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群体用户心理

人是群居动物,爱表现和共鸣都是建立在群体之上的心理,因此,在研究分析用户心理时,一定要站在群体的角度去思考,划分用户群,思考不同用户群的特点。

大家想一下自己选择使用互联网产品,例如QQ、微信、新浪微博、淘宝、天猫、京东、知乎、豆瓣、抖音和全民K歌等产品时,是不是基本都经过了朋友们的推荐?“大家都在玩,我也去试试”的想法产生后,趋同心理让我们也成为这些产品的使用者的一员,以笔者来说,就是因为好几个好朋友用全民K歌App去K歌,于是,开始下载该App并使用至今。

正如有一句话所说“不是我们选择了品牌,而是品牌选择了我们”,很多品牌在诞生之初,确定目标群体之时,我们就在该品牌的用户群体网中,收入囊中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群体用户心理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

1.群体趋同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当群体中的个人面临选择时,往往会趋向于选择与群体中其他人一致的做法,主要原因如下。

1)个人需要群体中他人的认同,需要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倾向于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

2)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当个人决策拿捏不准的时候,群体行为更安全,可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3)群体向心力足够强时,会产生很强烈的仪式感、符号化。

例如在豆瓣平台因为“圈子”功能而聚集,在知乎平台因为“问题”而聚集,在设计产品时,需要寻找群体用户共同的爱好、兴趣点和共鸣点,在知乎平台的运营工作中,其实,很多优质的问题都是由运营人员提出,为整个平台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大到整个网络平台,各种新鲜专用网络词汇的盛行,例如“真香”“家里有矿”“柠檬精”“雨女无瓜”“杠精”“锦鲤”“硬核”和“扎心啦老铁”等,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

2.群体排外心理

对于某些品牌的喜好,在群体中会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喜爱的人爱得要死,不喜欢的人讨厌到极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排外心理。群体内部的向心力越强,群体内部越紧密,与群体外部越界限分明。

苹果、小米和锤子的用户群体,呈现明显的群体排外心理,而同为手机品牌的华为却没有这个现象,造成这样的局面和品牌调性息息相关。大家会发现苹果、小米和锤子都有一个核心,就是其创始人“乔布斯”“雷军”和“罗永浩”,这三个人本身已经被打造成了超级明星,形成了号召力、影响力很大的IP,并且形成了广泛的口碑效应,与外界形成了很强烈的壁垒,甚至这个群体的思考方式都会有很强的独特性。

某些互联网产品也是利用了群体的排外心理,虽然属于小众产品,但是因其有平台独特的调性,却也活得很好,小众互联网产品也有春天。例如豆瓣主流用户是文艺男女青年,仅仅依靠电影、电视剧、音乐和书籍就吸引用户这样的发展路线,最初的豆瓣很少人看好,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3.群体促进心理

群体促进心理指的是个人单独不敢表现出来的行为,在群体中则敢于表现,个人在群体环境下变得勇敢起来。这和个体在群体中获得了强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息息相关,好似无形地得到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从而鼓舞了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做出了独处时不敢做的事情。

4.群体需要留住关键意见领袖

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是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KOL会引导用户群体内的兴趣点和价值观,在社区产品或团队管理中,用户的活跃度下降和团队成员的流失不可避免,群体越大,KOL流失对平台产生的破坏性越大,所以平台要想办法留住意见领袖。例如全民K歌、知乎某个粉丝量很大的达人或大V的流失,会带来群体内人员的流失。 kW0+ZsPmqjjAMqv71w9TYPBrIitCdYm10P9VjfH/hUKyG5gIz3+RWC9iG7P0qo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