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郭建龙三本:做有深度的文化行者

我原本对郭建龙是不熟悉的,坦率说以前都没听说过,直到读完了他的《穿越百年中东》。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觉得是本难得的好书。因书生爱,我又到网上去搜他写的其他作品,用Kindle下载了他的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读完这几本精彩的游记,我对作者郭建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穿越百年中东》:社会开放才能消灭极端思想

之所以说《穿越百年中东》是本好书,是因为我很少碰到这样的作者,能把十分复杂的历史和现状用简单明了但又足够生动的语言讲清楚。

描写中东问题的作家或者历史学家,要不就是作为旁观者木然描写,要不就是用僵化预设的观点枯燥陈述,常常让人越读越无聊,或者越读越糊涂。郭建龙对于中东历史和现状的描述脉络清晰、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他亲临现场,在如此动荡的中东只身游历一年,和几个伊斯兰青年住在一起(其中一个还可能投奔了ISIS),帮助离乡背井的难民,几乎走遍了中东所有的国家和重要场所,带给我们逼真的现场感和翔实生动的客观思考。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坐而论道,足不出户而论天下事,像郭建龙这样能够深入实地行走、考察和记录,全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政治现状从而进行思考的人,尤其值得称道,何况某种意义上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现在很多行走作家的写作,或者是浅薄的景色描述和情绪诉说,或者是狂晒俊男靓女照片以博眼球,文字水平之低也常常不堪卒读。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中东离得太遥远,似乎和我们每天关心的油盐酱醋没太大关系。但中东近十几年的局势和混乱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恐怖主义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安全和格局,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中国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

新疆恐袭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受到宗教极端分子的鼓动,而美国和欧洲等地不断出现的恐怖袭击也使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有了深刻的改变。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不仅中东的局势处于不确定中,世界局势也将处于严重的不确定中。如今,美国选举特朗普为总统(为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美国对于中东地区的干涉及其后果也有密切关系。

中东的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会分裂成那么多的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是怎么形成的?英法等国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以色列立国给中东带来了怎样的变故?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变成你死我活的关系?2011年阿拉伯革命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埃及、叙利亚在这场革命中是如何陷入混乱的?美国如何在中东的混乱中以推行民主的名义,扮演了火上浇油的角色?恐怖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所有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穿越百年中东》里找到客观、生动的答案和分析。

让人感到痛苦的是,中东问题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列强人为造成的。现在的中东成了利益、权力、宗教派别争夺的战场,这一战场不仅由中东的阿拉伯人在主导,而且还有世界各国的参与,其面临的情况之复杂几乎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我认为,解决中东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些阿拉伯国家打破国家和边界的局限,成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就像曾经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样。但由于各国利益和宗教派别的不同,这一可能性基本没有,其难度远远要大于秦始皇吞并六国的难度。目前的世界格局已不允许这样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再次出现,而阿拉伯国家也很难再出现一个能够实现统一的强人(不光是统一领土,还要统一极端对抗的各宗教派别)。在中东的混战中,真正受害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沦为战争或者宗教的牺牲品,在上百万人死伤的同时,几百万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中东问题有解吗?郭建龙说:

“极端思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社会开放程度的问题。但是,说起来简单,真正的问题却在于:如何在一个还不开放的社会中消灭极端思想、消弭对抗?这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不消灭极端思想,这个社会就很难获得开放的机会;如果不开放,又更难处理极端思想,形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死循环。”

阿拉伯各国如何解决这样的死循环?世界各国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死循环,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总是用不恰当的手段推波助澜?这是人类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事关阿拉伯国家,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和福祉。

阿拉伯文明曾经是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之一;伊斯兰教也曾经有过宽容和豁达的历史,今天大部分的伊斯兰教徒依然以宽容面世;欧洲的文艺复兴曾依赖于奥斯曼帝国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产。这片土地曾经拥有过和平繁荣的伟大帝国,这里的人民不应该一直生活在沉重的诅咒中,人类也不应该一直生活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印度是我们不可疏忽的存在

读完郭建龙写的《穿越百年中东》后,这两天在路上,又读了他的另一本书《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印度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印度是中国南边最大的邻居,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产生过重大影响,更是因为作为和中国一样的人口大国,印度这几年飞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有可能在未来超越中国。

过去的中国人喜欢看别国的笑话。我们曾经笑话印度万物有灵的信仰,笑话印度式民主把国家弄得一团糟,笑话印度交通工具的落后,火车顶上也趴满人。但是,对别国的笑话也可能只是为了掩盖自身的虚弱,强调自身的优越感。

现在的中国明白了一些,不再想着要救世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各种夜郎自大的特征依然存在。比如最近很多言论认为,特朗普被选为美国总统证明了美国民主的失败,这正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典型症状。

深刻了解其他文化和民族,尤其和中国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民族,并认真汲取它们的优点,是中国保持和世界同行的基本素质。要了解世界,我们需要抱着两种姿态:一是摆脱先入之见,一是脚踏实地认真考察。比如我们对日本就有先入之见。尽管很多中国人到日本购物,但提起日本人都咬牙切齿。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日本人在靖国神社纪念战犯,从来不道歉,这一点确实可恨。但恰恰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冷静地了解和研究日本民族,吸收他们的优点,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防范历史重演。

脚踏实地认真考察是很多中国人不擅长的。大部分中国人习惯于浮光掠影的旅游,主要任务是拍照和购物,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深层次的了解所获甚少。比如很多人去过印度,依然没有弄懂普通印度人和锡克族印度人的区别,而常常把“红头阿三”等同于所有印度人。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去国外旅行时都应该脚踏实地深入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像郭建龙这样的人。他们秉持客观的态度,怀抱对古老文明的热爱,用脚步去亲自丈量文明,用相机记录文明的过去和现状,用文字理清文明的脉络和走向。

从《印度,漂浮的次大陆》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郭建龙在进入印度之前,已经对印度历史和文明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了充分准备后,他用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印度七十多个城市上百个景点,穿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多视角扣问印度文化,给予我们很多具有现场感的描述。

阅读郭建龙的两本书,我已经被他感动,感动于他对于不同文明的热爱,感动于他深入实地的考察精神,感动于他和当地人同吃住的身段,感动于他希望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感,更感动于他把写作和生命紧密相连的欢喜。他不同于某些自以为是的文化研究者,端着某种身价在书斋间志得意满地写作,即使去实地考察也是抱着居高临下的傲慢,或者渲染某种博古通今的佶屈聱牙。

郭建龙用简明易懂的文字、极接地气的灵动和轻松的姿态,梳理了印度从古到今的历史脉络,把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政治、经济串联到一起,让我们随着他的脚步和文字轻松了解这位多彩多姿的邻居到底拥有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

因此,如果你想去印度旅行,建议你先读一下郭建龙的这本《印度,漂浮的次大陆》。尽管书中涉及的地名和人名很难记住,错综复杂的朝代更替和宗教变迁也令人眼花缭乱,但当你理解了印度的前世今生,再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就像和一个心仪已久的朋友见面,一定会从他/她的眼神和姿态里读出别样的趣味和气质。未来的世界里,印度是我们不可疏忽的存在!

《三千佛塔云烟下》:在愚昧中沾沾自喜,我们没有希望

之所以阅读郭建龙的《三千佛塔云烟下》,一是已经读完了他的几本书,就差这一本没有读了,二是刚好打算带孩子到吴哥窟旅行。读完这本书,算是把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历史轨迹、风物传统初步了解了一番。这本书的名字“三千佛塔云烟下”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好像让柬埔寨这片土地顿生魅力,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我到一个地方旅行,常常参照两个坐标:一个是地理坐标,坐落在地球的哪个方位,周边又有什么国家,这些国家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变革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另一个就是历史的参照,在了解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后再去旅行,看任何东西就都知道了前因后果,对于当地的风俗民情、建筑风格、宗教习俗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观察。

即使只是走马观花,但如果掌握了这两个坐标,除了收获一路看到的风景,还能够在内心产生更多历史和哲学的思考,甚至可以产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感。我是属于典型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种人,简单说就是“找抽型”的,任何东西都非要弄出点“意义和内涵”的那类人。

郭建龙基本上把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写过了(除了俄国、日本和韩国外)。《穿越百年中东》写了中国西边国家的事情,《骑车去元朝》写了中国北边蒙古国的事情,《印度,漂浮的次大陆》和《三千佛塔云烟下》写了中国西南边和南边国家的事情。

郭建龙的写作手法,是用历史纵横作为主线,以亲自考察作为基础,以个人思考作为总结,把一个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串联起来,最终给人呈现该地区的完整陈述。前面几本书我也进行过评点,在文化旅行的写作方面,郭建龙是难得的有深度的人。对于他这样的人,网络上有了一个新名称:文化行者。

对这本《三千佛塔烟云下》,豆瓣网页上的推荐语是这样的:

“东南亚,仿佛是一片与时间无关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热带独有的温暖。这片充满着阳光、繁花与纯真微笑的土地上,处处流传着为爱甘愿牺牲的公主们的故事;世界第七大奇迹吴哥城里,依然伫立着高棉永恒的微笑;蒲甘平原的三千佛塔,对远方的旅人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这里的人们质朴而热情,他们心中的信仰荡涤着尘世间所有的罪恶。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现在中国人出国旅游的越来越多,到东南亚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看人妖的多,看文化的少。面对周边国家,我们还常常流露出大国沙文主义色彩,觉得这些国家没法和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的泱泱大中华相比。确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骄傲的理由。要知道,我们正是在骄傲自大、闭关自守中,差点把整个国家都输掉。

今天,东南亚国家在诸多方面的举措都值得改革中的中国学习和借鉴,比如经济政策、老百姓的信仰体系建设和民风管理等等。希望未来中国人再出去旅行,能够多一些有深度的文化考察和历史体悟。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郭建龙这样完整,但多学一点总是好的。

大家都知道彼得大帝隐姓埋名在欧洲潜心学习的故事,后来成就了强大的俄罗斯;大家也都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代表团在欧洲深入考察一年,随后实现了国家的重大转型;泰国的国王也是亲自深度考察了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后,在泰国进行深度变革,带领人民走向了今天的繁荣之道。

中国式的考察,从清朝开始就是走马观花,只问奇事不问制度,只问大炮不问体制,最后得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到今天有些人出国考察,依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真正痛定思痛,刮骨疗毒,把别人好的东西、深刻的东西借鉴和应用到中国来。

当我们用固有观念和先入之见去探寻别人的思想和价值时,我们反而会得出种种结论,以为我们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具备优越性。我们引进别国的饮食、电影、娱乐,引进科技、设备和异想天开的建筑风格,但真正深刻的东西,那种像血脉一样让一个国家充满活力和持久力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学到手。

中国的希望,在于能够从浅薄走向深刻,从荒谬走向理性,从夜郎自大走向虚心学习,从掩耳盗铃走向开诚布公。有影响力的高层当如此,普通老百姓也当如此。当人们都在愚昧中沾沾自喜时,一个国家不仅没有希望,也没有未来。 FylYk9EH0MIbDS0xb0UHp4/cfmon7zVqUYNIQgp0ceANkSj7+lIRjSNG7n1Iz7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