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灯塔

利用在路上奔波的零碎时间,读完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余世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算起来不仅和我在同一个学校读过书,而且在同一栋楼里住过。当时北大西语系的男生和北大中文系的男生都住在北大32楼。现在这栋楼已经拆除,在原址上盖了一栋新楼。

我们走进北大的时候都还是懵懂少年。进入北大后,同学之间互相砥砺,不同科系互相竞争,使我们不断接受冲击和洗礼,最终形成自己新的思想。在北大,我们从老师身上能够学到知识和学养,但通常不是思想的碰撞。我们当学生时,我们的老师们刚刚从那场十年浩劫的惊恐中走出来,讲任何带有思想火花的东西依然如履薄冰。尽管如此,老师们的功底却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比如我们的系主任李赋宁,学于西南联大,毕业于耶鲁大学,身上的学者涵养和“民国范儿”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别着迷和敬重。当时,朱光潜、杨周翰、宗白华、季羡林、许渊冲等都还活跃在讲台上,他们对我们那一代北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在北大学到更多的是从同学身上。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到了1978年之后才有机会考大学,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多岁才开始上大学的。当时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就在十六岁到二十三岁之间不等,这样的年龄差也意味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大家在一个班里互相学习的东西就比同龄孩子多,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击也更加激烈。对于我这样来自农村、没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仅在同学的闲聊和争论中就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各种观点的洗礼。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非常喜欢读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们班书痴很多,其中以王强尤甚,直到今天他依然以“书蠹”自傲。之前还收到王强的新书《书蠹牛津消夏记》,一本记录他在全世界搜寻各种珍本书籍经历的作品。进北大之前,我除了知道《水浒传》《西游记》,几乎不知有他书。进北大之后,我四年阅读了几百本书,基本都是同学推荐和互相学习的结果。

余世存进入北大是在80年代中期,北大的读书精神还在。那时的北大学生对于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的探寻已经变得更加迫切。阅读已经不足以慰藉饥渴和企求探索的心灵,大学生们希望对中国现状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和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解决方法。同时由于对个性和自由更加深刻的追求,关于人如何更有价值地生存这件事情,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

进入90年代后,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变革和人生真理的探索造就了一批保持独立思考人格、不愿被世俗裹挟前行的知识分子,余世存算是其中之一。

百度介绍余世存:“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是不是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我们不加讨论,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确实做到了独立、冷静、接地气,并且具备总结的高度。

余世存在另类解读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时提出了“类人孩”的概念。作为一个人,除了生理意义上的存活,更应该有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存活;我们作为文明、精神的承载者,如果缺乏或者拒绝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滋润,那就可能被阻滞于文明进化的孩童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许多人确实还生活在“类人孩”阶段,享受着某种过得去的物质生活,却拒绝心灵和精神层面的觉醒,拒绝对个体的精进和社会的进步进行探索,因为任何觉醒和探索的过程都有可能陷入更深层次的精神苦闷。许多人不愿意经历这样的精神痛苦,因此与其觉醒,不如麻木。余世存对“‘类人孩’般的认知品性生发锥心之痛”,并发出呼吁,“‘类人孩’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否则,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

余世存出过不少书,其中比较好的有《非常道》《老子传》《中国男》《大民小国》《家世》。《大民小国》是对中国近现代几十个人物的历史贡献和精神财富的探讨。所谓大民,不是指有着盖世伟业的巨人,而是指以自己的成长和学识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独特贡献的人物;所谓小国,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欺凌,尽管国土面积不小而国民精神却萎靡不振的状态。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大民小国》中讲述的这些人物才变得尤其有意义。如果说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在国体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话,那么一个社会真正内在的进步和举步维艰走向现代的努力往往取决于那些被历史轻描淡写甚至颠倒黑白的人物。其中有些人物,因为后来的政治变迁和政治需要,其真实面目已经被抹杀、歪曲或者污蔑。

余世存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以一种对历史的客观态度来还原这些人的历史作用。他描写的二十几个人只是中国近现代人物中的一小部分(谭嗣同、张作霖、王五、汤化龙、苏曼殊、顾维钧、晏阳初等),有些人我们听说过,有些人我们从来不知道,但余世存把这些人重新放到阳光下,至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时期个人奋斗和济世情怀的部分面目,让我们在思考某个人的时候,不会再以简单的黑白对错来区分。

历史如流水,生生不息,昼夜不停流向未来,今日之我们也会成为昨日之历史。一个人何以在世界上立足,何以不断健全自己的品性和人格,为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而努力,这正是我们把自己放在历史长河里思考时需要面对的问题。

人不是在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的木头,也许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也能够成为历史航向中的一个小灯塔,让历史因为我们朝着更正确的方向流动。 gYQ8IgB4Mm/rv4zXccR3sWakNTG5SVgK1SPnboF3hgPjSOimnOkpO6Yz1NosJU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