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背景与思路

一、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建设

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更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2005年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再次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成为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为此,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双一流”建设均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009年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改革部署。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即“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

1.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使命

放眼全球,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袖型人才作为己任。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一流大学的根本职能。一流人才是各行业的领军者和决策者,直接从事和负责相关政策制定、决断和选择,处于机构和组织的塔尖地位 。一流人才自身受教育水平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机构、组织或群体的各项利益及发展方向,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行业引领型人才培养能力 ,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源源不断的“高精尖缺”人才。

2.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声誉载体

只有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享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支持度和国际知名度,关键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毕业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为母校的社会声誉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在评价高校时,首先关注其毕业生的发展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培养出各行业一流人才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大学的社会声誉也越高,越能吸引优秀学子争相报考,人才培养是大学竞争力之根本。世界一流大学尽管拥有诸多原创性知识贡献,但最引以为傲的始终是为国际社会培养了各行各界的领袖人才。正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改变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历史进程的一流人才,大学才被社会称颂,被一代又一代学人向往

3.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量尺

全球著名大学排名均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指标,QS学科排名将“雇主声誉”即雇主对招聘毕业生的反馈,以及“师生比”作为一级指标;THE学科排名将“教学”作为一级指标,下设教学声誉、师生比、博士与学士学位授予比、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等二级指标;ARWU学科排名将“获奖校友”,即一所大学的校友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数学奖的折合数作为评价指标之一;USNews排名将全球或区域学术声誉作为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指标 。能否培养出经世济国的卓越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流大学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重要尺度。

一流大学是一流人才的摇篮,重视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加快,科学研究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均显著提高,但在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能力建设方面进展相对缓慢,制约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

二、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 ,评价一流大学更是如此。关于如何评价人才培养,已有研究将人才培养分为输入、过程、输出和成果等四个指标。人才培养输入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衡量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投入大小,但无法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新生质量、生师比、财政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等。人才培养过程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大学人才培养项目、活动和服务质量,通常难以量化,包括人才培养使命和目标课程设置、学习生活、组织和管理等。人才培养输出和成果指标,通常与毕业生表现有关,反映大学对学生、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包括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攻读更高学位的学生比例、优秀毕业生比例、学位授予数量、毕业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杰出校友、校友捐赠、校友薪资等

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评价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评价活动的差异。虽然从投入、过程角度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相对全面地概括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但是也因为更多关注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围”因素而未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即培养的人才是否优秀。本研究认为在评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输出与成果指标更具洞察力,也更有意义。因此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从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输出端选取,既包括学术领域、商业领域的知名校友,也包括国际学生、博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总量中的占比。

1.国际著名校友

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各行各业卓越领袖人物为己任,如哈佛大学“培养社会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培养改变世界的人”等 。《斯坦福大学2025年计划》提出要为培养各行各业领袖型人才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有使命的学习”,不仅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奋发向上,而且要求大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社会担当意识、将之培养成既有领导力又有行动力之专业领袖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之所以能够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亦在于其为世界工程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众多的领袖人才 。无论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一流大学都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并以培养学术领域、商业领域的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的结果观认为大学的资源和声誉并不能告诉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终产品,根据校友取得的成就推断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可靠。贾尔伯特(Jalbert)等人对1987年到1996年期间出现在《福布斯》( Forbes )杂志中的美国大型企业高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约73.3%的企业高管拥有美国排名前50位大学的学位 。陈沛等人对全球10000家企业高管的教育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在全球万家企业高管拥有的全部学位中,34%来自不到全球大学总数1%的世界一流大学,62%来自不到全球大学总数5%的世界知名大学。在全球500强企业中,高管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学位的比例更高

大学曾经是精英教育的机构,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不是所有大学都能肩负精英教育的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之精英教育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过去,而是由一流大学及一流人才培养担当起其精英教育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培养理论研究型精英人才,还培养出众多国家领袖、商界精英等各领域应用实践型精英人才 。有研究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百强企业首席执行官等知名校友,考察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一流大学在社会各界顶尖人才的培养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发现社会各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具备在一流大学的学习背景,同时正是因为以顶尖人才为代表的毕业生表现突出,从而成就了一流大学的国际声望和教育地位 。所以,本研究将国际学术领域、商业领域的著名校友作为衡量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2.国际学生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共识,培养国际学生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意义深远。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主义理念决定了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从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地缘文化等多种原因,当时的大学达到了高度国际化,教授和学生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教学内容无关国界 。正如纽曼的《大学的理念》所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

教育面向世界,世界一流大学是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招收国际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提高国际学生比例,优化国际学生结构,不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途径,也是现代大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留学生教育,目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的阶段

世界一流大学也因为拥有优秀的国际学生和国际校友而产生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在校园中有相当数量的国际学生,有利于将之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国际理解能力、适应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另一方面,国际学生群体是未来领导者和世界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成回国后将在各国学术界、政界、实业界成为其领域的骨干或领导者,在促进两国交流、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其所在国及我国产生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将国际学生作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是大势所趋。

3.博士研究生

博士学位是国际上公认的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是最具创造潜力、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博士生教育作为学术研究与产业的桥梁,已超出单纯的学术领域,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博士生教育质量不仅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家软实力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主力军。博士生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为社会提供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所急需的高端人才和战略储备人才 ,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与保障。博士研究生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具有高端引领、示范带头和辐射导向作用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约7万人,仅占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总数的1%,硕博比约为11:1。而同期美国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数约18万人,占三级学位授予总数的6.3%,硕博比为4.25:1;英国博士学位授予数约2.5万人,占三级学位授予总数的3.94%,硕博比为7.25:1;德国博士学位授予数约3万人,占三级学位授予总数的6.86%,硕博比为4.66:1 。从博士学术授予数占总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中可以看到我国与其他高等教育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将博士生培养作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思路

基于人才培养重要性,本章以国内外一流大学为样本,依次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对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进行衡量?其次,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指标表现上是怎样的?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距?第三,中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何特点?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章按照以下步骤展开分析。第一步,指标建构。根据已有研究建构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指数的指标体系。第二步,指数计算。根据指标设计,开展数据探索与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计算各个指标得分,对不同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得到人才培养指数得分。第三步,量化比较。将国内外一流大学样本分为四组,对国内与国际样本组进行比较,考察国内外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指标与指数上存在的差距。第四步,案例分析。通过案例探讨不同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步,基于量化比较与案例研究的结果,提出促进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3ytlBVEf0GLZPmXiel0SBGRLLdTIIhZMclL7HATyg5vfvOn1RHYiSNFZwMR4KE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