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家政策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本节收集了中国政府官方的政策文本和公职人员的评论文献。政策文本是在中国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上收集的资料,包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评论文献是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以“一流大学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取时间段为2015~2019年,并从中选取出作者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文献,共检索出35篇评论文献。本节依据政策文本和评论文献的内容来综述当前国家政策视角下集中探讨的主题。

一、建设任务的历史演变

1.初步规划阶段(1995~2000)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曾选定过若干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但较为系统化的一流大学或学科建设工程是从1995年启动“211工程”开始的。在1995至2000年期间,中国政府出台政策致力于推动一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任务,然而学校名单没有最终确认,这一时期属于初步规划阶段。1995年《“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较早地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面向世界的任务:

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政府在首次提出的规划任务中使用了“接近”“改善”等措辞,即便视野放射至全球,仍然采取了一种谨慎且不冒进的态度。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标志着“985工程”的推出,开始直接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从政策内容来看,中国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部分学科和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优势,说明中国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初步规划阶段,政府明确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建设任务,为后续的推进工作打下了基础。

2.持续推进阶段(2001~2010)

步入21世纪的第一个时期,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确定了最终的学校名单,分别入选了116所和39所大学,这一时期属于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阶段。政府提出的建设任务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除了涉及重点学科和院校整体建设外,更是指出要通过这些大学和学科来搭建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地区主干网升级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二期工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 。不仅如此,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任务还具体分解为若干计划,在2004年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分解为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及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同年,为了加快完成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建设任务:

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在持续建设阶段,政府落实了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任务,并且逐渐关注到大学社会服务属性和国际化属性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一流”必须要满足这两个属性。该阶段晚期,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初见成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同时产生了同质化倾向、原创性不足等问题,于是政府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建设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3.创新发展阶段(2011~2020)

2011年以后,中国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迎来了创新发展阶段,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政府推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在2015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不仅要求一批大学和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将目标定位于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设任务分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个部分 。五项任务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应一流大学的教学职能,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对应一流大学的科研职能,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对应一流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意味着在科研成果导向的当下,政府极力引导一流大学建设要对教育和服务质量同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原先“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并非被“双一流”建设项目取代,而是统筹纳入到了新的战略部署中,2016年政府还相继出台过《“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和《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17年,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任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随后,政府公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认了首批入选高校的名单。从更具体的内容上看,“双一流”建设项目当前更加注重动态管理机制、依托第三方评价等,体现出中国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任务在创新发展阶段焕发了新生机。

二、管理人员的政策解读

1.目标与理念定位的解读

目前,各类相关政策都提及了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或学科的目标定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都应该追求同一个目标,因此一些国家和省属机关的公职人员对此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读。教育部的公职人员普遍认同中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规划自身办学目标和理念时要紧密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能盲目定位。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延保分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具体目标的规划,但认为其作为这一历史阶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需仔细斟酌,创新型人才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拔尖人才更是极少数,不适合作为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认识到教育的现实和教育的理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方向,指出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高校都需要选择合适方式,争创一流水平的范围可以是世界、全国甚至省域,必须认识到可以沿着多个维度迈上新的阶段,加强多方位协同创新

省属机关的公职人员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分解了“双一流”政策中的目标与理念,对各省的大学提出了具体的规划。隶属湖北省教育厅的韩习祥等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对湖北省的大学提出了多元一流目标,设定“985工程”高校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首选建设目标,“211工程”高校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为重点建设目标,本地区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和少数硕士学位授权高校以创建国内一流学科和国内高水平大学为主要建设目标,部分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和部分本科院校以创建国内特色学科和办好一流本科为建设目标 。江西省副省长朱虹基于“十三五”规划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建议,提出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是省内没有“985工程”高校和部属院校,高等教育在全国属于中下游水平,所以省内大学想要在短期内赶超国内一流大学可能都是不现实的,不过可以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某些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以此来实现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目标

2.管理与评价机制的解读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一流大学或学科建设在管理与评价机制上发挥着直接性、主导性作用,因而管理与评价政策成为了政府公职人员讨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管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钟秉林解读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指导思想,认为一流的大学治理体系需要完善大学领导体制,实现校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并加强人事聘任和考核制度、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学科和科研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分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治理结构”,强调大学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和决策的过程,实现彼此的权利制衡,此外还应关注组织文化等“软件”因素,这种文化塑造了大学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政府公职人员总体上提议从多方参与管理的角度入手,打造更加规范、更加细致的治理体系,从而为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评价机制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导向,政府公职人员对此类政策的解读均采用了较为全面的标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阐释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指出可以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如人才培养上强化聚集世界高层次人才的绩效评价,科学研究上强化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的绩效评价,文化传承创新上强化形成一流大学精神文化的绩效评价等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葛道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双一流”方案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会议中的系列讲话学习中,提出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学校或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必须要坚持特色、办出水平和完善机制,其中完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评价机制改革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改革的重点在于突出分类评价,突出绩效导向,突出动态监测,激发高校活力,确保建设实效,而非将发展的目光紧紧盯在能拿多少经费和专项上 6NrJjpafauXSaU3hkfHkajJP2Upzo+baey8QnGPnGBny4J2FxMwgiY55kLmt6N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