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应酬总算告一段落,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喝杯茶休息一下,于是把吴晓波写的《腾讯传》读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吴晓波作品的。在财经作家里面,他是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格局观的一个。《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都是很不错的作品,如果想要了解近代和当代中国企业发展历史,体会中国百年商业发展的跌宕起伏,以及其中人物的悲欢沉浮,这些书都是很好的引导。另外,吴晓波的作品属于把事实和思想结合的类型,笔端蘸着人性和悲悯的情怀,因此,读者阅读时也能够把情感代入其中。
《腾讯传》是吴晓波接到的一篇命题作文,是腾讯在和奇虎360爆发“3Q大战”之后,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世人更加了解腾讯的一次安排。当时腾讯的微信产品刚刚上线,如果吴晓波当时完成这本书,那腾讯近几年的发展路径会迅速让这本书过时。吴晓波花了五年时间来了解腾讯,现在刚刚出版,恰好把腾讯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也记录了下来。
此时,3Q大战的硝烟早就消散,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在这种变化中此起彼伏,或引领潮流,或随波逐流,或淘汰出局。腾讯已经变成一个巨型公司,占领了与互联网相关的无数领域,左右了几乎所有中国网友的生活方式和心情。
即使如此,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霸主,腾讯的明天会怎样也不可预测。吴晓波的这本书写出了一部分腾讯的过去,却没法预测腾讯的未来。就像KK(凯文·凯利)对马化腾说的那样:“你的竞争对手并不在你现在的名单上。”
因为是命题作文,尽管吴晓波已经努力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腾讯,但独立立场还是不够的。对于马化腾的个性和领导特征,腾讯其他创始人和管理者之间如何合作、利益如何平衡,还有对腾讯发展历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本书都不够深刻和尖锐。但这依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通过阅读,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领悟:
第一,一个企业的发展并不全是高层战略设计的结果,而是在正确的企业文化下,一些偶然事件或者一个意外的主意和尝试所带来的结果。允许新生事物和创新想法在内部孵化和发展,是企业不断变革自身、抓住机遇的重要条件。
第二,企业必须要有核心领袖,同时要有一批有才能、有想法的团队成员在领袖周围一起干。马化腾的个性温和内向,表面上不是个呼风唤雨的领袖型人物,但马化腾对于技术的熟悉、对于产品的专注、对于团队成员的重视,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以理工男为主的腾讯都是极其重要的领袖特征和品质。马化腾并不是个战略设计型人才,但确实能敏锐地抓住发展机遇,见微知著。
第三,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成就了腾讯,从QQ到微信,腾讯的文化就是专注用户的文化。正是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中,腾讯摸索到了如何从用户身上挣钱的方法。大家都说腾讯是山寨能力最强的公司,但腾讯成功的核心能力并不是山寨,而是创造了一系列原来在中国并不存在的商业收费模式,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打开了一条光明大道。
第四,阅读腾讯的成长史,相当于阅读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史。不管是对中国现在蓬勃发展的创新企业,还是对正在急剧转型的传统企业,这本书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不用担心腾讯这样的霸主企业的出现会扼杀创新或者全盘通吃,世界发展的规则永远都是此消彼长,在最没有人关注的角落,未来参天大树的种子一定已经开始发芽成长。
企业之间的互掐和企业家之间的互掐尽管算是企业危机,但也是企业腾飞的契机。如果没有周鸿祎对腾讯的攻击,就没有腾讯和马化腾今天的开放心态;没有腾讯对于周鸿祎的反击,也不会有奇虎360迅速蹿升的知名度和快速的美国上市,也没有后来周鸿祎做事情更加沉稳的姿态。
马化腾和周鸿祎都和我有交往。马化腾是一个沉稳、内向、具有君子风度的人,认识他的人能明显感觉到他做事情的认真和对腾讯的全情投入。几年前我们约好了谈合作,当时是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结果我中午被一帮朋友拉去喝酒喝醉了,马化腾在北京香港马会等我,我迟到了半小时,而且因为酒醉完全处于糊涂的状态。我估计他一定十分恼我,在酒醒后发信息去道歉,但他并没有表示出任何生气。这项合作后来还是成了,腾讯向新东方在线投入了三亿多人民币,成为新东方在线的重要股东。
还有一次就是去年,马化腾邀请我去参加腾讯云峰会,我在演讲时讲了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社会的话。午饭时马化腾对我说:“老俞,你是来给我捧场的,还是来砸我场子的?”从他这句话中我听出了他对腾讯的爱护,不希望有任何对腾讯不利的东西出现。
周鸿祎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雷厉风行,敢说敢骂,敢做敢当,不受任何固有世俗眼光的约束。我和他一起吃过几次饭,参加过几次电视节目,每次他讲话我都为他提心吊胆,但他却神色自若,指点江山。和马化腾对腾讯一样,周鸿祎对奇虎360也情有独钟,他做的一切都是希望360占据更多的江山。他身上体现了企业家的另一种特色:在所不惜,勇往直前。
就在我读完《腾讯传》的时候,旧年的最后一天,周鸿祎给我发来四段短视频,都是在一个射击场摸爬翻滚和射击的镜头,正是他做奇虎360那种喜欢挑战、斗天斗地的个性的写照。
没有企业家的中国,将是一个乏味和贫穷的中国;没有不同个性企业家的中国,将是商场上一潭死水的中国;没有不同商业模式和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就没有今天热火朝天的中国活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企业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是中国社会活力和繁荣的重要源泉,是一把把火种,让中国社会不断燃烧和沸腾。
在阅读《暗夜传灯人》之前,我并不知道杨渡,更不知道这位在台湾有着很高知名度的作家和诗人也是积极参与时代变革的人。之所以读《暗夜传灯人》,一是因为这是中信出版社“思享家”丛书中的一本,而我对这套丛书的组稿标准颇有好感,二是因为这本书是野夫作的序,对于野夫的判断力我还是非常认可的。杨渡是野夫多年的好友,我和野夫也算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
在《暗夜传灯人》中,杨渡主要讲述了那些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师友的故事,其中最着重描写的是“渡海传灯人”。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带过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等,他们辗转台湾各地,谋求生路。这些飘零的生命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通过教育下一代把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植入台湾这片土地上。
在台湾三十年戒严的岁月里,在那个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被严令禁止的时代,除了书中这些人,还有一些有独立思考勇气的人也通过各种手段让思想和希望得以薪火相传,直到台湾成为真正的思想开放之地。他们是暗夜里的一盏灯,在蒙昧的年代,用他们的历史视野、生命格局照亮夜空。
在思想禁锢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拼尽自己的力气和勇气,在黑暗中进行呐喊,说出真实的语言。杨渡本人也是推动台湾政治改革的主要人物之一,在马英九的竞选中,他几乎是股肱人物。野夫称他为时代的俊杰,是同时立德、立言、立功之人。“无论法统如何变更,真正的道统却毁之不尽,在民间一脉相传。每一种思想和门派,都在民间社会春种秋收,默默传承。正是这样一些暗夜中的传灯者,给吾族保存火种,让我们在最寒凉的时代,也能看见光芒。”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我在农村上学时所碰到的老师。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十年浩劫中度过。很多城市里的知识分子都被当作右派或者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了农村。所以在小学二年级,就有位作家给我们讲课;在高中阶段,我的语文老师是从江苏省作家协会下放过来的,英语老师是从南京翻译局下放过来的,他们都从城市来到闭塞落后的农村第一线,进入破庙里的中学教书。
尽管我们没有从这些老师口中听到太多关于独立、自由等的言论,但他们上课的神态、展现的学术水平、不经意流露的精神已经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了成长的种子。一旦遇上时机,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开花、结果。我后来能够考进北京大学,和这些老师对我的浸染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密切关系。
在读《暗夜传灯人》的时候,搜索杨渡的资料,我发现了他的另外一本书《一百年漂泊》。如果说阅读《暗夜传灯人》好像是听一个朋友一边喝茶一边用平静的语调给你讲述师友的故事和时代的变迁;那么阅读《一百年漂泊》,就像是听一位亲人用忧伤的情感,用朴素而优美的文字,向你喃喃倾诉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之流。
在我看来,《一百年漂泊》这本自传体小说绝对是一本值得读而且令人感动的作品。小说以父亲生病为线索,串起了接近一百年间一家几代人的故事,把亲情的故事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进行陈述。“通过父母的故事,通过我们家的故事,去追索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必须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的时代,在国民政府的政策下剥削农业、滋养工业,让大量的人从农村向城里过渡。”
杨渡以一个儿子的身份讲述了父亲如何希望摆脱农村束缚,母亲如何和全家相依为命、受尽冤屈,父母如何在贫困中努力崛起、养家糊口、筚路蓝缕创立事业,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人。文笔生动感人,叙述朴实亲切。书中展示的台湾尽管被日本统治了五十年,但在民间依然保留和传承了中华文化和习俗。
看书中杨渡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我屡次掩卷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屋后的小溪、小溪中的鱼虾、岸边的茭白,还有稻田里的泥鳅、后院的鸡鸭、父母的争执和相依,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时代的发展使家乡的一切面目全非。小河没了,鱼虾死了,江河污染了,农田变工厂了,这一切在台湾的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发生了,也从80年代至今正在大陆发生。杨渡的梦想是年纪大了回到故乡、生活在童年的环境中,但这已经变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
我的故乡本来也很美丽,一个小小的古镇,古镇东边有一座小山叫青山。可惜因为建设要用石料,青山早就被夷为平地,原来从山上下来流经我家后面的那条清清小溪,先是因为建工厂变成臭不可闻的水沟,然后干脆被彻底填平,变成了一条城乡接合部尘土飞扬的道路。现在,我的故乡也早已有名无实,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了。
这是老家的房子,小时候一岁到十八岁生活的地方,不过老房子倒塌了,这个是十几年前在原址上新盖的,周边环境也打理得漂亮了。
去年的时候,家乡的一位政府领导告诉我说,我们家乡要撤镇并区。家乡原来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夏港,现在夏港被撤销了,和城西部合并叫澄西区,夏港这个美丽的名字要消失了。我听完后悲从中来,请求领导能否给这个地区留一条路,起名字叫夏港路,这样我们回去的时候至少还可以从这两个字上找到一点儿时的记忆。
故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在逐渐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因为故乡是和童年生长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当我们童年成长的环境消失殆尽,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也将因此无处可觅。失去故乡,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游子。
《聆听父亲》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回忆其父亲和家族的散文。知道张大春,是在阅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时看到里面有一篇对他的采访,采访中提到了他写的历史小说《大唐李白》,也提到了他回忆录式的散文《聆听父亲》。
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书,向孩子讲述自己父辈和祖上的故事,也讲述自己所处的台湾的发展变迁,是一部交织着过去和现在,同时又面向未来的家族故事。张大春应该和杨渡差不多同龄,杨渡的《一百年漂泊》我前面介绍过,讲的是一家人在台湾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转型期的奋斗故事。而张大春把眼光拉得更远,讲述了从祖上五代开始的家世。
因为张大春家的祖规家训是“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尽管后来张家祖业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但书香门第的功底还在,这也是后来造就张大春这样人才的家族基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了张家的颠沛流离,也酝酿了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作者的讲述充满忧郁而深刻的乡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来表达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
其实张大春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可以追溯几代的家族,家族整体在“诗书”和“忠厚”中生存,后来又得经商之精妙,发家致富终成大族。由于叔伯等人皆有文化,又善于记录,所以家族脉络和故事保存完整。即使遇到世事沧桑、颠沛流离,整个家族分散两岸,大陆台湾分隔几十年,也终能家族团聚。《聆听父亲》尽管写得有点繁杂而沉重,但背后透露的是张大春对于自己家族的骄傲。
像我这样草根出身的人,父母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世代为农,忠厚也许有一点,但诗书的边儿都没有摸到,更不用提为继了。原来的农村不管家族是否有文化,也讲究修个族谱,好让自己和古代本姓的名人沾点边。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一把火把族谱给烧了,所以很多人连自己姓氏的出处和来源都搞不清楚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说找到了原来的族谱,要重修一下,当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谱要钱,现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较兴旺的,无论如何要支持一下,也是俞家的光荣,等等。我心里想,为什么不直接找俞正声呢?人家也姓俞,比我旺了不知多少倍了。当然最后我还是把钱出了。修完后他们把族谱寄过来,我翻看了半天,祖宗几代都是农民,和俞正声那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这里,算是半个文化人半个商人,按照我母亲的说法,是茅草丛里出了一棵笋。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也许我们的感情不像张大春在《聆听父亲》中表达的那么文雅和曲折,但更接近于真实的血肉。我和父亲之间没有诗书的应和,但对抓鱼摸虾、插秧割稻、挑粪除草等也有鲜活的记忆;还有父亲带着我走十里地去城里闲逛,带着我从小学习锯子、刨子等手艺(父亲会做木工),和我一起煮亲手抓的螃蟹,对饮家酿的米酒。这些事情点点滴滴铸就了我现在的个性和情怀。父母因为没有文化不认字所吃的苦让我感同身受,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父母对于文化的尊敬、对于识字人的尊敬,促成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和一直到今天的孜孜不倦。
也许家族是否“诗书为继”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忠厚传家”的父母。我的父母把忠厚的品质和对诗书的尊敬传给了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在聆听父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现在,当我有时给孩子们讲祖辈在农村的故事和我自己成长的故事时,孩子们真的会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哪——走开啦!”但是,我相信等他们到了我这样的年纪时,就会懂得这些故事的弥足珍贵和蕴含其中的基因密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