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生产活动既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必然会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费。只有劳动成果多于劳动耗费,才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需要将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比较,以便通过管理生产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这种记录、计算行为标志着会计思想的出现。会计产生之初并不是一项独立存在的工作,它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部分,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会计工作逐渐成为一项单独工作,并产生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具有独立职能的会计,需要釆用比较系统、科学的计量与记录方法。15世纪末,单式簿记方法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一般被称为古代会计(古代簿记)时期。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问世,书中阐述的复式簿记标志着近代会计(近代簿记)的开端。随着复式簿记方法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会计从特殊的、独立的职能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20世纪50年代,会计在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融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要想学习和掌握会计技能,首先要明确会计的目标是什么,即要明确向哪些使用者提供什么样标准的会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上述会计的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个方面是“受托责任观”,如资金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管理层(受托人)是否很好地管理其资金进行评价和考核等。第二个方面是“决策有用观”,如有助于潜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助于债权人做出借贷决策等。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实际上兼容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一种更高质量的会计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会计》教材中给出的会计的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对于“会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即会计是一个由经济业务原始信息输入和通用商业语言信息输出连接而成的信息系统,旨在提供经济活动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把会计看成一种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来提高经济效果的经济管理方式。此外,随着信息化、国际化的进程,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书认为,会计的含义也与会计目标一样,如果基于不同的理论与视角进行归纳和概括,会得出不同的表述。因此,会计的定义具有兼容性。
本书的编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在美国,企业会计准则由非营利的民间会计组织制定,因为普遍适应性而具有权威性,因此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法规的权威性。
根据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而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因此,会计对象也就是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可分为投入环节、运用环节(即资金循环与周转)和退出环节。以工业企业为例,在一个运用环节(即资金循环与周转)中,又分为供应(或购买)、生产、销售三个环节依次发生,资金形态历经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后又变成货币资金。
将会计对象进行进一步划分,又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会计要素的分类及特点将在本章第三节详细展开。把会计要素进行进一步细化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相关内容将在第二章详细展开。
站在企业的角度,资金运动是通过一系列交易或者事项来进行的。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价值转移的交换;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交换。