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聆听父亲,读懂自己的基因密码

《聆听父亲》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回忆其父亲和家族的散文。知道张大春,是在阅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时看到里面有一篇对他的采访,采访中提到了他写的历史小说《大唐李白》,也提到了他回忆录式的散文《聆听父亲》。

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书,向孩子讲述自己父辈和祖上的故事,也讲述自己所处的台湾的发展变迁,是一部交织着过去和现在,同时又面向未来的家族故事。张大春应该和杨渡差不多同龄,杨渡的《一百年漂泊》我前面介绍过,讲的是一家人在台湾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转型期的奋斗故事。而张大春把眼光拉得更远,讲述了从祖上五代开始的家世。

因为张大春家的祖规家训是“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尽管后来张家祖业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但书香门第的功底还在,这也是后来造就张大春这样人才的家族基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了张家的颠沛流离,也酝酿了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作者的讲述充满忧郁而深刻的乡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来表达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

其实张大春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可以追溯几代的家族,家族整体在“诗书”和“忠厚”中生存,后来又得经商之精妙,发家致富终成大族。由于叔伯等人皆有文化,又善于记录,所以家族脉络和故事保存完整。即使遇到世事沧桑、颠沛流离,整个家族分散两岸,大陆台湾分隔几十年,也终能家族团聚。《聆听父亲》尽管写得有点繁杂而沉重,但背后透露的是张大春对于自己家族的骄傲。

像我这样草根出身的人,父母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世代为农,忠厚也许有一点,但诗书的边儿都没有摸到,更不用提为继了。原来的农村不管家族是否有文化,也讲究修个族谱,好让自己和古代本姓的名人沾点边。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一把火把族谱给烧了,所以很多人连自己姓氏的出处和来源都搞不清楚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说找到了原来的族谱,要重修一下,当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谱要钱,现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较兴旺的,无论如何要支持一下,也是俞家的光荣,等等。我心里想,为什么不直接找俞正声呢?人家也姓俞,比我旺了不知多少倍了。当然最后我还是把钱出了。修完后他们把族谱寄过来,我翻看了半天,祖宗几代都是农民,和俞正声那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这里,算是半个文化人半个商人,按照我母亲的说法,是茅草丛里出了一棵笋。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也许我们的感情不像张大春在《聆听父亲》中表达的那么文雅和曲折,但更接近于真实的血肉。我和父亲之间没有诗书的应和,但对抓鱼摸虾、插秧割稻、挑粪除草等也有鲜活的记忆;还有父亲带着我走十里地去城里闲逛,带着我从小学习锯子、刨子等手艺(父亲会做木工),和我一起煮亲手抓的螃蟹,对饮家酿的米酒。这些事情点点滴滴铸就了我现在的个性和情怀。父母因为没有文化不认字所吃的苦让我感同身受,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父母对于文化的尊敬、对于识字人的尊敬,促成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和一直到今天的孜孜不倦。

也许家族是否“诗书为继”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忠厚传家”的父母。我的父母把忠厚的品质和对诗书的尊敬传给了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在聆听父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现在,当我有时给孩子们讲祖辈在农村的故事和我自己成长的故事时,孩子们真的会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哪——走开啦!”但是,我相信等他们到了我这样的年纪时,就会懂得这些故事的弥足珍贵和蕴含其中的基因密码了。 oz2lzhBTjGd5a3MiOYJhNV6aiZaiO91+KQMN5bujG8W2pk63orzuVg5lOLwdp9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