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的生理特征

儿童就像早上五六点钟的太阳,处于上升通道,充满朝气,是希望的象征。

养育孩子的快乐就在于让父母们再次成长一遍。

养育二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老大养育过程中的教训和缺失。

因为爱情,相爱的父母让可爱的小天使降临人间。

978-7-111-58057-7-Chapter01-3.jpg

孩子们慢慢成长,尽享一生

一、四个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一)婴儿阶段(不足1岁)

婴儿呱呱坠地之日就从母体带有良好的IgG抗体,所以百日之内免疫力超强,一般都不易生病。并且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都不大(大多数只会躺在床上“数星星”),只要好好照看即可平安成长(除非患有新生儿病甚至先天性异常)。当然这个阶段也要注意,避免呛着、压着、热着、憋着、受凉甚至是坠落。

长大到四五个月后,尽管婴儿身体成长百日之后逐渐强壮,但先天带来的免疫力开始下降,婴儿处于相对脆弱阶段,在特定情况下容易生病,需要父母加强照看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不要轻易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在春秋时节,因为这个时节气温变化大,是流感多发、传染病频发、病毒猖狂的时候,基本上要多待在家里,注意通风,保持卫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健康,活得出平静。

据儿科医生介绍,婴儿的肌肉骨骼发育具有“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学走”的规律。就是说,宝宝出生后3个月左右就会翻身了,6个月左右就可以逐渐坐起来了,7个月左右就会滚来滚去异常活跃,8个月左右就会爬行了(到处爬行的那种),到1周岁左右就会蹒跚学步,扶墙走路,甚至开始学着奔跑了。而随着翻身、坐立、滚动、爬行、站立、奔跑等动作的熟练,儿童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迅速扩大,产生危险和发生危险的概率逐步增加。这个阶段是大人们最感到疲劳,也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监护人需要加大监护的紧密度(对于保姆、家政等非亲属关系的人员,尤其需要教育引导和加强沟通),稍有疏忽就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

在这个阶段,感冒、发烧、肺炎、呕吐、肠胃炎以及烫伤、外伤等一直是婴儿就医的主要原因。婴儿阶段的大夫基本上是“哑科”大夫,生病的婴儿无法沟通病症详情,更无法表达出难受的部位和程度,而其监护人也没有专业医生的观察力,需要医生高度的责任心和超高的医术。但是在目前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整体高压的环境中,并不是都尽如人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成为最称职的看护员和病症观察员,加强安全看护和卫生防护。

(二)幼儿阶段(1~3岁)

一直到3岁之前,幼儿们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用手脚这儿摸摸,那儿拍拍,抠抠小洞,甚至用舌头尝遍各种物体的“味道”。幼儿们咀嚼、吞咽功能不全,却喜欢将物品置入口中逐一尝试,在欢笑哭闹时容易发生误吸甚至窒息。这时不可以赠送那些有着小配件的玩具给宝宝们(如很小的圆珠、吊坠以及尖锐的拉链、笔头、笔帽等),否则真的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978-7-111-58057-7-Chapter01-4.jpg

据报道:2017年3月,上海市市区某小学一个四年级学生,在午餐期间被肉丸噎住气管,送医后经确诊因窒息死亡。10岁大的孩子尚且如此脆弱,2~3岁的幼儿更加需要注意防护。果冻、蒟蒻、花生米、瓜子、硬币、纽扣、电池、发卡等都是高危窒息物。

幼儿期性格上非常好动(尤其是男童),由于对于伤害没有感觉和恐惧,往往不会像成人那样循规蹈矩,常常表现得是“无法无天”,并且平衡控制能力差,易跌倒,会增加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此时期更加需要加强照看,防患于未然。防触电保护套、防护栏、防夹门卡、插座套、门锁套、防撞条、防撞角、抽屉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如果你把这些防范物品作为礼品送给宝爸宝妈的话,绝对是一件非常讨人开心的事情,拉近你和宝爸宝妈的距离。

(三)童年阶段(3~7岁)

3~7岁和1~3岁的阶段一样,都是意外危害高危期。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少儿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好奇探索期,危险防范意识跟不上,缺乏生活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活动范围扩大,不少监护人反而盲目乐观地降低了看护紧密度,从而导致意外伤害急剧增加。该年龄段儿童识别危险的能力低,对危险的预见预判水平有限,无法像成人一样预判到生活中的常见潜在危险,同时也缺乏躲避危险和应变的能力,遇到意外的特殊情况或不安全的环境威胁时,往往惊慌失措,不能正确应对,也无法自救,从而造成二次伤害,加重伤害的程度。

溺亡伤害多发生在池塘、公园湿地、沟渠、河流、湖泊相对较多的南方地区,以及冬春季刚结冰和即将化冰的北方地区。道路交通越发快捷和越发复杂的大中城市的交通事故致死率远高于内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四)少年阶段(7~14岁)

虽说七八岁的孩子最淘气,淘到连狗狗猫猫都怕他们,但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意外的发生率并非最高。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一直到16~18岁时趋于总体平稳。

溺水身亡和车祸意外依然是此年龄段意外死亡的前两大杀手,且车祸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统计数据表明,死亡总人数中男孩为女孩的1.8倍,可能是由于男童普遍比女童活泼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暴露于伤害危险的环境的机会更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儿童性格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男孩攻击性、违纪性等外向型因素成分均高于女孩。

所以家有儿子的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关心、关注、沟通和疏导,尤其是在萌动的青春期期间的那几年。在大原则不违背的情况下,尽可能加上温柔的元素,此阶段需要家长(尤其是男性家长)投入精力和耐心,不要让青春期的“蠢动”遭遇更年期的焦躁。

所谓“男八女七”说的是男性和女性的成长周期存在差异,男性的成长周期是8年,每8年为一个成长阶段,8岁、16岁、24岁、32岁并以此类推,这是男性生长变化的几大周期年龄;而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7年,每7年体现一次大变化,例如7岁、14岁、21岁、28岁等。28岁和32岁,分别是女性和男性处于巅峰的年龄段。

在本阶段的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中,溺水、交通事故、跌落依然居前,而机械性窒息比例不高。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宠物饲养热出现的动物伤害。

二、数说令人痛心的儿童意外伤害与死亡

(一)意外伤害

王文超等以上海市部分地区为例,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1。数据显示,在0~15岁全年龄段,伤害类型占比居前的分别为跌落(52.0%)、碰击伤(15.0%)、交通事故(11.3%)和锐器伤(9.4%),四者合计占比达到87.7%;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锐器伤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交通事故、挤压伤发生的概率先增加后降低,烧烫伤发生的概率先降低后增加,跌落伤发生的概率先降低再增加接着又降低,碰击伤发生的概率先降低再增加接着又降低随后又明显增加。

表1-1 上海市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分布

978-7-111-58057-7-Chapter01-5.jpg

资料来源:王文超等.上海部分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调查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8):865-868.

余小鸣等研究了2002年1月—2012年12月1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伤害现状的各类文献,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33篇,涉及总样本量146757人,男女比例为1.02:1。Meta分析显示,我国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伤害人数发生率为29%(95%CI:24.5%~34.3%),人次发生率为53.2%(95%CI:41.7%~67.9%),各类伤害的具体情况见表1-2。其中跌扭伤为首位原因,而交通伤害则倾向于在同一个体身上重复发生。男生伤害人数发生率(35.1%)高于女生(27.6%),中学生伤害人数发生率(31.2%)略高于小学生(30.1%)。

表1-2 我国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各类伤害发生现状

978-7-111-58057-7-Chapter01-6.jpg

资料来源:余小鸣等.我国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伤害现状及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52-55.

(二)意外死亡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非常低,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可以看到,1岁以下婴儿的死亡率较之新生儿的死亡率有较大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先天异常与新生儿病,致使在这个阶段意外伤害就医就诊的概率统计性地增加,见表1-3。

表1-3 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1—2013年)

978-7-111-58057-7-Chapter01-7.jpg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4》。

刘伟等研究了2002—2011年我国1~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各类伤害的标化死亡率情况见表1-4。研究表明,死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溺水身亡、车祸和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分别是11.19/10万、2.94/10万和0.89/10万。

表1-4 我国1~14岁儿童各类伤害标化死亡率(2002—2011年) (单位:10万分之一)

978-7-111-58057-7-Chapter01-8.jpg

资料来源:刘伟等.2002—2011年中国1~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0):1095-1098.

不同年龄段儿童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情况见表1-5。其中,1~4岁溺水身亡的标化死亡显著高于5~9岁和10~14岁两个年龄段,导致全部伤害的标化死亡率也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主要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造成儿童不幸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人员在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各选取了一个城市(城区),分别以成都市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来分析各种意外伤害的占比(全部为事后就医的统计数据),见表1-6和表1-7。

表1-5 我国不同年龄段儿童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2002—2011年) (单位:10万分之一)

978-7-111-58057-7-Chapter01-9.jpg

资料来源:刘伟等.2002—2011年中国1~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0):1095-1098.

表1-6 成都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原因(2005—2014年)

978-7-111-58057-7-Chapter01-10.jpg

资料来源:杨柳等.2005—2014年成都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2):194-197.

表1-7 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2002—2013年)

978-7-111-58057-7-Chapter01-11.jpg

资料来源:陈亦晨等.2002—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死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93-96.

表1-6显示了成都市2005—2014年10年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由于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以及跌落而死亡的人数占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人数的90%左右。这可以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含郊区)的典型。

表1-7显示,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内幼儿的死亡率明显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已故5岁以内儿童的统计死亡主因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先天异常(占比36.00%)、新生儿病(占比33.97%)和损伤中毒(占比11.25%)。而1~5岁儿童的统计死亡主因为损伤中毒(占比39.04%),其占比随着年龄和活动范围的增加而快速增长;紧随其后的是肿瘤(18.18%)以及先天性异常(15.51%),看来环境因素也非常重要。这可以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含郊区)的典型。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2013年5岁以下儿童的意外死亡情况做进一步分析(见表1-8)可以发现,在导致5岁以下儿童损伤中毒死亡的原因中,前四位分别为:溺水淹死(占比38.00%)、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比18.00%)、意外的机械性窒息(占比11.00)和意外跌落(占比10.00%)。

表1-8 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损伤中毒死亡情况(2002—2013年)

978-7-111-58057-7-Chapter01-12.jpg

资料来源:陈亦晨等.2002—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93-96.

上述两大统计数据的来源独立,地理位置差距数千千米,统计团队均调研了10年以上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也较为一致,这需要引起全国的爸爸妈妈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降低儿童受伤害的概率,必须从监护人和看护者方面(父母、爷爷奶奶、亲朋好友、家政保姆等)加强意识:

(1)强化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于儿童自我防护知识的科普(尤其是交通安全教育)。

(2)排除生活工作场所内的安全隐患(比如对家中的刀具、火源、热水、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隔离,加装防护装置)。

(3)远离没有限制措施的散养宠物,尤其是狼狗、藏獒等烈性动物。

(4)对2岁以内儿童严格管制可入口的小异物,及时制止儿童危险行为。

(5)对3~7岁儿童加强意外伤类防范教育。

(6)监护人的看管紧密度不能放松。

(7)经济越发达的城市,交通安全教育越是要强化,并强化防拐卖等措施。

(8)经济欠发达的城镇,需要加强爬山、涉水等自然风险的应对。

本节小结

(1)面对上述统计材料所呈现的风险,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不要孩子,也不能无视风险的存在,让孩子陷入不应有的意外风险当中。

(2)孩子成长有自然规律,培养有科学规律,这些都要懂。

(3)姥姥、奶奶充当幼儿保姆真是如履薄冰,责任大、风险大、压力大,对吧! 2d/k2oA7V3QFZSqald4TgNpCLRotabsAjtVvdZLCOFkK8uTYVJJzXhDwiUdeyk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