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P R E F A C E

人生,早年玩的时候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可是真正需要时间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这东西挣不来,而且特别不禁花销。

我1982年大学毕业,一年后进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教研室,选择了犯罪心理学专业。1985年春,我在校开讲了犯罪心理学第一课。

工作的第二个十年——1992年,我来到青岛四方公安分局,开始了基层的公安经历。从预审科到派出所,我的经历让我怀疑自己前十年在忙些什么。从此之后,我在分析犯罪动机、研究各类犯罪心理问题时,脑海里经常冒出曾经共事过的一线民警的身影。我在想,如果我把我的研究告诉他们,他们会不会笑?他们会默默地看着我,听我说完,然后默不作声地离开吗?我的研究能否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有了这一想法,我开始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研究。

工作的第三个十年——2002年,在我关注翻译国外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的资料之际,正赶上国内公安系统提出“命案必破”的要求。虽然有些人认为这要求太难,但未破的命案大多是因为当时痕迹物证有限,那么,心理分析能否有所突破?于是,许多一线刑警“死马权当活马医”,找到了我这位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的研究者。由此,我有了大量的检验之前研究成果和将其加以应用的机会。不仅是未破的刑事命案被要求必破,破案后抓捕的犯罪人的心理问题也常让媒体和公众感到不解,于是,从第三个十年起,我成了在公共媒体上露脸较多的嘉宾之一。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衍生的第三项工作(向公众解答犯罪心理问题)有多么大的风险,甚至经常让自家祖宗屡被扰安。从2004年某大学的马某某案、2006年陕西某道观的邱某某案,到2011年陕西某高校的药某某案,每次重大案件的犯罪心理解析不但没有达到初衷,反而招来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网上风波。

尽管2012年——我工作的第四个十年之初,我在网上被攻击了近一年之久,其中包括某些纸媒的记者采访我之后故意歪曲报道,但在2013年我意外地接到凤凰卫视编导的邀请,他们想请我去参加一个聊天节目。

接到邀请,我欣然前往。在2013年国庆节的前一日,我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第一次就聊了一个多小时(三期节目),时间简直不知不觉。他们的效率让我吃惊,编导告诉我当晚11点半就播出。我诚惶诚恐地等到半夜,看了第一期,第二天一早就上网看反响。让我意外的是,公众对我的议论风向有变。三期播完后,风向大变。有人告诉我:在药某某案风波中对我攻击较多的一位网友竟然在他的博客中向我公开道歉!一位上海的媒体记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对我说:许多媒体人缺少一个向您的道歉!其实,当我见到那位网友的博客和这位记者的邮件时,我已经知道:这里非常适合我聊天,这里能够让你有机会把话说明白;这里你说得不到位时,主持人会让你说清楚再走。因为,这里有一个睿智的主持人。

记得第一次见到窦文涛时,我曾问他:“你做了这么多期谈话节目,是怎么应对因言惹祸的麻烦的?”只记得文涛笑了,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我不上网。”见到文涛本人,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与我原来在节目中见到的那个文涛明显不同,节目里的他很敏锐、犀利,但他本人却儒雅、温和。他是一位非常会聊天的主持人,轻松的谈吐可以机敏地带出问题,也常常在嘉宾回答时以幽默的方式凿补,甚至还常常自黑。从那时起,虽然我去的次数不多,但文涛以他的智慧让我有机会把话说出来,把专业的知识向公众展现出来。他的节目不仅有忠实的老观众,还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这本书,是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的编辑叶元美女士最先提议编写的。如前所述,这些年我的工作越来越多,时间真的不够花费。于是,叶元美女士开始帮我搜集我在节目中所有的谈话内容,还认真地阅读了我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已经发表的短小文章。在她的努力下,形成了这本近20万字的书。其中既有轻松的聊天内容,也有学术著作和论文的严肃论述,还有媒体上相关案件的详细介绍。本书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轻松话题与严谨论证于一体,雅俗皆可共赏吧!

愿本书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

李玫瑾
2018年7月 ua1QtKL8TJ4dVljBsX9+ZCGOzg6krJhhGzYkA17nk5YzFac+jBWMOEvKgFtVu/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