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探讨了纯粹电影的概念;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我几乎可以确定,它没有说教或者传递信息,而是满足于让主角面临层出不穷的、威胁到他自身安全和认知的挑战。这是《宝莲历险记》( The Perils of Pauline )式大胆而绝妙的讲述。
评论者几乎条件反射地将它称作“卡夫卡式”的,但这是一个描述性术语,而不是说明性的。这部电影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则警世故事吗?它的意图是什么?纽约可能住着成千上万个午夜之后还醒着的人,但很少有人会被接踵而至的离奇巧合缠身,它们全都落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真的有人算计你,那你不会就此抓狂;且陌生人不会只为了让你抓狂而算计你。这部电影是以梦的逻辑来描述的,不过也可以称作神经喜剧的逻辑:除去他噩梦般的离奇经历,在保罗·哈克特(Paul Hackett)身上发生的事情就和在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身上发生的一样:见鬼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这个拍摄计划并不是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亲自推进的,他当时正被《基督最后的诱惑》搞得焦头烂额。派拉蒙公司在电影开拍前的四周突然取消了拍摄计划(彼时摄影棚已搭建完毕,戏服也准备就绪),令斯科塞斯陷入深深的挫败之中。“我当时的想法是尽快平复下来,不要变得歇斯底里或是企图杀人,”他告诉他的朋友玛丽·帕特·凯莉(Mary Pat Kelly),“所以我的诀窍就是找点事情做。”
在回绝了一堆剧本之后,他收到制作人艾米·罗宾森(Amy Robinson)和格里芬·邓恩(Griffin Dunne)提供的一份他们认为花四百万美元就可以拍成电影的剧本。剧本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约瑟夫·米尼恩(Joseph Minion)撰写,斯科塞斯后来回忆说,米尼恩的导师——前南斯拉夫导演杜桑·马卡维耶夫(Dansan Makavejev)给它评了一个A。他决定拍摄这部电影:“我觉得看看我能不能找回状态,快速地拍完一部影片,那会挺有趣的。彻底风格化的,完完全全的风格练习。我要证明他们并没有击垮我的士气。”
这部电影是他和德国摄影师迈克尔·包豪斯(Michael Ballhaus)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也开启了他们日后的长期合作。迈克尔·包豪斯曾是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的电影摄影师,因此熟稔低成本、快进度的拍摄方式,也知道如何面对充满激情的导演。所有的拍摄都在晚上进行,有时还随着摄影机移动进行现场即兴创作。就像那个很著名的镜头中,男主角保罗·哈克特(格里芬·邓恩饰)敲响了琪琪·布里奇斯(Kiki Bridges,琳达·费奥伦蒂诺[Linda Fiorentino]饰)的门铃,而她扔下她的钥匙。在此,斯科塞斯使用了钥匙的主观视角镜头,来表现它落向保罗的过程。
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这都得实拍。他们尝试把摄影机固定在一块板上,用绳索拴住,然后朝保罗抛去,在最后时刻才拉紧绳子(于是邓恩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但在以这种方式拍出了失焦镜头之后,包豪斯又想出一个可怕的快速升降镜头。斯科塞斯说,另外一些镜头带有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风格,对开关、钥匙、锁,尤其是面孔进行了恋物癖式的特写。由于我们认为特写镜头强调了某件事物对于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斯科塞斯那些动机不明的特写镜头便利用了这种认知。保罗以为会发生危险的事,但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发生。在不经意间,那些习惯于经典电影语言的观众会感受到期待和失望。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
另外一招就是出其不意地为角色提供危险的可能性,例如琪琪描述了烧伤,随后保罗在玛西(Marcy,罗姗娜·阿奎特[Rosanna Arquette]饰)的房间里发现一本关于烧伤的医疗图册,她正是保罗来这里寻找的女孩。烧伤是出自意外还是故意为之?的确存在故意的可能性,因为琪琪是性虐待爱好者。为了谈论这个共同的话题,保罗告诉玛西
自己小时候曾在医院烧伤科住过,医生蒙上他的双眼,并警告他不能把绷带解开。他没有照做,结果被眼前的情形吓呆了。奇怪的是,他进入了两个迷恋烧伤的女人的生活,自己本也可能陷入烧伤事件,但巧合与同步性在这里是情节的驱动力。
《下班后》可以被称为一部“超文本”电影,剧情中各不相干的元素以一种隐秘的方式互相关联。在影片中,诸如自杀、雕塑方法、石膏贝果镇纸、二十美元的钞票,以及一连串的盗窃彼此关联,只因为保罗的历险将它们串了起来。电影中发生的一切制造出一种不祥的暗流,其中有一幕是保罗试图解释自己整晚的遭遇,却以失败告终,也许因为它们听起来过于荒谬。很多评论都会提到《下班后》极强的悬念性(有些说法甚至称其令人不适),准确地说这应该算是一部喜剧,但很像是经典的希区柯克情节模式的暗黑版本,无辜的人遭遇错误的控告。
如果导演和演员另易阵容,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更为保守的方式呈现,就像《跷家的一夜》( Adventures in Babysitting , 1987)。但斯科塞斯的执导方式具有一种紧张感和驱动力,赋予影片一种不顾一切的特质;这个备受打击的男主角的挣扎和求生似乎真的迫在眉睫。斯科塞斯说,保罗的糟糕运气其实是他在《基督最后的诱惑》计划受挫时的真实写照。
制片执行官曾一直向斯科塞斯保证,一切进展顺利,赞助商承诺他们有足够资金,派拉蒙也大开绿灯,代理人断定这会是一次“成功”,一切各就其位,然而冷不丁儿一个意外事件的出现就可能会威胁到一切。在《下班后》中,保罗见到的每个人都承诺他们会提供帮助:逗他开心,借钱给他,为他提供栖居之所,让他使用电话,放心把钥匙给他保管,开车载他回家——但每一次施助最后都演变为出其不意的危险。这部电影可以被解读成斯科塞斯那个生活阶段的自画像。导演说他们是在还未确定结局时就开始拍摄的。据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记载:“在剧情筹划阶段曾有这样一个构想,让保罗爬进琼(June)的子宫,躲避那帮愤怒的暴徒,然后琼(维娜·布洛姆[Verna Bloom]饰,酒吧里的寂寞女人)把他‘生产’在西岸高速公路上。”不过斯科塞斯最终拍摄的结尾是保罗仍然困在雕塑内,窃贼(奇克[Cheech]和宗[Chong])把雕塑装进卡车后备厢,然后飞驰而去。斯科塞斯说他向父亲展示了这个版本,父亲气愤地说:“你不能让他死!”
这与他几周以来从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那里听到的告诫不谋而合,这位杰出的英国导演担任了该片的顾问,并且很快与斯科塞斯的剪辑师塞尔玛·斯库梅克(Thelma Schoonmaker)结为连理。鲍威尔再三叮嘱:保罗最后不仅得活着,还必须回到他的办公室。他的确这样做了,不过即便保罗回到了办公室,根据片尾字幕滚动时的镜头显示,他还是从桌旁消失了。
《下班后》通常不会被列入斯科塞斯的杰作清单。它的DVD发行也拖延了很久。然而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通过用户投票统计的电影排名(一个众所周知不靠谱但可以反映大众观点的方式)中,它排名第十六位。我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身体被掏空。是的,无论它是不是一部讽刺作品,一部黑色喜剧,一种风格练习,它首先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它吸引了我。我已经重温了好几遍,我知道它结局如何,并且,尽管我对“美满结局”一直抱持怀疑,但我也同意保罗不应该死去。在我知道整个剧情后,悬念已经不再,但我的欣赏之情并未削弱。“一次彻头彻尾的风格练习。”斯科塞斯说。但他不能只停留在这里。他必须拍摄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也许在他生命中的那个时候,在《耶稣最后的诱惑》计划破产之际,他做好了准备,他充满渴望,且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