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丈夫的陪产和产房医护人员的努力,小王终于通过自然分娩,顺利生下一个3kg的女婴。面对粉嫩粉嫩的宝宝,两口子兴奋不已。
留在产房密切观察2小时后,母婴生命体征稳定,于是刘姐将小王和宝宝送往产科母婴同室。责任护士小邓和刘姐在床旁对小王和宝宝的情况进行了认真交接。小邓向新妈妈小王和新爸爸小张耐心讲解产后保健知识。
分娩后,触摸下腹部,可以摸到一个圆而硬、类似胎儿头部的物体,那就是子宫底。产后第1天,子宫底平肚脐处;产后10天,由于子宫逐渐下降至盆腔,因此在腹部触摸不到了;产后子宫重量逐渐减少,由分娩结束时的1000g降到未怀孕时的50~70g,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未怀孕前正常的大小。
分娩后阴道壁肌肉松弛,阴道黏膜皱襞因过度伸展而消失,阴道空腔扩大。产褥期间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黏膜皱襞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出现。
分娩后外阴有轻度水肿,产后2~3天后可逐步消退。会阴有轻度撕裂伤或有会阴侧切缝合,无特殊情况的在3~4天内愈合。
分娩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和胎盘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催乳素水平上升,乳房开始泌乳。乳汁的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每次宝宝吸吮乳头时,可刺激妈妈产生泌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因此,产后要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产后几天,由于乳汁分泌增多,部分妈妈会出现乳房温热胀满的感觉,这是生理性涨奶,一般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要让宝宝多吸吮,涨奶的情况会逐渐得到缓解。
产后腹壁皮肤会出现明显松弛,紧张度会在产后6~8周逐步恢复。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可以在产褥期慢慢消退,但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成为永久性的白色妊娠纹。
没有哺乳的妈妈一般在产后6~10周恢复月经,产后10周恢复排卵;哺乳的妈妈月经恢复的时间会推迟,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由于是先恢复排卵再恢复月经,所以即使在哺乳期,只要有性生活,也应该注意采取避孕措施。
产后体温一般都在正常范围,24小时内稍微会有波动,不会超过38℃。产后3~4天可能会出现体温增高(37.8~39℃),一般持续4~16小时降至正常,在排除感染引起的发热情况后,一般认为是泌乳热,通过加强母乳喂养等,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
在排除因为疾病原因导致的腹痛情形后,间歇性的下腹疼痛为子宫收缩痛,经产妇疼痛更明显。宫缩痛多在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天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的用药。
产后随着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恶露有血腥味,无臭味,一般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正常的恶露根据颜色、内容物及持续时间不同可以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
血性恶露:红色,含血液较多,一般持续3~4天。
浆液性恶露:淡红色,含浆液较多,一般持续10天左右。
白色恶露:色泽较白,含大量白细胞,持续3周左右干净。
产后3周,如果仍有血性恶露,并伴有臭味,多因子宫复旧不佳或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或宫内感染所致,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后6~12小时可以下床轻微活动,产后第2天可以在室内活动,视身体情况适当做产后运动操。
剖宫产术后,产妇应在床上活动,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剖宫产术后第2天导尿管拔出后,尽量在医护人员或家人的协助下下床小便,需注意的是起床后先在床旁坐几分钟再站立起来,以免头晕摔倒。
眼看已经是产后5小时了,小王还没有解小便。责任护士小邓在帮助小王按摩宫底的时候说:“你要尽快尝试排小便,不能憋着,我感觉到你的膀胱已经有尿液了。”可是小王不习惯在床上解小便,再加上小王在怀孕时本来就有痔疮,分娩后,痔疮变严重了,更让她不敢动,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新妈妈们的疑问,减轻她们的烦恼。
(1)产妇在分娩后应尽早排尿,产后4~6小时内,无论有无想排尿的感觉,都应该主动排尿。
(2)一旦出现想解小便但又解不出的感觉,首先注意要在精神上放松,选择自己习惯的排尿体位,或通过用热水洗外阴、听流水声等方法诱发排尿。
(3)在脐下、耻骨联合上方放置热水袋,热敷下腹部,按摩局部,可以刺激膀胱肌收缩。
(4)如上述措施无效,应请医生进行处理。
如果产妇有痔疮,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外涂痔疮药膏或使用栓剂等进行治疗;还可以采用理疗、减少行走和久坐、调节饮食的方法缓解病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
(1)会阴伤口:保持会阴清洁,每次大便后应清洗干净;会阴部有缝线的注意观察伤口周围有无渗血、红肿、血肿、硬结及分泌物有无异味,如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会阴部有伤口时,采取健侧卧位,保持伤口局部干燥清洁。
(2)腹部伤口:需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硬结、渗液等,出现异常应该马上就医;术后1周伤口无异常可去除敷料;需要拆线的按医嘱要求及时到医院拆线。
剖宫产术后,产妇完全恢复的时间需要5~6周。
(1)采取合适的体位:剖宫产术后,产妇6小时内不睡枕头,尽量采取平卧位;6小时后将头部抬高,采取半坐卧位,此姿势可以减少腹部伤口张力,从而缓解疼痛、促进舒适,半坐卧位还有利于恶露的排出。
(2)注意适当活动:术后6小时,产妇在床上需要经常翻身,并注意活动双下肢,防止腹腔脏器粘连及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24小时,可视自身情况下床活动,有利于恶露的排出和肠蠕动恢复;下床活动时,建议产妇先在床边坐几分钟,待没有心慌、气促、头晕等不适后再下床活动,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合理饮食:手术后,产妇6小时内禁食;6小时后可进流质饮食,如萝卜汤,禁食奶、豆浆、糖等食物,以免引起胀气;肛门排气后可进半流质饮食,如煮烂的面条、米粥、菜泥、疙瘩汤、鲜汤炖嫩蛋、蒸蛋羹、肉汤冲鸡蛋等;肛门排气后2天或排大便后,可进普通食物,但需要忌油腻辛辣食品,如辣椒、姜、葱、蒜、胡椒等。
(4)产妇切口疼痛的照护:早接触宝宝,分散注意力,可减轻疼痛,疼痛难忍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及时用腹带包扎,减轻伤口张力,动作应轻柔,避免切口的震动和牵拉痛。
(5)有效咳嗽防止切口裂开:如为纵切口,咳嗽时轻按切口两侧,并向中心聚拢腹壁,以减轻切口张力;如为横切口,轻按切口,以减轻切口处震动。
(6)预防感染:
①注意观察切口及周围皮肤情况,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如果切口流出较多黄色渗出液,可能是切口脂肪液化,要及时看医生;如果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局部有压痛,切口自然裂开等情况,需要及时看医生。
②保持外阴清洁,产妇每天清洗外阴,及时更换污染的卫生垫巾。拔除导尿管后,多饮水,自行排尿。
(1)保持产妇会阴部清洁干燥:每天用0.5%聚维酮碘棉球消毒会阴部伤口及会阴部2次。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清洗的顺序由前到后。勤换卫生护垫,避免湿透。沐浴时不要盆浴,采用淋浴。
(2)采取合适的体位:产妇卧床休息时,采取抬高床头健侧卧位。这样可使伤口的积血流出伤口外,以免发生血肿,也可避免污染伤口。
(3)防止产妇会阴切口裂开: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做下蹲、用力动作,勿提重物。坐立时身体重心偏向于健侧,可减轻伤口受压而引起的疼痛。避免摔倒或大腿过度外展而使伤口裂开。适当推迟下床活动时间,鼓励床上活动双下肢及翻身活动。
(4)观察产妇会阴切口的愈合情况:注意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会阴切口感染时表现为会阴部疼痛、坐位困难、局部伤口红肿、发硬、伤口裂开、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压痛明显,应及时看医生。
(5)产妇会阴切口异常的护理:会阴水肿明显、切口疼痛剧烈或有肛门坠胀感(有可能是阴道壁及会阴部血肿),应及时就医。
(1)产后饮食原则:产妇的饮食应按量、按时、少量多餐,以达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又无饥饿感为最佳。忌糖制饮食,少食糖类(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芋头、洋葱、胡萝卜、鲜豌豆等,多选用大豆制品、荞麦面、玉米面、含水分较多的茎叶类蔬菜、瓜果等,可以吃但必须限量的水果有苹果、梨、橘子等,并相应减少主食量。
(2)防止产妇发生低血糖:为避免发生低血糖,要经常监测血糖,晚间加点心。如产妇出现头晕眼花、情绪紧张、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不适可能是低血糖的表现,及时补充含糖食物。
(3)预防感染:合并妊娠糖尿病的产妇一般抵抗力低,极易患细菌性或霉菌感染。观察子宫的复旧,恶露的量与性状,会阴的伤口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的清洁,如经常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及乳晕,勤换内衣,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4)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以帮助产妇降低血糖值,还可以促进产妇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因此建议尽早哺乳。
(5)适当休息与运动:每天保证高质量的睡眠8小时,产妇根据情况,尽早下床活动,适度运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及产后恢复。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最好,如在房间、病房走廊散步,于餐后1小时进行,持续20~30分钟。
(1)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注意避免声光刺激,必要时使用耳塞及眼罩,适当减少客人来访。
(2)充足的睡眠:保证产妇足够的睡眠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
(3)适时适量活动:产妇应卧床休息,待血压平稳在正常范围内,体力恢复后才能逐渐下床活动和哺乳。产妇体位改变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姿势而致头晕跌倒。有头晕、头痛、眼花等症状时应立即躺下或坐下休息,以防摔伤。
(4)合理饮食:产妇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及各类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及油炸食品,如辣椒、姜、葱、蒜、胡椒、油条、油饼、炸薯条等;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如猪油、牛油、羊油等;食盐不必严格限制,但全身水肿的产妇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5)加强产妇的皮肤护理:尤其是水肿的皮肤,加强翻身。
(6)观察产妇阴道流血情况,防止产后出血,如流血的量多及时就医。
(1)休息与活动:产妇应卧床休息,下床活动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每次下床前,应先在床旁端坐几分钟,以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发生而摔倒。
(2)母乳喂养:若无特殊情况,应尽早母乳喂养,以刺激产妇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照顾者要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致产后出血。
(3)加强营养:产后失血多,体力消耗大,应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蛋白、高铁、高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及各类新鲜蔬菜水果,促进身体康复,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忌食生、冷、硬、刺激性极强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4)预防感染:产妇出血量多,抵抗力下降,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勤换内衣内裤,勤换卫生护垫,保持会阴清洁。注意保暖,月子里禁盆浴及性生活。
(5)注意产妇阴道流血的量和颜色,如果有阴道流血多,颜色鲜红,有口渴、打哈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呼吸急促、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及时就医。
听说小王给老张家添了一个孙女,公公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老两口赶紧从乡下来到长沙,探望刚分娩的儿媳和刚出生的小孙女。婆婆特地在家炖了一大盆老母鸡汤,端到小王床前,让小王赶紧喝了:“这汤发奶,生完宝宝应该多喝汤。我生儿子的时候每天喝七八碗。乖,听话,多喝点,你的奶水才会多……”听着婆婆的唠叨,再看着泛着厚厚一层油的汤,刚晋升为新妈妈的小王犯愁了,于是赶紧求助责任护士小邓。
不需要。刚出生的宝宝胃容量小,虽然产后头几天初乳很少,但也能满足宝宝的需要。乳汁的产生是泌乳素与泌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宝宝频繁、有效的吸吮是保证乳汁充足的前提。乳头受到刺激后,能使妈妈体内的泌乳素大大增加,产生泌乳反射,乳汁的分泌也随之增加。一般产后2~5天乳腺开始大量分泌乳汁,也称“下奶”。如果产后立即吃发奶食物,妈妈的乳腺管没有疏通,容易发生乳腺堵塞,引起乳腺炎。
哺乳期妈妈每天需水量比一般人增加500~1000mL,每天摄入的水量与乳汁分泌量密切相关,因此产妇宜多喝汤水。但餐前不宜喝太多汤。喝汤的同时要吃肉。不宜喝多油浓汤,可以喝鱼类、瘦肉、去皮的禽类、瘦排骨汤等,也可喝蛋花汤、豆腐汤、蔬菜汤、面汤及米汤等。根据传统说法,也可加入对“补血”有帮助的煲汤材料,如红枣、红糖、猪肝等,还可加入对催乳有帮助的食材,如子鸡、黄豆、猪蹄、花生等。
优质蛋白质可增进乳汁的质与量,鱼、禽、蛋、瘦肉是优质蛋白质的最好来源,也同时提供多种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乳母每天应比孕前增加80~100g鱼、禽、蛋、瘦肉。必要时可部分用大豆及其制品替代,如豆腐。
每天饮奶400~500mL,保证钙的供给。
为保证维生素A的供给,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有利于提高乳汁中维生素A的水平,满足宝宝对维生素A的需要。至少每周摄入1次海鱼、海带、紫菜、贝类等海产品,采用加碘盐烹调食物和增加海产品摄入可增加乳汁中碘和DHA含量从而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吃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每天摄入蔬菜500g,保证乳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
哺乳期妈妈吸烟、饮酒会减少乳汁分泌,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也可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影响宝宝睡眠及神经运动发育,因此乳母要忌烟酒。
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可能造成宝宝兴奋,长期摄入可影响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因此乳母应避免饮用浓茶和大量咖啡。
产后因为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弱、蔬菜水果摄入不够、伤口疼痛导致排便时不敢用力等容易发生便秘,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则使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少,影响乳汁分泌量以及乳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