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70 树立科学全面的儿童健康与发展观念

儿童的健康包括三个层次:没有疾病、良好状态和充分发育。传统的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还应该包括保持身心良好的状态;最新的概念认为,更应该重视人的发展。保障和促进宝宝发育潜力的充分发展,在近年来被提及越来越多。过去人们比较重视以身高、体重为代表的儿童体格发育,到20世纪80年代,儿科界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相应地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学业能力比较重视;近年来发现,儿童的非认知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发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的认识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中提出的健康的三个基本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

现代的儿童健康与发展观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演化过程,包括体格生理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社会能力发育三个最基本的维度。因此,儿童的健康不仅是减少和消除疾病、伤残和致病因素对宝宝的伤害,还要保持宝宝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强健的体魄,更要保障和促进宝宝发育潜力的充分发展。

儿童健康发育包括儿童体格生长、认知和心理行为的发展。通过健康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进行系统连续的监测,就能追踪儿童生长发育的趋势与变化的情况,及时发现体格生长有无偏离,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对儿童定期的心理行为筛查,对儿童的语言、动作、社会适应性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早期的筛查可尽早发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

71 儿童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重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近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身体各组织、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出生体重与胎龄、性别及母亲妊娠营养状况有关,一般早产儿体重较足月儿轻,男孩出生体重略重于女孩。我国男婴平均出生体重3.33±0.39千克,女婴为3.24±0.39千克,新生儿出生3~4天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下降最多可达300克。正常情况下,至出生第10天,宝宝可恢复出生时的体重。

在出生最初的3个月内体重增长最为迅速,婴儿满月时增重1 000~1 100克;生后第二和第三个月平均增重约为1 200克与1 000克;4~6月龄平均每月增重450~750克;7~12月龄平均增重220~370克;全年共增重6500克。由此可见,出生后3个月可达出生时体重的2倍,12月龄为出生时体重的3倍,24月龄为出生体重的4倍,之后至青春期平均每年体重增长2千克。总体来说,婴儿期是儿童生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幼儿期后儿童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生长平稳,至青春期前的1~2年生长速度减慢,青春期儿童生长出现第二个高峰。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体重可用下列公式估算。

3~12月龄体重(千克)=[年龄(月)+9]/2

1~6岁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这一计算公式能大致得出儿童体重的平均数,但会有个体差异,因此还需要使用“正常范围”来评定儿童体重的增长,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浮动2个标准差之内,都可认为是正常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受遗传、环境的影响,连续动态地观察儿童的体重增长,才能全面了解儿童的生长状况,因此定期测量体重十分重要。6月龄以内的婴儿建议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测量1次,1~2岁每3个月测量1次,3~6岁每半年测量1次,6岁以上每年测量1次。

72 儿童身高增长的规律

身高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距离,可反映全身的生长水平和速度。3岁以下的幼儿站立时难以测量准确,可采取卧式测量的方法,测得结果为身长。3岁以上的儿童可采用立式测量仪测量身高。同一儿童身长测量值大于身高测量值,相差数值为1~2厘米。

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在出生后的前半年增长最快,前3个月每月平均增长3.5厘米,3~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厘米,6~12个月每月平均增长1~1.5厘米。出生至1周岁平均增长25厘米,平均身长可达75厘米。第二年之后身长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平均增长11~12厘米,2周岁的平均身长为85厘米。2周岁后至青春期发育前平均每年身高增长7厘米左右。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高可用下列公式估算。

2~12岁身长(高)(厘米)=年龄(岁)×7+77

爸妈小课堂
学会用生长曲线图

在儿童保健中,常用生长曲线图来系统监测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情况,生长曲线图既显示了正常儿童的生长规律,又标明了正常的变动范围,使用方便。家长可通过在曲线图上记录宝宝的体重,对自己宝宝的生长情况能有所了解,及早发现生长中的问题并及时干预纠正。

0~3岁男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0~3岁女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由于身高受到种族、遗传和性别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与长期的营养状况有关,个体之间也有较大差异,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测量结果比正常标准的平均值稍低而焦虑不安。要将宝宝的身高与同种族、同社会文化背景、同性别,以及父母平均身高相同的宝宝作比较,才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但后天的因素对宝宝的身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膳食结构,积极开展体格锻炼,定期监测身高的动态变化,如果出现生长速度不达标或缓慢,父母也千万不要着急,应积极寻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宝宝体格发育的健康成长。

73 测量头围和胸围有什么意义

头颅的大小是以头围来衡量的,头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发育的情况。头围测量的方法为,用带有毫米刻度的皮尺,用左手拇指将皮尺零点固定在婴幼儿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沿眉弓上缘回至零点。

年龄越小,头围增长速度越快。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4厘米,第一个月头围增长最快,平均增长2.4厘米;第二个月增长2厘米,第三个月增长1.6厘米,以后逐渐减慢,生后第一年全年增长13厘米,第二年大约增长2厘米,第三年大约增长1厘米。

头围大小异常与颅脑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有关。头围的大小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头围的正常参考值均值相比,超出两个标准差(±2SD)时,临床上都应进行鉴别。在每次体检时,爸爸妈妈们都应该详细记录宝宝头围增长的情况。家族遗传性小头围,通常体格与智力发育均正常,而非遗传性的小头畸形最常见的病因与环境、感染、染色体、基因异常有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发育异常。大头围可见于家族性头大、脑积水、脑肿瘤和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果发现宝宝的头围增长明显不符合正常值时,应咨询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做进一步检查。

胸围为平乳头下缘经双肩胛下缘绕胸部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和肺的生长。出生时胸围为32~33厘米,较头围小1~2厘米,随后胸围的增长较头围稍快,1周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即出现头、胸围生长曲线交叉。头、胸围生长交叉年龄与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儿童的爬行训练、胸廓锻炼有关。

74 囟门什么时候闭合

婴儿出生时头上会有两个囟门,称之为前囟与后囟。一般情况下,应注意囟门的大小、紧张度及是否有膨隆。后囟位于婴儿后脑的枕部,呈三角形间隙,一般在出生后2~3个月闭合,最迟6个月闭合。前囟外形近似菱形或长斜方形,是颅骨最大的缝隙。出生时前囟的大小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别,为1~4厘米,平均为1.5~2厘米。囟门的大小与脑发育、硬脑膜的附着程度、骨缝的发育以及骨的生长有关。正常的宝宝前囟大小无性别差异,触之柔软有搏动感。前囟是最后闭合的囟门,闭合的年龄个体间差异较大。正常宝宝前囟可在4~26月龄间闭合,平均闭合月龄为13.8月龄,96%的宝宝在24月龄前闭合,通常3岁后前囟闭合称为闭合延迟。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囟门大小、关闭年龄无明显差异。

前囟小或者早闭需警惕病理性的情况,如宝宝还伴有头围小、行为发育异常则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前囟大或延迟闭合则应排除与之有关的疾病,如脑积水。如果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正常,没有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头围增长也在正常范围内,单一的前囟早闭或延迟闭合没有临床意义。但有些情况也应引起家长的注意:正常情况下,前囟像一扇“小天窗”,是平坦的,婴幼儿哭闹时,前囟会出现短暂隆起,一般安静后很快恢复,但当某些原因使颅内压增高时,前囟会出现隆起;当婴幼儿因腹泻而导致全身脱水时,前囟会出现凹陷。因此前囟隆起或凹陷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75 宝宝头围偏小是怎么回事

宝宝头围偏小主要是指宝宝的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头围正常参考值的均值减两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者。

导致宝宝头围小的原因,包括正常遗传变异、非遗传性小头畸形、遗传学疾病伴小头畸形。正常遗传变异是指宝宝虽然头围小,但无其他异常,体格与智力发育均正常,有家族史。非遗传性小头畸形最常见的病因与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如颅内感染所致颅脑疾病、孕妇大量饮酒(胎儿酒精综合征)、围产期各种因素引起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头小常呈尖颅、前额低平、颅缝窄,前囟小或闭合早,伴不同程度认知发育异常,运动发育落后或姿势异常,社会适应能力差、视听觉障碍、癫痫发作等;头部CT或MRI检查可有脑组织形态异常,TORCH病毒抗体检查可呈阳性。遗传性疾病伴小头畸形中,染色体异常是小头畸形较常见病因。染色体异常的小头畸形患儿往往有特殊面容,常伴有低出生体重、生长迟缓和精神发育迟滞。基因异常较少见,如阿姆斯特丹型侏儒征(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与NMPBL、SMCIA及SMC3基因异常有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

如果儿童健康体检中,确定宝宝有头围偏小的情况,家长应密切关注,定期监测,配合医生完成详细的检查,以便能尽快找到导致宝宝头围小的原因。

76 宝宝头围偏大会是什么情况

由于婴儿身体比例与成人不同,会显得头比较大。常有家长说宝宝的头看起来特别大,会不会有什么异常?是否真的属于头围大,首先需要正确的测量:用软尺从双眉上缘,经枕骨对称环绕一周来测量。如果头围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头围正常参照值的均值加两个标准差(>+2SD)或≥第97百分位数者,可视为头围大。

头围大可见于正常的家族性头大、脑积水、脑肿瘤和某些遗传性疾病。家族性原因所致的头围大,儿童除头围大外其他发育均正常,即为正常的头大,与遗传有关。非遗传性头围大最常见的病因,常与颅脑疾病有关,如脑积水、颅内肿瘤,脑积水多与宫内感染有关。婴儿出生时头围多正常,2~3个月后头围逐渐增大,体检可发现前囟较前明显增大、饱满或张力高,伴颅缝增宽。婴儿期定期测量头围可帮助早期诊断脑积水。患有颅内肿瘤的婴儿也可出现头围逐渐增大伴前囟饱满或张力高,颅缝增宽,但头围增大速度较脑积水缓慢。因婴儿早期前囟未闭,对颅腔压力可有一定的减压作用,因此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呕吐、抽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不明显。遗传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小儿巨脑畸形综合征(Sotos综合征)等可导致头围偏大。

77 宝宝动作发育有规律

婴幼儿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时期,外在成熟的表现主要涉及运动、认知、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而动作发育与神经系统发育有着密切联系,是反映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指标。婴幼儿期语言发育有限,心理发展的水平更多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婴幼儿动作发育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即从头到脚),从中央部分到边缘部分动作,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动作,发育特点是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到随意,从不准确到准确。

特别提醒

不能单纯根据头围大小判断疾病。正常遗传变异的儿童头围和身高体重发育相平行,身材匀称、智力正常。而疾病引起的小头或者大头畸形常伴有特殊面容和/或发育迟缓。头部CT或MRI、骨骼X线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躯体动作的发展顺序首先是抬头,1个月以内的婴儿俯卧时头不能抬起,到了3个月时俯卧时能抬头,胸部可离开床面,到了4个月时开始学翻身,先是由仰卧到侧卧,5个月时则从仰卧到俯卧,6个月时练习扶坐,7个月时可练习独坐,7~8个月开始学习爬行,9~10个月可扶着站,甚至可扶着迈步行走,到了1周岁就可开始练习独立行走。而手的动作主要是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需要视觉的参与,使得眼手协调,通过手的活动可使婴幼儿进一步认识事物。

婴幼儿的动作发育遵循着这一共同的发展规律,但会有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宝宝动作发育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动作发育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展、事物的认识、自我的认知、社会交往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出生后的三年里,婴幼儿的躯体大运动、手的精细运动都是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父母,要了解婴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抓住每一个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创造条件促进婴幼儿动作的正常发育。

78 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的几种方法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和心理过程等各种能力及性格方面。对这些能力与性格特点的检查统称为神经心理发育评估。评估方法通常分为筛查性和诊断性两大类。筛查性的测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结果可初步了解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用于0~6岁的儿童智能发育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儿童发育迟缓的筛查工具。通过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动作发育、社会交往、生活适应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2) 0 ~ 6 岁智能发育筛查: 共120个项目,包括运动、社会适应及智能3个能区。

(3) 绘人测验: 适用于5~9.5岁儿童的智能筛查,简单易行,可用于个体和团体儿童筛查。

(4)图片词汇测试: 适用于4~9岁儿童智能筛查,操作简便,可用于测试正常、智力落后、情绪失调、语言表达障碍或运动障碍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此方法更侧重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测评。

(5) 瑞文智力测验: 适用于5~75岁儿童与成人的智力筛查。主要判断受试者的观察力及思维能力,不受语言能力的影响。

筛查结果是异常或可疑的婴幼儿,需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性发育评估测试。常见的包括格塞尔发育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格里菲斯精神发育量表等。此类评估方法对测试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经过严格的培训,一次完整的评估不仅可获得婴幼儿当前的整体发育情况,还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到儿童的情绪、注意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从而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结果。

爸妈小课堂
智力发育包括多方面

宝宝的智力发育包括认知、语言、思维、逻辑、推理、记忆等很多方面,重要的是体现一个宝宝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婴幼儿的发育商水平与IQ有一定的关系,但切莫仅根据发育商就来预测宝宝的将来的智商与学业成就。

79 智商和发育商有什么区别

智商分为比值智商与离差智商。比值智商(IQ)=(智龄/实际年龄)×100,用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离差智商则采用统计学的均数与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一般人群智商的平均水平范围为85~115,115以上为高于平均水平,70以下则要考虑有智力发育迟缓。

发育商(DQ)是婴幼儿处于中枢神经系统与感知觉、运动、语言快速发展时期,用发育测试来评价婴幼儿神经心理行为发展,了解被测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展所能达到的程度。以常用的诊断性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量表为例,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每个能区的成熟年龄,然后与实际年龄相比,算出发育商数。一般情况下适应性行为的成熟水平可以代表总的发育水平,适应性行为DQ<85应引起家长关注。

80 智力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包括感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0~2岁婴幼儿的认知结构以感知觉为主。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视觉是其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标准,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思考结果;听觉是学习口语的基础,早期的语言和音乐环境对听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为主的触觉感知,在婴幼儿认知活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儿童敏锐的嗅觉能增加他们对环境的判断能力。

(2) 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有的宝宝能长时间地看书和阅读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3岁前幼儿的注意力时间都非常短,基本维持在3~5分钟,4岁时一般达到10分钟左右,5~6岁时能够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如果有成人引导,可以保持20分钟。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和行为受其注意发展水平的影响,遵循注意力发展规律,才能有效提高儿童的整体心理活动水平。

(3)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例如人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过去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3岁以前的儿童的记忆基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不能顺利转化为长时记忆。3岁以后的儿童,有意识记忆逐步发展,但容易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形象记忆占优势。

(4)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就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类型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学龄前儿童思维得以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标志,一方面,词语是思维活动的材料之一,儿童对于词语的学习是迅速的,另一方面思维依靠语言来进行,同时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别人说起汽车,就能马上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因此,想象力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2岁的儿童可能会用布娃娃代替自己,喂娃娃吃饭喝水。3~4岁的儿童想象力是零碎的,不断变化自己的目标主题,5~6岁儿童的想象力会包含有意义的部分,涂鸦出有主题且内容丰富的绘画,并且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讲出故事情节。

81 智力的影响因素有哪几方面

(1)饮食和营养: 食物是生命也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某些食物,大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增殖阶段主要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如果在这阶段母体营养不足或对婴儿喂养不当,造成一种乃至多种主要营养素的缺乏,势必对正在发育的大脑组织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2) 遗传与环境: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在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作用上,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只有在一种理想的适时环境下才能达到;而遗传所决定的上限越高,环境的作用就越大。

(3) 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美国布鲁姆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是8~17岁获得的。

(4)学校教育: 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运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时,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掌握了把这种方法作为思维的手段,如果把这种外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的思维操作,这方面的能力便形成了。

(5) 社会实践: 人的智力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爱迪生的启蒙教师是自己的母亲,但实验是他创造发明的基础,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条件。

(6) 主观努力: 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点,即醉心于自己的事业,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地与困难做斗争。

82 发挥儿童智力的潜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知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培养智力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培养。

(1)积极提倡和实践早期教育: 儿童早期是智力迅猛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学习快,记忆牢固。家长要积极提倡和实施早期教育,但是早期教育要适量,因人而异。不要强迫儿童进行大量的认字和计算学习,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让儿童多进行阅读,重视电影院、博物馆等场所的学习,把教育的空间延伸到商场、公园、大自然等多种多样的地方。在各种参观活动当中,有效提高儿童的观察技能。

(2) 游戏为主 认知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融入游戏当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积累认知经验,学习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正确对待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 有些儿童智商测试分数较高,家长和教师可能会“拔苗助长”,这并不符合儿童心理成长规律。单纯灌输和机械练习会让儿童失去生动活泼的个性。对于一些发育迟缓的低常儿童,除了进行特殊养护外,也要因材施教,不要轻视和指责他们,而应积极关怀和鼓励。 CgWuyRldMse8iaugnjj4Hf+zSX6QkIRHMY1UVmPreyJhuKX+kktNmYPqP87KO3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