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父母的变化

“我曾对孩子幼时的成长充满欣喜,但对十几岁的孩子,我恨不得让他成长得慢一点!”

在我看来,青少年要在青春期努力完成两个主要的发展目标。第一个是通过学会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实现自力更生,完成社会功能上的独立。

“我能照顾好自己。”

第二个目标是获得足够的自定义个性,完成恰当的身份认同。

“我知道我是谁。”

这就是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成为独立的、个性化的自己。父母要做的就是使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从养育儿童到养育青少年是一个复杂的转变,接下来,我希望通过对这一挑战数个方面的探讨,尽量将这一过程简单化。

依恋与相似

让我们从头说吧。在童年期,儿童需要与父母建立两个重要的人际联结,来将自己锚定在家庭的港湾里,即对父母的依恋和与父母的相似。依恋是通过亲密行为发展起来的,例如安抚、照顾和交流,通过这些行为,父母帮助孩子在对这些关爱自己的成年人的依赖中培养出基本的信任。相似是通过相互模仿形成的,例如重复、跟随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与父母相同的地方越多,就越能让孩子感觉自己与父母密不可分。在人生这一早期阶段,依恋与模仿会将父母与孩子牢牢地联结在一起。

随着青春期的开始(通常在9~13岁),这两个重要联结开始变得松散了:孩子逐渐告别童年,独立于家庭,父母从此开始见证孩子的成长。于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了:父母和青少年一点点放开对方的手,接受彼此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这一过程通常要到孩子25岁左右才会逐渐结束。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青少年是如何发展出独立的社会功能和恰当的身份认同的。

独立性的发展

为了获得独立,青少年开始脱离童年和父母,因为家庭之外的生活引起了他们更强烈的好奇,激发他们进行更多的探索。为了获得必要的成长空间,他们开始挣脱、反抗并绕过父母的权威,以此摆脱对父母的依恋。随着青少年越来越坚持个人自由,对父母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抗拒,父母有时必须制定一些不受欢迎的规矩:“你不能”和“你必须”。

父母面临的问题是,要在什么时候退后并放手,应该做到哪种程度。例如,当充满好奇、爱冒险的青少年渴望去探索网上网下的世界时,父母应怎样把握这个自由度?因为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情境,需要父母做出成熟的判断,所以,相对于养育依赖父母的儿童,养育正走向独立的青少年通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解决更多的问题。

对父母来说,这种走向独立的过程可能是可怕的,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一旦放手,就会失去对孩子惯常的控制,担心会将孩子置于险境。

“现在孩子离家和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我们要照顾和保护她就更难了!”

因此,对父母来说,主动后退并放手,给青少年更多自由,敢于让更多危险进入青少年的生活,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行为。

“她第一次出去和人约会?这太可怕了!”“他拿了牌照后第一次开夜车?这太可怕了!”

父母通常会对孩子的能力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做好了独立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尝试着放手。这种能力综合了细心程度(深思熟虑)、实际表现(实践经验)和责任感(责任担当)。此外,还要看孩子对自由的渴望程度——是否认为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获得更多自由。

“我以前从未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尝试一下!”

对青少年来说,获得更多行动自由是成长的唯一途径。

身份认同的发展

为了获得身份认同,青少年开始变得和童年时不一样,开始追求与父母的不同。他们似乎想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我和小时候不一样了,我和你们(父母)不一样了,我的行为也和你们希望的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会尝试各种形式的自我定义,比如服装、房间装饰及休闲方式。青春期女孩有时可能对爱情小说和社交网络更感兴趣,而青春期男孩有时可能对色情文学和电脑游戏更感兴趣。这些表达方式对青少年来说是新鲜的,但在文化层面上却经常受到父母的质疑。到底有多少东西是父母应该调整心态去面对的?

差异化对父母来说可能是可怕的,因为它与传统上熟悉的、在儿童时期就被接受的那些东西格格不入。当青少年的“第二家庭”影响越来越大时,这种差异就更是被放大了。所谓“第二家庭”,是指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玩的同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想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青少年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又需要保持归属感,聚在一起就拥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可能某一天,父母发现从学校回来的女儿把头发染成了“炫酷蓝”,这是朋友们出于好意,占用午饭时间在浴室里帮她改头换面的成果。父母可能会因此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无法理解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信仰、品位、价值观和爱好。当父母对陌生事物的容忍度受到挑战时,他们就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还有更多的个性化表达值得一试。

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与日益独立的青少年保持联结,即非评价性纠正(non-evaluative correction)和事后教育(after-the-fact education);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与渐趋不同的青少年保持联结,即以兴趣弥合差异(bridging differences with interest)和处理不兼容差异(working with incompatible differences)。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了解。

日益独立的青少年

青少年独立的目标是让自己行事更自由,但他们有时会被那些不被允许的自由所诱惑,增加违反家庭规则与要求的可能。负责任的父母会制定家规,并在青少年违反时出言纠正,教育他们谨言慎行。在一些关键时刻,焦虑、沮丧或生气的父母很容易对青少年大加指责,但这样做并不明智。尤其有害的是责骂,因为这种带有攻击性质的行为会造成伤害,还可能让业已紧张的亲子关系更疏远。

不要对孩子说“能不能不做那些不过脑子的事了”这类的话。

最好采用中性的语言,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非评价性纠正”方法中的常用语言:“我们不同意你做出的选择,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我们希望你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的是……”就事论事地对孩子的某个决定进行具体的陈述,不做任何评判,不使用任何可能刺痛孩子的语言。父母的批评不仅会伤害青少年的感情,还有可能让那些本可以得到的教训被情绪掩盖。

我可能会这样问青少年:“你这个周末为什么被禁足?”

“因为我的父母就像往常一样,又生我的气了!”

这个时候,孩子根本没明白自己被惩罚的原因,只是一味沉浸在因自身遭遇而产生的情绪里。在上述例子中,孩子的自由暂时受到了限制,是因为上个周末偷偷溜出去了。如果采用“非评价性纠正”方法,父母可以这样简单地解释一下,“我们不同意你熄灯后溜出去,因为你不仅违反了咱们家的宵禁规定,还让我们很担心你的安全,所以我们希望你下周末待在家里,以提醒你遵守咱们家的规矩。”

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青少年也有机会从“事后教育”这种方法中学到不少东西。重要的是,青少年千万不要过于迷恋自由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所有风险。每一个“自由”的决定和随之采取的行动,都会导致某种后果,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会给他们制定一个“负责任”的行为指南,指导他们如何做决定。比如什么是安全的、明智的、正确的,而对于那些正走向独立的青少年,父母必须逐渐让他们学会为自由承担必要的责任,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有时,“事后教育”是积极正面的:“我考试考得好是因为用功学习了!”有时则是令人警醒的:“我不知道欺负高一新生会被停学!”

由于需要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青少年可能会对“自由选择”感到五味杂陈。他们想要自由,但又不想承担后果,所以会找各种借口。

“我不是故意的!”

“我没搞明白!”

“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别人的主意!”

然而,无意、无知、否认和推诿只能让人逃避责任,培养不出责任感。

如果青少年无法看到或接受“选择”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不能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或者无法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重复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在养育逐渐独立的青少年时,其中费力不讨好的部分就是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

“对不起,你这周六不能出门。希望下次你逃课时能慎重些。”

对日益独立的青少年来说,更多的自由和冒险将导致一些错误的选择,这是肯定的。当不幸、错误或不端行为发生时,父母该怎么办呢?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伤害青少年的感情,并使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因此,与其抨击孩子的品行,不如采用“非评价性纠正”方法,只针对他们所做的事。与其出手帮助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逃避不明智选择带来的后果,不如让他被那个不愉快的后果狠狠教训一顿,这样才能让他吃一堑长一智。

父母可以逐渐向青少年灌输关于责任感方面的要求,言传身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明白: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中遵循“选择”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例如,假设有一个单亲妈妈,她本可以出手干涉儿子的选择,并制止随之而来的后果;她本可以让孩子避免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她决定不这么做。她认为,为了让孩子从不愉快经历中得到教训(这种教训仅凭她的警告显然是做不到的),最好让他们去直面一个不明智选择的后果。所以,她告诉两个上高中的儿子,他们有早上自己起床去学校的自由。她不会监督他们,不会催促他们按时出门,因为她有更小的孩子要照顾。两个儿子很乐意,他们巴不得少点监督、多点自由。所以,他们在起床上学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没能准点赶上校车。当他们回到家问妈妈该怎么办时,她没有生气,没有训斥,也没有批评,而是让他们从自己的选择和后果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是你们的话,我会让双脚派上用场。你们大约还有20分钟的时间,不想迟到的话,最好现在就开始跑。”

她后来告诉我们,两个儿子再也没有错过过校车。对于逐步走向独立的青少年而言,“事后教育”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

当然,青少年通常不会感谢父母给他们吸取教训、改正提高的机会,所以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发现好心没好报。

“你们不在乎我的感受!”

“你们不爱我!”

日益独立的青少年满心都是“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与这样的孩子打交道是很困难的,有时候父母会为了孩子的安全坚持让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或者坚持对他们进行指导,但青少年的反应往往会把父母搞得很难受。

在极端情况下,当面对一个我行我素或滥用物质的青少年时,父母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采取这些立场,并且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外部社会支持。想想那些滥用物质的孩子吧。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毒品,如果沉溺其中,会让人丢掉清醒的自制力,任凭冲动行事,随心所欲选择。如果青少年出现撒谎或否认滥用物质、假意承诺戒掉、请求第二次机会、痛哭流涕地恳求,或花言巧语欺骗父母,让自己免于承担恶果等情况时,父母就需要考虑是否给孩子的自由过了火。这个时候,对于青少年的意愿,父母要反其道而行之,但这是为孩子的最大利益着想,一定要坚持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如果父母搞特例或为孩子找借口,就会事与愿违,相当于把想让孩子戒掉的物质亲自递到了他们手里。

渐趋不同的青少年

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个来自家长的问题,“我们的女儿上了中学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她的行为举止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发生什么了?”

答案就在问题中。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蜕变的时期,而且注定如此。“行为举止就像变了个人”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之一。作为健康的青少年,他们不但要争取更多的成长自由,最终实现独立承担责任,同时还要尝试表达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真实的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不断寻求与父母不同的过程,它意味着当面对青少年时,父母会遇到比和儿童打交道复杂得多的情况。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有一个叛逆少女,她曾经很爱自己的父母,处处以父母为先,现在她决心要解放自己了,“我不是你们,我不想和你们一样,我不会成为你们!”

青春期不仅追求自由,还有对各种新奇、独特事物的探索。为此,父母经常会在青少年身上看到一些刻意而为的变化,他们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自我定义,比如在外表、穿着、友情、社群归属、社会行为、文化归属、恋爱吸引、饮食选择、性别表达、性取向、流行品位、活动兴趣、个人抱负等方面。

父母与其对这些变化感到担心或生气,不如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变化只是试验性质的,并不是最终如此;是暂时的,并不会永久持续。青少年会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看看它们会带来什么结果,有哪些可能是适合自己的。

“我只是试着这样穿穿,看看是什么感觉。”

有一些试验性质的变化是需要处理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甚至带来风险,父母和青少年应该对此进行讨论。

“如果你决定改吃素食,而且想在家里和学校都这样,那就让我们来一起想想怎样以营养均衡的健康方式来吃吧。”

观察有多少青少年利用从初中到高中这段过渡时期来重新定义自己(用试验的方式),你会发现很有趣。举几个例子吧。我看到过许多“从害羞的小透明变身社交达人”的转变,比如一个八年级时还孤独沉默的男孩,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后,在高中时试着表现得更为外向,这种试验性质的改变给他带来了新的、令人满意的社交体验。还有一个在八年级时就人气很高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一群亲密的朋友,到高中后,他决定通过结交不同的朋友、扩大社交圈,从社会层面重新定义自己。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她从二年级开始就投入大量时间认真练习舞蹈,而且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进入高中后,她决定放弃跳舞,转行去参加别的团队运动,目的是发展自己在其他运动领域的能力。

“如果在高中阶段不去尝试不同的运动,我将来一定会后悔。”

对于孩子目前取得的成就,有些父母在人力、物力上都投入良多,所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手确实很难。而尝试个人的多样性,追求与过往不同的自己或者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大多数青少年成长必然要经历的。

青少年需要不断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事物,才会最终获得成熟稳定的身份认同感,而这些新鲜事物往往超出了父母熟悉和舒适的范围。这时,他们就会觉得眼前的这个孩子实在不可理喻,难以捉摸,让他们感到遥远甚至疏离。

“他的表现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他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

“她的很多新造型和喜好我们都理解不了。”

对青少年喜欢的衣着风格、文化或娱乐品位,父母很容易心生反感或不以为然。

“你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毫无价值的活动上呢?”

当父母做出这种反应时,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子女的关系越发疏远。对青少年尝试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出不赞同或排斥,可能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父母不想让我做任何我喜欢做的事。”

当父母批评青春期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尝试时,会加深与孩子的代沟。

父母本可以利用这种短暂的“不同”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却往往使其成为双方关系的障碍。那么,父母该如何利用这种“不同”来拉近距离呢?是“以兴趣弥合差异”方法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你喜欢的新潮音乐对我来说真的很陌生。你能跟我说说它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吗?”

“你能教我玩你玩的电子游戏吗?我从来没有玩过。”

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切换到一个很有力量的角色,培养起青少年的自尊。少年摇身一变成为教育权威,而年长者的父母则成为需要学习许多东西的学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变化都能被父母用“兴趣”成功地“弥合”。有些问题更加棘手,可能会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造成严重的不兼容。有时候,当亲子关系受到挑战时,父母必须处理那些不相容的差异,努力与孩子保持联结。这些差异会在四个重要层面上对亲子关系形成挑战,即特点(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价值观、习惯和需求。

特点差异 特点差异最难改变,因为它们涉及青少年的生理、气质和人格构成等方面,是无法选择的。例如,随着发育期的到来,青少年将面临如何管理趋近性成熟的身体,也面临着伴随这一转变而来的性别期望,这一切让他们急于了解自己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会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当荷尔蒙刺激身体成长,达到性成熟时,它们会使个体增强自我意识、性兴趣、对性角色发展的关注(女人味和男人味),同时伴随着较以往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她现在太容易生气了!”

“他太情绪化了!”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差异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们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基础上。有多根深蒂固呢?即使人们找不到捍卫它们的理由,也依然会死鸭子嘴硬。它们通常会通过个人着装、房间装饰、休闲方式等体现出来。随着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一些定义了某一群体生活方式的观念和品位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青少年喜欢的反主流文化与父母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这会让父母感到陌生、毫无吸引力,甚至难以忍受。

“她像她的朋友一样喜欢哥特风,听黑暗音乐,穿黑色衣服。”

“他和朋友们都玩轮滑,让我们受不了的是,有时会觉得他像个不法分子。”

习惯差异 习惯差异只有在付出大量努力后才能改变,因为它们是在长期重复的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会像成年人那样熬夜,喜欢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为了玩电子游戏、和朋友聊天而熬夜,这往往会导致他们休息时间的减少。

“每天早上,要叫她好多次才起床,不然上学就得迟到。”

“周末他会一直睡到下午。”

需求差异 需求差异是最容易改变的,因为它们是青少年希望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同的需求是个体当时有意识的选择。因此,当青少年不断地向家庭当权者施加压力以获得更多成长空间时,他们最渴望的是增加两种形式的自由:不受约束(如父母的监督)的自由和想玩就玩(如父母的允许)的自由。

“他从来不会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

“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立刻得到!”

童年期的孩子为了与父母更亲密,会努力让自己与父母更相似,而青少年则不同,他们与父母的共同之处少多了。尝试不同的个性化表达是青少年形成身份认同的方式。对于父母来说,应对这些新的差异,并在此过程中与孩子保持联结,是教养中颇具挑战性的一部分。父母的批评于事无补。在前三个层面(特点、价值观和习惯),不相容现象可能是相当顽固的,所以当父母要求青少年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时,他们往往缺乏动力。父母的不接受会让青少年心生叛逆、感到受伤并激发反抗。

“对呀,我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们最好早点习惯!”

因此,总的来说,父母需要接受一些特点上的差异,比如发育期及其带来的变化;需要容忍造成两代人在文化上割裂的价值观差异;需要适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习惯差异,比如变得更喜欢熬夜和上网。关于需求上的差异,父母和孩子需要好好商量,尤其是那些关乎自由与合作的。不过,在承认那些棘手的不相容时,父母通常可以就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协商。

“我知道你心情很不好,那就让我们来谈谈怎么控制情绪,让你不快的时间少点,顺心的时间多点。”(父母不应该说:“别闷闷不乐了!”)

“我知道你认为通过着装来标新立异很重要,那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用其他你希望的方式来表达个性吧。”(父母不应该说:“别再像异端那样到处招摇了!”)

“我知道你习惯在做不想做的事情时拖延时间,那就让我们谈谈如何早点开始工作,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父母不应该说:“别再拖拖拉拉了!”)

对于那些在特点、价值观以及习惯方面不相容的差异,父母可以将它们转化成孩子明确提出过的需求,并在这些需求中相互迁就,这种方式和前面提到的以父母的兴趣来弥合新差异的方法一样重要。

青春期到来后,青少年告别童年,疏远家庭,与父母之间的差异日增,这会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更多争论与比较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差异让他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甚至产生冲突。正因为如此,青春期是一个比较让人难受的时期,但也是一个有所收获的时期,因为父母可以亲眼见证青少年逐渐获得独立能力和身份认同,步入青年期的过程。

在这个青少年的发展越发独立、越发具有表现力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对他们自身的变化进行更多的觉察,因为这些变化可能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麻烦。

父母的变化

在讨论青少年的变化时,父母一定要记住,你们自身也在发生一些强烈的变化。事实上,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青春期是如何开始的,那就是看父母的反应是如何变化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来自青少年的观点。

几年前,当我问一个13岁的孩子他是如何知道青春期已经开始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青春期变化是相互的。他的回答让我停下来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

“因为我的父母变了!”

追问之下,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是那么爱玩,那么有趣,那么无忧无虑、轻松惬意。可现在他们变得越来越严肃了,担心和紧张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个少年改变了我对青春期的看法。从那时起,我就让自己时刻谨记,青春期不只是关于一个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它还涉及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所以,我在下面的清单中列出了父母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化,它们标志着一个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没有特定顺序,也没有囊括所有变化。

父母可能会变得更为:

·易怒:“你能别干××了吗!”

·挑剔:“你一天天在长大,我们会告诉你什么是错的,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

·唠叨:“我们会一直盯着你,直到你完成任务!”

·专横:“我们说了算,别问为什么!”

·多疑:“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你说的就是事实!”

·急躁:“当我们要求‘现在’时,不是指‘稍后’!”

·担心:“你要想想外面有多危险!”

·难过:“我们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

·不满:“你只想着你自己!”

·盘问:“我们问这么多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紧张:“为了等你安全回家,我们急得团团转!”

·谨慎:“你认为有趣,我们却看到了潜在的伤害!”

·较真:“我们让你看到后果,你才不会重复错误的行为。”

·警惕:“我们密切关注着你的成长。”

·严格:“道歉没用,改了才行!”

·沉默:“我们闭嘴,是因为说了你也不爱听。”

·排斥:“我们已经知道你想说什么了,所以不太想听!”

·伤感:“我们对你越来越感到无力了,因为很难从你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

·严厉:“我们会限制你的自由,让这种自由保持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

·保护:“我们说‘不’是为了不让你受伤!”

·冷淡:“我们不想说话,因为你什么都不说!”

·茫然:“你的世界和我们成长的世界不一样!”

·好辩:“我们好争执只是因为你和我们的争执越来越多!”

·不公:“因为你比其他孩子年长,所以我们对你的期望更高!”

·局促:“你改变得越多,我们和你的相处方式就越不一样。”

·抱怨:“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顾不上夸你。”

·高高在上:“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远比你更了解生活!”

·要求苛刻:“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你的责任心,培养你的独立性。”

我认为记住这张不受欢迎的父母行为清单是很有用的,这样父母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在努力适应这种关系上的变化,认为负担主要落在成年人身上。事实并非如此,它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当你觉得很难适应孩子的变化时,你的孩子同样觉得难以适应你的变化。青春期把孩子和父母都改变了,此时双方都发现对方更难相处了。

一般来说,最好不要把青春期常见的变化视为是针对你的,认为孩子是故意冒犯你,这样做只会使已经让人焦头烂额的关系变得更糟。事实上,青春期是一个孩子非常沉浸于自我的过程,对他人敏感情绪的关注可能会减少,比如父母的感受。虽然你的孩子可能行事鲁莽,但他们不太可能是故意想让你心烦。青少年可能不那么体贴,但也不会这么有心计。

如果你想让孩子表现出基本的体贴,就一定要说清楚你需要哪些具体的行动,然后让他们在适当的监督下执行。例如,如果一定程度的家庭整洁对父母来说很重要,父母就应该反复提醒不那么爱整洁的孩子收拾自己的烂摊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与人愉快相处的青少年。

制定合理的家规

在追求更多独立行动和个性化表达时,青少年有时会表现得随心所欲,似乎“怎么都行”,所以父母必须对他们提出一些合理的结构化要求(家庭规则和约束),让他们学会谨言慎行不逾矩。这是养育青春期孩子时最吃力不讨好的一部分,也许要到多年之后,才能从子女那里听到“非常感谢你当时没有放手”这样的话。

一般来说,要制定和维持这种结构化家规,需要父母施加四种积极影响。

1.给予持续的指导,定期和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哪些做得很好,哪些应该继续,哪些需要改变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你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这一点很好,但有时不按时交作业、被老师打低分就不好了。”

2.提供一整套规则,设定合理的要求和限制,明确哪些行为是可行的,要求孩子严格执行,在遵守时表示赞赏,必要时予以纠正。“谢谢你在天黑前赶回家,但你没有老实告诉我们你和朋友之前的计划,这样是不行的。”

3.提供尽职尽责的监督,给予充分的提醒,确保孩子的行为不逾矩。“我们知道,你觉得我们的唠叨很烦人,但这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没人喜欢唠叨,但该唠叨还得唠叨,除非你达到我们的要求。”

4.奉行公平交换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先做好父母要求做的事。“想让我们同意,得看你接下来的表现,看看你是不是承担得起相应的责任。我们为你做了什么,你也要为我们做什么,这是公平的。”

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合理的结构化要求,那么就是在鼓励孩子从有影响力的同龄人那里寻求社会参照,这往往会让孩子付出代价。说到指导,“朋友们最了解”;说到规则,“朋友们会告诉我哪些能做”;说到监督,“跟着朋友走就对了”;说到交换原则,“我欠朋友们的”。然而,朋友不应该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也不应该只是朋友。

最后,父母必须注意两个危险因素。当青少年疏远父母的时候,亲子之间可能会因失去亲密而失去联结;当青少年追求不同的时候,可能会因失去父母的接纳而产生叛逆。在极端情况下,父母的这些反应会让青少年感到孤立和孤单,这会引发各种形式的自我伤害。所以,养育青春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亲子联结、永远予以接纳,这样做太重要了。 NbD9H0ON0gDtPpzPSlR7ZBASs0Uh2ovvEvUjBxPI/P8B40y94Vx5m1HKZcXW3s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