化。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特别凸显宋代对外关系失败,这种历史态度主要是清朝受到西方势力影响之后,产生的自卑感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影响的。在强烈的挫折心情的投射下,对外关系的成败,尤其是能否战胜、扩张,就成了衡量朝代好坏的重要标准。套用之前提过的,杨联陞先生的“朝代竞赛”看法,也就是清中叶以来,对外关系成了朝代竞赛最主要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来比赛,汉朝、唐朝成了大赢家,相对地,宋朝就成了输家中的输家。

以受到外力屈辱的视角看历史,看不到“重文轻武”的正面价值,只看到不断战败的负面结果,再和清朝自身一再败于西方坚船利炮的弱者形象重叠在一起,很自然就忽略了“重文轻武”社会了不起的文化活力与文化成就。

五代加上十国,政权不断更迭,有很多皇帝及国君,其中大部分是武人出身。大部分的政权都是打出来的,而每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从“马上得天下”转入“马下治天下”就已经被另外的军事势力打倒了。大部分皇帝、国君传不到第二代、第三代,不能够累积治国经验,也无法有效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宋太祖取代后周当上皇帝,不可能有把握自己的这个朝代可以长治久安,相反他看到的例子都是像后唐、后晋、后周这样的短命朝代。他必须有和之前这些朝代很不一样的做法,才有机会不要步其后尘,不再让自己陷入另一个短命朝代的悲哀中。 VBgb/cacJO7jOjJRWa8HtkwLKSTXoLloYDwL7Wm5IEgbDoVxuUH3C3fe526sJV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