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关系的变化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那段美好自在的童年时光会一去不复返!”

青少年在改变,父母也在随之改变,双方都体验到了更多情绪上的不适,这就是为什么对情绪的建设性管理如此重要,在这方面,父母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孩子做好榜样。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一种简单的理解和管理情绪的方法,接下来还会讨论三个可能会不幸让情绪变得更强烈的因素:日益增加的相互不满、青少年对父母不快情绪的无视以及来自父母的批评。

理解和管理情绪

奇怪的是,在人类的很多关系中,像情绪这样永恒而基本的东西却很少被讨论,就算有,也明显带着不情愿或为难。思考一下下面的对话:

“你觉得怎么样?”

“我干得不错啊。”

“不是问你活儿干得怎么样,是问你的感受。”

“我说过了,我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段对话中,明显带着防备和回避,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口头交流中,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坦率地谈论自己的感受都是很复杂的。所以,在类似工作会议类的场合,与会者大多承受着很多来自日常组织生活中常见的压力,谈论的大多是人们在做什么或在想什么,而不是他们真实的感受。在职场交流中,大家习惯于交换关于行为和想法的信息,谈论感受绝对是例外。

当然,在家庭内部,感受是很重要的。它们让体验更多姿多彩,能激发各式各样的想法,甚至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在亲近有爱的关系中,彼此分享感受会带来共情和亲密。分享感受会让彼此达成重要的共识,如果不分享,这些感受就可能会导致重大的误解。

“在你解释为什么一言不发之前,我还以为你是在生我的气,而不是在为别的事伤心呢!”

正因为如此,缺乏情绪表达的青少年或父母经常被误解。

正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使我们对周围环境和自身保持敏感一样,我们的情绪也能提供很多信息。在我看来,它们是我们情绪觉察系统的代理人,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向内部或外部世界中正在发生的重要事情上。它们可以很具体。如果是“良好的感觉”,我们可能就会很欢迎它们带来的信息。例如,希望与积极的可能发生的事有关,爱与吸引力有关,好奇心与兴趣有关,忠诚与奉献有关。而如果是“不好的感觉”,我们可能就不太欢迎被告知的信息。例如,恐惧与危险有关,愤怒与违背有关,沮丧与阻碍有关,悲伤与丧失有关。

对那些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父母会花很多时间来教他们“表达感觉的词”,这样孩子就能学会如何从“表现情绪”过渡到“表达情绪”。因此,当刚会说话的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或把东西扔到地上,或怒气冲冲地离开时,父母会帮助他们给这种情绪体验命名。

“下次你想这么干的时候,告诉我你很‘生气’,然后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办。”

在童年时期,学会一个有效的情绪词汇是非常重要的收获,当情绪变得紧张时,练习用言语来将它们表达出来也是如此。家长可以结合这种早期儿童情绪素养教育,让孩子学会重视这些强烈的情绪,但不要在它们的支配下立即采取行动。

情绪可能是很好的信息提供者,但也可能是糟糕的建议提供者。因为情绪会促使孩子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感到嫉妒时会从别人那里抢东西,生气时会动手报复),所以,他们可能会忍不住受强烈的情绪支配,按照冲动的想法行事。然而,先进行理性判断,然后再行动通常更好。随着孩子心理的发展和大脑的逐渐成熟,父母可以这样说:“你这会儿知道好坏了,但你能不能在做事之前动动脑子,问问自己聪明人会怎么做?”同样的建议也适用于那些爱发脾气的成年人和容易发怒的孩子。

有时候,冲动的人会被驱使着用他们的感觉去“思考”:“我是因为心烦意乱才突然离开的!”有时候,感觉迟钝的人很难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觉察系统不发达,“我不知道有什么感受!”

当人们表达某种不愉快的情绪时,这种感受不仅会让他们留意到重要的生活经历,还会调动能量让他们做出各种选择。例如,深思型选择:接受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进行思考;表达型选择:用言语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防御型选择:防备正在发生的事情;纠正型选择: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情绪太重要了,重要到不容回避或忽视,父母的部分工作就是帮助儿童期或青春期的孩子把情绪处理好,他们可以利用的方式包括成人示范、互动、指导等。

但是,在给家长或夫妻做咨询时,我发现女性似乎比男性能更轻松且熟练地谈论自己的感受,而男性则能更自如地谈论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以女人会抱怨说:“你这人真是没心没肺!”而男人则会抱怨说:“你太情绪化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也许与女性和男性奉行的不同行为准则有关,女性是温柔、敏感的,而男性则是坚强、沉默的。在这种情况下,表露感情对女人来说似乎是件很有女人味的事,而对男人来说则是缺乏男子气概。父母最好尽可能将谈论情绪的行为正常化,这样孩子就能从这种模式中学会如何表达情绪。

在家庭中,当孩子开始告别童年、疏远父母并追求自己的独特,义无反顾地踏入青春期时,那个曾经与父母关系亲密,在情绪表达上坦荡直率的孩子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情绪外露了。为什么呢?

“我的感受与他人无关!”

“我不喜欢展示我柔软的一面。”

“我想把我的感受藏在心里。”

为了得到更大的成长空间,青少年可能会更多地隐藏他们的情绪。

与此同时,他们可能还会在情绪上变得更敏感、更紧张,这不仅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带来的影响和不断增长的自我意识,还因为他们与父母和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发展性变化是身体方面、社会性方面和情绪方面的彻底颠覆,是对青少年行为规则的重新设定。而此时,随着中学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在情绪上体验到的不快乐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想想他们可能会产生哪些不快乐的情绪吧,比如厌倦、悲伤、失望、沮丧、急躁、愤怒、困惑、不确定、怨恨、痛苦、压抑、排斥、背叛、失败、失落、寂寞、孤独、不满足、不满意、无助、绝望、遗憾、后悔、渴望、疲惫、忽视、羡慕、嫉妒、不平、不公、不安全感、焦虑、不足感、自卑感、自怜感、自我批评、内疚、难堪、屈辱感、羞耻感、意气消沉、压力、紧张,等等。

随着青春期的开始,让青少年感到不快乐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们会在与人相处中变得“更敏感”,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复杂了。这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接纳和理解的现实。青少年产生了越来越多他们可以识别的不愉快感受,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情绪觉察能力,但对他们的情绪掌控能力也更有挑战。

当青少年只能大致判断自己处于“坏情绪”中时,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还不能明确定位情绪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因此,自我情绪管理,即通过识别不快乐的感受并加以讨论来进行处理,是父母希望示范并鼓励青少年去实践的一项技能。“如果哪天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与其躲到房间里去上网,不如花几分钟时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保证一定认真倾听。至少这样你就不必一个人闷闷不乐,说不定能感觉好点。如果我哪一天过得很煎熬,一般来说我也会告诉你,要是你能听听我的心里话,肯定会对我有积极的影响。我认为这就是家人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在情感上互相支持。”

对父母来说,青春期也是一个更加情绪化的时期,因为他们与青少年的距离越来越远,交流越来越不完整,在涉及孩子的表现和行为方面的自由时,相互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与照顾童年期的孩子相比,父母感觉自己能管的事情少了,但要承担的责任一如既往。当他们苦恼地纠结于何时何地该继续牢牢把控,何时何地该学会放手时,会体验到更多的担忧。

在经历这一切变化时,父母很容易忘记保持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有多重要。为了鼓励孩子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情绪,有几件事情是父母可以做的。

父母可以和从前一样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情绪,给孩子做一个示范。“我跟你说说今天工作中有哪些开心和难过的事。”

当青少年与父母分享强烈的感受时,无论这些感受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他们都应该表示感谢。“谢谢你让我们知道你和朋友在相处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我们可以帮忙的吗?”

父母可以放弃用言语攻击孩子,因为这种带有敌意的表达会削弱孩子在情感上的安全感。“我不会告诉父母我的感受,因为那样会让我情绪更低落。”

一定要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表达关切。“在讨论你所做的事情之前,我们首先想知道你的感受如何。”

此外,父母在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需要先搞清楚一个颇为复杂的区别,即情绪沟通和情绪化沟通之间的不同。

在进行情绪沟通时,父母会坦承自己的感受,希望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寻求与孩子情感上的亲密,“你不赞同我的想法,这让我觉得很受伤。”

在进行情绪化沟通时,父母可能会用强烈的情绪表达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表现出受伤(伤心/生气)的样子,这样你才会改变主意。”父母与青春期子女之间用言语进行的情绪表达太重要了,作为父母,你不应该使这样的心机。

当然,青春期会改变孩子,当父母难以理解、接受或跟上这些变化时,他们和孩子会发现,那些突然涌现出来的差异将彼此越推越远。例如,生理、心理特点会发生变化,从年幼到开始性成熟;价值观会改变,从受家庭影响变成受同龄人的反主流化影响;习惯会改变,从服从家长权威变成对家长权威的积极或消极的抵抗;需求会改变,从满足于家庭生活变成与朋友们一起在外部世界争取个人自由。有时,他们之间日益增加的差异会让彼此感到疏远。

“我们之间不同之处太多,再也没有什么共同点了!”

然而,有一点从童年到青春期都不应该改变,那就是分享彼此的情绪体验。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可变因素导致亲子关系日渐疏离时,谈论彼此的感受能将他们牢牢维系在一起。“既然我们都觉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不受对方待见,也许我们需要来谈谈这个问题了!”

尽管特点、价值观、习惯以及需求上不断增加的差异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他们在情绪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父母可以通过表达共情来肯定这些共同点:“我知道你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有同感。”因此,当父母对春风得意、取得各种成功的孩子表示祝贺时,当父母对流年不利、经历各种伤痛的孩子表达安慰时,这种在人性层面上的情绪反应会将他们深深地联结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了穆里尔·鲁凯泽(Muriel Rukeyser)在《岛屿》一诗中对分离和差异的看法:

哦,看在上帝的分上,

它们是紧密相连的

在深深的海洋之下……

有时候,因为横亘在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多,亲子之间会感到越疏远、越陌生,此时表达情绪体验可以让他们找回那些共同点。“我觉得我们现在都有点心灰意冷。”父母可以这样说。当孩子表达赞同时,他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情绪体验感受到“内在的联结”。

日益增长的不满

随着青少年的日渐独立和渐趋不同,他们在情绪上也产生了一些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的相互不满。然而,不满并不意味着爱的减少,只是意味着在现在的亲子关系中,必须比以前更能容忍对彼此的不满。爱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很容易,爱一个让人恼火的少年就有点难度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对比,父母在面对青少年时,过往对年幼孩子那种狂热的爱往往消失无踪。当爱的对象让人越来越难以产生爱意时(因为青春期少年已不再是那个招人喜欢的小可爱了),你还能坚持无怨无悔地爱他吗?这可能是对父母是否称职的一个考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发现父母不再像以前那么完美、那么理想化的青少年。

从下面的描述中,你会发现父母的不满情绪通常源自何处。

“我真怀念从前啊,她曾经跟我无话不谈,我们相互陪伴、共享快乐时光;他曾经最喜欢我的陪伴;她以前多尊敬我啊;他以前学习是那么刻苦;她以前既无私又体贴;我们很少有什么大的分歧;他以前认为我很酷、很聪明;她以前很喜欢帮我忙,很会讨人喜欢;他以前对需要做的事情总是很专心;她过去在大多数时候都很积极主动;他以前很懂规矩;她以往总是信守承诺;他以前根本不需要人提醒;她以前说的话都很可信;他们那时候多喜欢被亲吻、被拥抱啊!”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要因为长大而放弃一些孩子气的游戏,还要面对另一种更让他们不满的变化。

青少年不满情绪的常见来源如下:

“我不喜欢父母做事没有以前公平,却比以前更难讨好;对我的批评也比以前更多了;不如以前信任我了;比以前更严肃了;他们担心的事儿比以前多了;问的问题也更多了;对于我想要的东西,他们提出的条件更多了;拒绝我的次数增多了;从我这里拿走的东西更多了;越来越不理解我了,也不像从前那样认真听我说话了;说教比以往更多;跟他们说话更让人紧张了;比以前更无聊了;比以前更让人尴尬了;要求我干的家务更多了;比以前更喜欢谈论成绩了;对我的兴趣爱好也不那么支持了。”

有时候,不满会短暂地沦为厌恶,比如当青少年认为父母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时(“非常感谢你们让我整个周末都在做家务!”),或者当父母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非常感谢你把我们做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

父母应该对这种厌恶感保持警惕,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转折点。短暂的厌恶感会导致父母对青少年做出极其有害的回应。有些让父母只是觉得不愉快的事情,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劫难。这种情况有时可以提醒父母,在孩子把父母惹得不痛快的时候,他们自己同样不好受。

无视父母的不悦

有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会让父母感到深深的挫败:再一次“忘记”了她的承诺;又没有收拾自己制造的一片狼藉;仍然在做那些被告知不能做的事情;继续热衷于那些父母想要禁止的爱好;抛弃父母最看重的东西。父母会对此深感绝望,他们会说,“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再也不关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了!”

事实上,根据我所看到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尽管孩子们会逞强,会表现出对父母的反应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不在乎你怎么想!”),但正如小孩子总是渴望自己在父母眼中出类拔萃一样,青少年依然存在着这种期盼。事实上,这些逞强说法真正的意思是:“因为太在乎了,在乎到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有多在乎。”

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在完成青春期两个主要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青少年必须敢于得罪父母——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成年人。一个目标是通过尝试个性化的表达,青少年形成了专属的身份认同,“我已经尝试了不同的形象,拥有了足够的经验,现在知道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另一个目标是与童年告别,与父母拉开距离。青少年在反复的练习中扩大了自己的选择范围,实现了在社会功能上的独立。“我已经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了自力更生。”

当这些正常的变化发生时,父母最好留意自己的反应。青少年极易因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品位、兴趣和价值观而不被认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必须包容他们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在青少年追求独特和寻求独立的这段时期,如果他们的行为没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契合”或遵循父母所珍视的那些原则,青少年自己就会被没达到标准的挫败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父母则会对孩子表达失望。

“他们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面对这种不愉快的情形,青少年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是需要勇气的。“我只是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喜欢社交,喜欢成为领导者。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认为有两句话父母永远都不应该对孩子说:一句是“你真的让我们失望了”;另一句是“你真的辜负了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我看到过很多青少年在咨询时因父母的这些话而流泪。我认为原因是他们把这种失望等同于丧失了(也许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的爱。这并不是父母想要传达的意思,但青少年就是这样理解的。也许父母可以用一种正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讶,说:“你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你现在的行为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既然我们讨论到了什么话不该说这个主题,那我就再补充一句,“你就是懒”这句话为什么伤人?因为青少年可以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父母没有说出的潜台词:“你就是个懒惰的废物。”这得有多伤人啊?

随着青春期的幕布徐徐拉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不满也越来越多。例如,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变得越来越抗拒,为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开始反抗、挣脱并绕过父母的权威,他们还会用主动(争吵)和被动(拖延)的方式来应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和命令,试图找到一种能免于惩罚的方式。这些都是对权威的试探,看看父母是言出必行还是会改变主意。当然,亲子关系还不至于剑拔弩张,但分歧确实越来越多了,导致关系越发紧张。青少年的说法是:“当我不同意父母说的话时,我会直接说出来。”而家长们的说法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面对的都是孩子没完没了的争辩。”

在意见不同的时候,顶着父母的不悦去据理力争需要很大的勇气。

“父母不明白的是,当我反抗他们时,就是在维护自己!”

父母不妨将分歧视为可能需要与孩子进行讨论的信号、一个能让双方进行更多沟通的机会。有时候,如果青少年承担不起父母不愉快这样的压力,就可能意味着他们的成长会受到阻碍,无法发展出充分的个性和独立。

有些情况下,会出现青春期发展不完整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成长时段里,青少年没能成功完成蜕变,没有形成新的个性,也没实现独立。这样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毫不犹豫的接纳、完完全全的认可,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与驱使下,他们可能会付出发展上的代价。

“我不敢反抗父母,不敢质疑他们的价值观,也不敢反对他们的要求。”

如果青少年不敢面对这些挑战,他们的发展就可能被推迟,或者看起来被推迟了。例如,有的成年人总是习惯于去取悦他人,但有时候他们又会不顾及他人想法而执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像在和谁赌气,试图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青春期发展目标。

“不管别人怎么想、父母能否理解,我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成为我从未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种人!”他们最终会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但也要付出代价。

来自父母的批评

对子女来说,父母代表着权威,他们的青睐和认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父母眼中的良好形象对童年期和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都极其重要(尽管青少年可能会嘴硬,说自己不在乎)。青少年表达独立的表现之一就是经常假装自己已经长大,不再在乎父母对他们的看法,但这种漠然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

正如父母的称赞会让青少年感受到被肯定的欣喜,来自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让他们痛彻心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父母永远不应该批评孩子?并非如此,不过这确实意味着父母应该对批评可能造成的伤害保持敏感。利用批评来达到好的目的,而不是让它造成伤害。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驾驭这种复杂性,可以考虑两种类型的批评——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

建设性批评是那种权衡了多方利弊,以一种能带来帮助的方式提出的批评。它具有指导意义,甚至可能是应孩子的要求,比如某个少年需要写论文或者应用文,他想在上交之前请擅长写作的母亲审读并提建议。再比如,一位年轻运动员希望同样身为运动员的父亲就自己赛场表现的优缺点提点意见,这对她来说可能会很有帮助。当然,也可能不是青少年要求的,而是父母主动提供的,比如“我能给你一个建议吗?下次发生这种情况时,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和你的朋友一起处理。我想也许有个办法对你们的关系更有帮助。”把批评隐藏在对青少年利益的关心中,同时伴随着真诚的赞美,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很多生活琐事你都处理得很好。我之所以特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认为它可能会妨碍你。”

破坏性的批评通常带着敌意,而且是在愤怒时提出的,所以,我给的第一条建议是,永远不要在你愤怒时批评孩子。当父母感到受伤或委屈时,可能会刻意用尖酸的言辞以牙还牙。“你永远学不会!你什么都做不好!你为什么不试着换换思路呢?”讽刺可能是这类批评中最具杀伤力的,“你太能干了,又成功地搞砸了!”贬低孩子、让孩子丢脸或感到羞耻,都是会让孩子难过很久的批评行为。虽然父母在对伤人的话表达歉意时可能是真诚的,但却永远无法收回说过的话,也无法消除已造成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承诺永远不再这样对待孩子。

破坏性批评造成的最大破坏就是,它就像一杯能让人产生自我排斥感的毒药,让青少年开始相信自己不如人或不够格。父母具有破坏性的养育方式会损害青少年的自尊。如果因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一再遭到贬损,青少年就会产生负罪感。这个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我父母说我一无是处,我觉得他们是对的!”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破坏性的批评有百害而无一利。

青春期确实比童年期更难应对,养育一个少年比养育一个儿童艰辛多了,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对双方而言也都更难把握。从青春期开始到进入成年早期,亲子双方都有许多发展方面的任务要完成。

从逐渐与父母疏离到完成功能性独立,从追求与父母不同到建立适合个体的身份认同,这是一个需要滋养的过程,在此期间,父母必须改变他们以往的许多教养方式。他们必须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容忍更多的差异,接受更多的个性。严格控制和绝不宽容的父母往往很难适应和接受这些不可避免、又必不可少的青春期变化。 XCtdXY5QJvb2f9AW9c/fBUDidoScGMAi1ozkD/L9bDa0Jvo+XlPHVub1E3FnvG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