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以“一流大学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取时间段为2015~2019年,同时要求作者是在大学中承担院长、校长、书记等职务的实践者,共检索出147篇文献,从中选取出与一流大学或学科建设相关的文献,以此综述当前学校实践者视角下集中探讨的主题。
1.内涵探讨
新时代下,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双一流”的各方面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选择,社会各界已经达成共识 。讨论相关指导思想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基本内涵是实践者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释了个人的理解。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宏观视角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领会了习近平思想在教育中的时代内涵,教育历史方位上从过去“穷国办大教育”到当前“大国办强教育”,致力于向教育强国迈进,追求质量和内涵世界第一;教育主要矛盾变为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层、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期盼;中国立足于教育舞台的方位从“边缘”走向“中心”,希望发挥“领跑”作用;就是这些时代内涵构成了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的伟大意义 。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也认为,习近平思想在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内涵体现在中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加速迈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从注重“规模和数量”转变为强调“质量和效益”,中国高校积极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 。
从中国大学发展的微观视角看,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认为习近平思想的内涵可以体现在办学方向、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式三个方面,办学方向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治理模式上协调好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的关系,还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社会各方面交流和沟通;发展方式上服务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有限目标进行持续、有足够水平的投入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讨论了习近平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推进“双一流”建设相结合,高校应当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
2.贯彻方式
在厘清指导思想的内涵后,力图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的中国高校采用不同的方式贯彻到了各实践领域,实践者们结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情况对指导思想的贯彻方式进行探索。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指出了北京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方式,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北大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不断完善和精心组织实施学校“双一流”规划 。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流大学的“四个坚持”,坚持追求真理,通过整合在教学、科研、服务和交流之间实现知识的“链接”与“耦合”,从而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在1978年就发表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篇章;坚持立德树人,南京大学在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中渗透“大学工”全程育人理念,使“隐性课程”成为萦绕在学生周围的“文化空气”;坚持原创研究,南京大学在江苏省范围内就建立了20多个“校府”合作平台,合作推动原创项目;坚持绿色发展,南京大学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成立了“绿色大学联盟”,旨在推动建立合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盟校之间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交流前沿动态等 。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分析了四川大学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才培养上要求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课程,推动“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等;科学研究上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筹建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化学化工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首创的科研成果等;社会服务上成立了四川首个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设立校地合作基金,对口扶贫四川甘洛县和岳池县并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建有5所海外孔子学院以弘扬中华文化、宣传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等 。
1.服务社会需求
实践者们普遍认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往往具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的基础,这类学校原本就拥有某些鲜明的特征和优势,能够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指出学校在建设一流的戏剧与影视学科上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科研与创作齐头并进,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国内科研发展前沿,整体推进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电影理论、戏剧戏曲理论转型升级;强化中国特色,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研究任务为主体来组建跨学科团队,全方位提升中国特色戏剧与影视学的学术实力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提出学校打造以林为特色的一流学科体系需要始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强化协同创新,瞄准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紧扣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绿色发展三大主题,努力在行业特色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特色发展要聚焦方向、服务需求、注重创新,所以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分析产业时代特征 。“双一流”建设项目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新机遇,针对社会需求以巩固、扩大优势学科成为了其发展共识。
更进一步来看,实践者们总结了定位于一流大学或学科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社会需求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深化产学研结合、打造科研创新平台等。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认为聚焦特色学科就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校企多方合作机制,建设对话平台并定期召开会议强化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信息库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企业涉足较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领域提早布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在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中提出要紧盯社会需求,与行业单位联合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相互开放和共享科研平台资源,这既能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也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社会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具体的服务内容中更侧重于学校的特色学科。
2.培养特色人才
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或学科过程中还担负着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使命,实践者们主要探究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两个方面的工作。关于培养目标,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提出建设一流学科要培养一流学生,即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这类人才应当在“素质、知识、能力、体格”上综合发展,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副校长杨金龙将“红专并进”的校训统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红”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国家最急需的国防科技人才;“专”是具有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指出师范类大学可以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来推动世界一流师范教育,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践行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 。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相比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全才”,更强调培养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到极致的“专才”。
关于培养方式,中国科大校长万立骏阐释了学校为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拔尖人才而推行的创新产学研及中外协同育人模式:“一是‘所系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依托重大科研平台,进行本研一体化长周期培养;二是研用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实训机会;三是中外联合,面向全球招聘师资,同时邀请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利用学术休假到该校开设长期课程,并逐步提高学校专业英文课程的覆盖面。”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分析了学校培养新工科人才采取的创新改革措施,构建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育模式转变;构建“3+5”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术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在“课堂、校园、社会、国外、网络”人才培养环境中全方位培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扩大双语课、全英文课建设范围,建立“2+2”“2+3”等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和一流学科建设结合,根据各自实际发展情况采取不同形式,总体上比较重视应用性和国际性。
(郭鑫,肖港,冯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