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识和能力

◎杂剧

杂剧是我国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晚唐已有杂剧之名。通常多指元杂剧。

元杂剧多为一本四折,加上一到两个楔子。个别杂剧出于情节设置的需要,也会突破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赵氏孤儿》为五折,《西厢记》为五本。楔子的篇幅较为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有时也会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

◎曲白科

曲白科即曲词、说白、科介,是杂剧的三要素。在剧本创作中,三者相互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

杂剧中唱词所占比重很大,因而在曲词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曲文要符合曲牌规定的格律,平仄也有相关的规定。说白即宾白,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明代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则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介则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北杂剧多称“科”,如笑科、见科、行科等。南戏、传奇多称“介”,如坐介、笑介、见介等。

◎脚色

脚色即角色,指戏曲中的角色类型,它是根据戏剧表演上人物的不同需要进行划分的。

元杂剧的脚色名目繁多,大体可分为旦、末、净、杂。我们常常听闻的“正旦”即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如《窦娥冤》的女主角窦娥。“正末”即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窦娥冤》中的监斩官。净,俗称“花脸”,即性格暴烈的男演员,如《窦娥冤》里的公人。杂则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演员,在故事中可以有孤(当官)、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等,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 Q2MDhtQmXzEaGMNBfPIDv4YzgnKG8Xi/26SAkDrl0p9sqh9A7WXdrykzDnpMBk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