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悲恸

“悲恸”是指人们失去至亲后伤心难过,情绪低落。哀莫大过于丧亲之痛,悲恸情绪很正常。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中明确了“悲恸”的诊断方法,精神卫生业界对此展开了激烈辩论。

这本手册由专家定期审查和修订,增删其涵盖的疾病类型。

最新版本(第五版)更新内容很少,但颇具争议。其中一处便是悲恸究竟是独立的病症,还是抑郁症的一部分?

悲恸是失去亲人后经历的一个阶段。在有些国家的文化里,人们通过穿着特定服装,彻夜守灵等行为来表达悲恸。

悲恸是种折磨,但也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经历,它同时也是社交行为,伤心的人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和慰唁。

悲恸来袭,人们感到沮丧,怅然若失,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每当人们悲恸时,便会沮丧难过,不愿做任何事情,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也丧失兴趣,这种事情很正常,完全合乎社会逻辑。

关键在于,上述行为也是抑郁情绪的体现,按心理病理学定义讲,是重度抑郁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有专家认为,如果悲恸和重度抑郁症有着同样的临床表现,那么就可将其视为同一种健康问题。反之亦然,因为“存在即合理”。

另一个争论焦点是悲恸的持续时间。有的文化传统规定哀悼期为一年,而有的则坚持七天为限,然而悲恸和哀悼之间是存在区别的。

首先,悲恸和哀悼会使逝者家人产生不同情绪。哀悼是社会行为,不同国家的规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持续数年,但哀悼本身不会带来任何健康风险。只要遵循社会习俗,哀悼多久都不是问题。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问世之前,人们认为悲恸情绪持续两个月以上,就应视其为重度抑郁症。而如今则不需要所谓的持续时间作为确诊或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依据。

修订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判定这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到底属于何种病症,而修订前往往要拖两个月才能讨论。

由此而看,悲恸是关系亲密的人逝去后,我们心理反应经历的“简单步骤”,但我们应该持续关注这种情绪,不要任其发展成隐藏的重度抑郁症。

无论何种情况,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都是缓解悲恸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了解具体情况,能照顾哀者,并以合适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mm+ynhDGnSrNnTevKlPAgKrHFMa3r6trPwCypCyi0B4C3TAPHbTBI9Z2xzDY2+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